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教师引导:在座的同学中可能也有这样的现象吧,那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计算机算命”“星座算命”,认为由神或者某种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属于什么观点呢?我们又该坚持什么样的观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导入二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6·26”特大投毒杀人案(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3年5月25日至6月27日,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连续发生罕见的投毒杀人案,导致17人死亡;16名拾荒乞讨人员均猝死街头;1名佛教信徒因抢救无效,于7月9日死于医院。经过公安机关日夜侦查,犯罪嫌疑人陈福兆于7月1日落网。令世人震惊的是,这起系列命案的制造者陈福兆是一名“法轮功”痴迷者,指引他一而再、再而三投毒杀人的是李洪志“师父”点化他的所谓“反修”:通过“杀生”来“提高自己的功力,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
李洪志散布的歪理邪说造成了极大危害。李洪志宣称,修炼“法轮功”就能够“灵魂不灭”,并将人度到“天国”极乐世界。他还宣称,人生病是前世造“业”欠债的现世报应。一些“法轮功”练习者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欺骗、迷惑,有的患病后拒绝去医院,不打针、不吃药,贻误治疗导致死亡。有的因练“法轮功”自杀身亡或精神失常。有的甚至采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他人。“法轮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恶果不胜枚举。
教师引导:法轮功的说教不仅是反动的而且是唯心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从而明确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法轮功”。
推进新课
一、唯物主义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第12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你同意上述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此外,还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作为划分标准;也有人把心硬和心软作为划分标准;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呢?
板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谈到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板书: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我国,很早就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以成万物)。不仅我国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是这样认为的,国外也有一些类似的观点。如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整个宇宙就是靠水蒸气维持的有生命的机体。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火构成的。“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归复于火。”
问题探究:同学们分析判断一下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唯心主义?
学生: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因为它们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教师: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以上观点所反映的是其中的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板书: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
板书:(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以“物”为本,从自然界自身去探索和寻找世界的物质本原,主张物质先于精神,把世界理解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思想的存在。这种物质观的本质和方向是正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奠定了客观基础。
知识拓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知识拓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因此缺乏科学依据。
我们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个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一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例:教室中的黑板、桌子、椅子,教室外的花草树木、车辆行人等,这些都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那么,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呢?比如:人、动物、植物,各有特点,它们的共同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但可能回答不准确,教师进行概括。)
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就是,不管你认识与否,不管你感觉与否,不管你承认与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哲学上的物质,我们以后会学习到,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教师总结:了解了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指的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了。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④代表性观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问题探究:哲学和具体科学有什么联系?
学生: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教师总结: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唯物主义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板书:(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它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问题探究:上述观点有什么合理性呢?又有什么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合理性: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
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是不可分割的。这显然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不符合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知道原子可以分为核外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知识拓展
英雄史观(多媒体课件展示)
英雄史观,亦称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的英雄人物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否认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宣传所谓“英雄创造历史”。
教师总结: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
板书:(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课件展示表格: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完成。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教师分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异同。
同: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异:各自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二、唯心主义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建议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朗读)
王守仁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说:人是天地之心。
王守仁问:什么是人的心?
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
王守仁解释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吉凶灾祥?
弟子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王守仁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问题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先后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王守仁的这种观点是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板书: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板书:(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
问题情境 “疑邻偷斧”(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问题探究: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主观唯心主义的危害,尽量避免在生活中犯类似错误,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代表性观点:(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人的心灵,感觉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即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怀疑,所以得出“自我”的存在)。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19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反驳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时问:“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只是小猫的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
问题探究: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会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
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课本“理生万物”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
板书:(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哲学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问题探究: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那么,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犯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也称神秘主义,如:把“8”联系成“发”;“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等等。这些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听到。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犯客观唯心主义的危害,从而坚信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代表性观点:(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神创论:即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
理在事先: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投影表格: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完成。
唯心主义形态
基本观点
代表性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教师总结: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位同学这次考试考了62分,大家如何去评价他呢?是不是就认为这位同学不好,或者学习不认真呢?
提问若干学生,学生回答略。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要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孤立地看问题,从而引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刚才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解了两者根本观点的不同,但是,在哲学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但要注意的是,从哲学派别上看,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因为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习了两者的分歧、基本观点以及基本形态,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我们还要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二、非选择题
5.判断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为什么?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3)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4)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
(5)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7)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阳明)
(8)理在事先。(朱熹)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掩耳盗铃。
参考答案:1.B 2.C 3.D  4.C
5.(1)意思是指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意思是指,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3)因为主张人的感知决定物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4)因为主张天的意志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5)意思是指,鬼不过是人们生病时由于恐惧而造成的一种主观幻觉。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6)因为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7)因为主张人的感知决定物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8)因为强调人的理念先于客观实际,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9)意思是指,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10)意思是指,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