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资源简介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课题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导入新课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究竟什么是“文化”?只有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才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体味文化(板书)(一)文化“万花筒”(板书)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等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学生活动:结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图片,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板书)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举例:“超女”、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音乐等.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板书)(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板书)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并随社会发展而演变。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板书)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3.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板书)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其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色。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学生活动: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二)文化是什么(板书)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即文化的概念(板书)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概念解析:(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举例: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文化的理解(板书)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板书)──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课堂探究:(教材P6页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板书)──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板书)──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3.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板书)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三)、文化的力量(板书)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板书)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板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学生活动:举例: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根据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总结本节课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介绍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为我国早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实例探究◇课堂练习: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C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反思课题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二、文化与经济、政治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 学 目 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3)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4)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方法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导入新课《同一首歌》作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几十场的重大演出,在繁荣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着“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的说法。究竟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过程(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板书)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板书)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学生活动:请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文化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日益显著。(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板书)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板书)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学生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费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下结,并补充事例。举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深圳的“国际文化创业博览会”,人们的文化消费从书本、收音机到影碟机、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艺术演出消费等。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板书)(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板书)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举例:代表的提案权、审议权需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文明建设本身也有文化的内容,如听证会的民主参与、执政为民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等。(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板书)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过渡: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板书)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板书)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板书)思考: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而奋斗。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明确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国际范围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中学生都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课堂练习反思
课题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3)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4)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方法 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导入新课 《同一首歌》作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几十场的重大演出,在繁荣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着“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的说法。究竟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板书)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板书)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学生活动:请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文化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可以感受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日益显著。(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板书)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板书)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学生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费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下结,并补充事例。举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深圳的“国际文化创业博览会”,人们的文化消费从书本、收音机到影碟机、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艺术演出消费等。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板书)(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板书)一方面,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举例:代表的提案权、审议权需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文明建设本身也有文化的内容,如听证会的民主参与、执政为民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等。(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板书)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过渡: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板书)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板书)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板书)思考: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明确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国际范围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每一位中学生都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堂练习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