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新课导入:
2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自主学习:
问题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P2思考点】:商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问题3:从秦至清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问题2: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P5思考点】: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答案1-1: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问题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史料一:禹传子,家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私。
——《礼记》
史料二: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礼记》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事务官
史官
武官
中央机构
掌管政务
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掌握军队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松散是联盟关系
内外服制
问题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掌握军队
西周分封示意图
(1)分封对象:同姓贵族(主体)、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2)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3)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分封制
答案1-2: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问题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相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天子封立诸侯”式
“诸侯承认天子”式
【P2思考点】:商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嫡长子
继承制
史料一: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史料二: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思考: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4)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天子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了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商与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 ) A、王畿所在方位 B、诸侯权力范围 C、王位产生方式 D、封国面积大小
2、西周晚期,王室忠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材料表明当时( ) A、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权 C、君主不会征求民众意见 D、民众舆论不能影响朝政
3、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B

【精讲精练】
B
B
社会经济发展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旧的政治制度瓦解 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问题2: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原因)
(结果)
先秦时期
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春秋
战国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秦朝
政治制度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地方:郡县制
问题2: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皇帝
制度
三公
九卿制
郡县制
决策方式:
公卿廷议,
皇帝裁断
以邮传为
中心的文书
传送系统
问题2-1: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何运作?
——旧的政治制度瓦解 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P5思考点】: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思路引领:
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关键所在。
从秦汉到明清,行政中枢制度处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答案提示:
宏观上经历了从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从个人开府向组织机构化的演变历程,变化最大的是中央行政中枢组织;
总体上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
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P5思考点】: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问题2-2:结合所学探究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趋势。
君臣礼仪变化
中国古代
(秦汉)
坐而论道
(唐宋)
站议时政
(明清)
跪受笔录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元例外)。
皇帝
调控中枢策略
分散权力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转移权力
中外朝
尚书台
内阁
军机处
二级变三级
二级变三级
多级变三级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问题3:从秦至清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1.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
2.县始终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
3.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
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从名称上看,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依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空间分布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
汉朝 承秦三公九卿制 中枢: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结束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隋朝:州、县二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管军事,三司掌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




政治
制度
变化表
【小结】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解析:“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没有强调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周王室无法有效控制全国人口,故C项错误;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封建社会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D
【课堂检测】
2.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解析:D.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的至上性。因此D项符合;ABC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故排除。故选:D。
D
【课堂检测】
解析:A.丞相掌握大权,是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官制,体现不出用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特征。
B.这下皇帝直接任免地方的郡守和县令,而不再是由地方贵族来统治,这是官僚制度取代贵族制度的基本特点。
C.颁布法律,依法治国,体现不出官僚政治的特征。
D.建立了中央地方的行政体系,不是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故选:B。
3.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B
【课堂检测】
4.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
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
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
A
【课堂检测】
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没落。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清朝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有四巨册,官员只要认真揣摩样本的内涵即可,所以当时有人写的打油诗形象说明了依照案例去处理公务的关键是认真揣摩案例的内涵,即不需要官员有创新,只要唯命是从即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清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统治日趋没落,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故选择B项。
材料并没有反映内阁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反映内阁官员繁忙的信息,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D项不准确。
B
【课堂检测】
6.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官员管理规范化
C.内阁掌握决策权
D.根除了割据势力
解析:A.材料中说明清时期皇帝才真正实现独裁专制,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通过废丞相以后,尽管还设内阁、设军机处等,但真正掌握一切决策大权的只有皇帝一人,所有的中央机构全都变成皇帝的执行机构,无任何决策权力,因此只有A项符合;
BD.与题意主旨无关;
C.说法错误,故BCD项排除。故选:A。
A
【课堂检测】
【P5问题探究】: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原因:可从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历史教训、个人几方面思考。
历史作用:可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概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