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导写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旨在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的写作知识短文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从阐述观点前的准备,到阐述观点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笼统的介绍。本单元在写作任务中提供了两个话题,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考虑到这两个话题的讨论可以融入在课文教学中,借此深化学生对先哲思想的领悟,并思考其现实意义,同时话题中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而就高一学段第一次议论文写作,我们希望写作任务的设计更加基础和规范,所以进行了一次这样的课堂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成语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寓意,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比如“闭门造车”,古代用来批评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现今有人用它来肯定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请选择一个成语,以《“_______”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之所以设计这样一道写作训练题,是想到了一个关键词“勾连”。
首先,要求学生关注“成语”,是与单元的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相勾连;其次引导学生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思考成语“新”的寓意,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勾连;再者在标题中突出“说”的文体特点,既是与单元的写作要求相勾连,也是与学生已有的写作经验以及意图构建的写作经验相勾连。回顾高一上半学期,前半阶段我们一直致力于引导同学突破套题思路,希望借助一些命题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开始,我们要求同学模仿课文的论述片段,学习作者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在之后的写作训练中更强调对文章主题进行层层深入地“开掘”,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和见解。在此基础之上,下半学期我们开始了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高一学段第一次议论文写作,我们在标题中特意标明“说”,这是一种提示与强调;同时围绕某个成语进行“新说”,相对寓意比较集中、单一,也更利于刚起步的学生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习作】
“走马观花”新说
陈诺迩
清代吴乔曾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唐诗情深词婉,故有久久吟思莫知其意者;若如走马看花,同于不读。” “走马观花”这个词也一直用于比喻观察或了解事物不深入细致,似乎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走马观花”如今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与吴乔所说的品鉴唐诗不同,在当今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有时客观上不得不“走马观花”。单说高一,一共十门课,此时门门专攻并不可行,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了寻找真正所爱、真正所长的机会。就像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也“,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人类的精力却势必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妨学学陶渊明“好读书,不为甚解”的精神,在这些大文人口中,“走马观花”并不与热爱知识冲突,反而是求知的体现。
从个人主观选择来说,更应“走马观花”。近日大火的谷爱凌,她不仅会滑雪,还以优异成绩被斯坦福录取,会弹钢琴、做模特。我相信,若是谷爱凌一开始便想着不宜“走马观花”,应专攻一项,她便不会是如今这样优秀自信的她。又如许多一流大学在专业化教育前,往往会先进行通识教育,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间的知识与价值观,同时消除迷惑并再定位。在这些精英身上,“走马观花”不再代表随意散漫的做事,也不再与“精通”冲突。
由此可见,“走马观花”是“专心探究”的前提。若是没有先一步的“走马观花”让人拓宽眼界,从万千美好中领略到自己所求,那一味地追求“专心探究”就是盲目的,是浪费时间的。
“走马观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长久以来似乎都被这个成语的古义禁锢住了,从未想想这到底描述了怎样一幅场景。唐代孟郊在诗作《登科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多么意气风发的模样啊!登科及第后,雄姿英发,骑着快马,一日便看尽了偌大长安城中所有的花,如此快活,如此潇洒!在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我们更应怀揣着这一份“走马观花”的得意劲儿。一匹快马,有些人会因害怕驾驭不住而战战兢兢,畏缩不前;但也有些人,会因身下是匹难控制的好马而兴奋,更是有份自信的惬意,悠悠地赏过路的花。
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不正是这匹马吗?是低着头,只顾紧抓缰绳,还是昂首挺胸,观花,全在你有没有“走马观花“的人生态度。
打破对“走马观花“的刻板印象,是当代人平衡、拥抱美好新生活的第一步。
点评:
文章开篇即援引吴乔品鉴唐诗之论,果断点明“走马观花”的旧意是“观察或了解事物不深入细致”,在此基础上迅速由贬义转向褒义,进入对该成语新意的丰富阐发。“走马观花”一“新”在于广泛涉猎的求知行事方式,“让人拓宽眼界、从万千美好中领略到自己所求”,这是从客观学习、主观选择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二“新”在于这更是一种潇洒快活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得以平衡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小作者一方面将成语置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思考,即现代多元化的语境给予走马观花这种求知模式以全新的价值。但在另一方面进行生活态度的讨论时,将“走马观花”“说”成春风得意、坐骑快马,将“马”“说”成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已经在不觉中强加关联、偷换概念,彻底脱离了初始的概念含义,而这本是讨论阐发的基础。由此,这第二层“新说”不免沦为了“强说”和“硬说”,或许这也是文中一、二两层之间缺少自然过渡的原因。
“螳臂当车”新说
谢华菲
人说“螳臂当车”,多用于描述妄想以简单伎俩逆转大势的不自量力和盲目自信。人说“螳臂当车”,是一种可笑和幼稚的挣扎,是认不清现实的愚拙。但新时代前所未有的重量,却为它覆上一重孤勇的英雄色彩。
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分化得千姿百态,有的人苦于贫困,失去生活中众多可能;有的人苦于疾病,失去生活的绚烂色彩;更有人苦于战争,甚至连正常完整的生活本身都不曾拥有。而我们讶异地看到,这些人没有因当下的不幸而选择放弃,而是操起了生命的利刃,向命运抡去。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绝症,可能是被全世界所同情的境遇,但这“螳臂当车”的胆魄和不屈却是对命运的宣战,对人生的不离不弃,是个人对生命至高的敬意。“螳臂当车”不应引人发笑,反该使人肃然起敬。
新的时代,交通的四通八达、文化的兴盛传播、科技的革新发展,世界的子民亦显现出不断进步的理智和团结。时代的全部力量,都分散在个体掌中的微光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责任伸出双臂,推动人类文明的繁盛兴荣。
但莫大的力量要想发挥作用,总需要朝着同一个地方去使。倘若没有第一只“螳臂”冒着风险挺身而出,没有一个先驱开拓新路,纵是再大的能量,也会像散沙一般顿失威力。“重男轻女”的观念自父系氏族的建立起,便开始了它贯穿古今对人类思想的深度统治。但见直面不公的妇女代表克拉拉·蔡特金首当其冲为女性呐喊正名,又有山区教育工作者张桂梅,与封建思想对抗的同时,竭力让山里的女孩摆脱偏见的桎梏。“螳臂当车”的果敢,使得女性的价值在当下逐渐被真正尊重。为解决7.7亿贫困人口的历史难题,第一批党员奔赴西北、深入乡村,克服生理与心理上的重压,用实践打破贫困的魔咒,带动起全国各族人民对脱贫攻坚的关注和支持。“螳臂当车”的决绝和信念,使得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也被逐渐瓦解。
我们新时代所面临的,更多是接踵而至的全人类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出现敢于“螳臂当车”的一名勇士,便会涌现出“螳臂当车”的一群勇士。我们虽只掌控自己的一份力,但微光会聚为耀眼的光束,这才有了所谓人类之“奇迹”的出现。因此,这个时代需要“螳臂当车”的果敢和韧性,需要冲在前方的英雄撞开封堵的壁垒。“螳臂当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品质、一种孤身向前、一种视死如归。再说“螳臂当车”,却是平凡英雄至高的使命与荣光。
点评
华菲的这篇习作在语言和立意上都很出色。“螳臂当车”原指不自量力的认知偏差,突出了“螳臂”对事态的无能为力。但小作者意识到,恰恰是这种自我否认导致了个体的价值与潜能被低估,而这就是本文挖掘并重建的“新说”关键点。结尾也能体现“层进”意识,将寓意演绎为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完成了由己及人,由个体至群体乃至人类的价值升华。
然而,这篇文章在论证上问题明显。首先是概念理解不够到位。尽管作者对“螳臂当车”的内涵作出了丰富的阐释,但到底是在什么层面上,说它是至高的使命与荣光却付之阙如。其次是素材选用不够恰当。第二段以排比句式谈论罹患绝症与遭受战火的人群如何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还有第四段写到第一批深入乡村扶贫的党员,将此举概括为“螳臂当车”,多少有些牵强,“当车”往往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意味,没有扣住成语的本意导致用例不当。最后,叙述分析不够贴切。作者以克拉拉和张桂梅的事迹赞扬“螳臂当车”的果敢,未能扣住“当车”展开分析,减弱了说服力,况且由于历史语境的差异,二人所挡之“车”并不只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舍近求远”新说
王子余
舍近求远本义是指做事不讲方法,放弃忽视简单的捷径而绕了远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可今天的时代下,我们有时候应当,也一定要坚持这种“舍近求远”的精神。因为这远路上,何尝没有别的收获与风景呢?
最简单的说,我们的学习中就有这种精神。试想一个全新的定理或公式出现在面前,最简单的方法无疑就是死记硬背。可我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加上内心“为什么呢”的求知欲,一步步地去推导——就像几百前的科学家一样。我们在“知其然”的过程中也做到了“知其所以然”。这种“舍近求远”的背后也有着教育的最初目的:不但教会我们冰冷的知识,同时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感受着人类智慧的温情与伟大,养成一种宝贵的探究精神。这都是看似“远”所带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在今天它却多多少少地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的标准与数字,无形中给人加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
这种精神对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同样、甚至更加适用。无论是上世纪中国为了践行“不结盟”运动而放弃了苏美先后的巨额军事援助,还是今天我们在明明有更先进、成熟的国外科技产品前提下还要看似“舍近求远”地研发北斗与C919大飞机。有人说,这是为了那口不妥协的“气”才舍近求远。但更现实的是,虽然短期内借此能提升国力,但长久以后我们就会变成战略中任人摆布的棋子了,命将由他不由己,前车之鉴,数不胜数。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放弃一时的轻松与快捷,换来长久的安定。所以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势必要有这种舍近求远、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尽管今天差距仍然很大,可不就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去走那必须要走的远路、追逐那看似不可能的理想吗?
诚然,舍近求远会消耗额外的时间、精力与汗水。可对于一个意志坚定、脚步切切的奋斗者而言,他所走过多少漫漫长路,他就能收获多少美丽的风景。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这是亘古不变、由历史一次次证明的真理。
所以时至今日,在某些情形下,赋予“舍近求远”褒义的色彩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我们舍的只是眼前的“近”,收获的却是整个未来。
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规范、条理清晰、具有一定思维品质的作文。
作者开门见山,开头点明了“舍近求远”的本义及其新的寓意——在远路上会有另外的收获与风景。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首先是“学习”这一角度,这其实是很多高一同学在学写议论文初期喜欢写的角度,但往往写得贫乏空洞、幼稚俗套,拉低整篇文章的格局。而本文作者却能够抓住对公式/定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一小的切入口,挖掘到由“获取信息”到“养成宝贵的探究精神”的深度,这就使文章不是停留在单纯的罗列现象、而是进行了较为深层的思考。接着是国家层面,作者以中国为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舍近求远”的必要性,论证较为严密,体现出了小作者远大的眼光及可贵的家国情怀。写完这两个层面之后,作者看似进行了让步,承认“舍近求远”会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汗水,但又由此提出“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以此来证明“舍近求远”的绝对正确。
初期写议论文,不少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往往不考虑其是有条件的,而是倾向于论证它是绝对正确的,其实这种思维恰恰是一种欠缺辩证思考的武断,这样的武断自然会造成论证思路的简单——文章主体部分都在论证“为什么需要舍近求远”,其实还有一些值得挖掘的点,如在什么情形、什么条件下需要“舍近求远”?在“求远”的路上应把握怎样的度?如果作者能够通过这样的追问与思考不断转化看问题的角度,并在文中体现出来,那么本文的论证层次将更加丰富、思维深度也会得以提升。(王春晓)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