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学案 (有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1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同步学案 (有答案 )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简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2、初创:20世纪50年代,先后通过《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宪法等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
(4)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简述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
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
2、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3、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把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又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2006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6、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示例:划分四段:第一段为1954-1957年。理由:是我国法制的初创时期;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第二段为1978-1992年。理由: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第三阶段为1993-1999年。理由:以经济立法居多,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第四阶段为21世纪初。理由: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转变;立法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其他划分,合理即可)
(2)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不同于以往的旧政权,需要建立新的上层建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反思“文革”的教训,拨乱反正,推进改革开放。90年代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对法治提出更高的要求。21世纪初,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针,加快了法制建设。
(3)中国的法制建设总体向前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我国的立法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城,不断完善21世纪初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我国立法根据党的工作重心变化不断发展;我国立法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二
(1)经验:坚持党对精神文明的领导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引导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为中国文艺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树立典型,利用多种手段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培育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等。
影响: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精神风尚。
(2)背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大量传入,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腐蚀,部分人追求自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必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凝聚共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各领域人才;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因此,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
限时训练:1-5CAACD 6-10CDCBD
11.(1)特点: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2)成就: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实行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认识: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吸收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下)
【限时训练】
1.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不同
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
3.1980年8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其主要是鉴于( )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状态
D.“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4.《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D.1999年宪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最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在(  )
A.1978年 B.1982年 C.1995年 D.1999年
6.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法律 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2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3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3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发展教育文化事业D.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9.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B.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前提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前进的“路标”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0.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后,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 )
A.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
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就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知识拓展】
1.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的制度。
2.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宪法、法律、法规、条例: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下位法低于上位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任何法律都要服从于宪法;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条例一般就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另外还有地方法规,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
4.“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而法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法制的主要标志,是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整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是最终实现法治。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时空定位】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上)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简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2、初创:20世纪50年代,先后通过《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第一届全国 大会制定了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之后,进入新时期:
(1)1978年底, 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宪法等基本法律。
(3)中共 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 年写入宪法。
(4)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 ”被写入宪法。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简述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
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铁人”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科学家 、两弹元勋 等是杰出代表。
2、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 ”活动。
3、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把 主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又从 的高度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2006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 体系的战略任务。
6、中共 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合作探究】
探究一:新中国的法制历程
材料一:
时间 通过的法律文件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54—1957 共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730多件
1978—1992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等230多个
1993 《公司法》《产品质量法》
1997 《合伙企业法》
1999 《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2001—2009 《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说:“一个团体要有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1982年新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根据材料一图表内容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法制演变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法制建设的看法。
探究二: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建设
材料一: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指出:“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创作,同时对民间原有的各种艺术和娱乐形式应广泛地正确地加以控制、利用、改革和发展”,并要求文艺工作者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鼓舞群众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中央政府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出版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全国的报纸、广播、出版、学校、电影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来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广大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材料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新中国初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实施必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