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探索生命 单元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探索生命 单元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章 探索生命
一、单选题
1.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进行了发布,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下列选项中,与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A.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B.观察人体中的基本组织
C.测定一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D.调查国内新冠患者治愈总数
2.在实验过程中,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要重复做几次,即设置重复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避免实验误差 B.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C.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D.实验结果应当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
3.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把生物学定义为( )
A.研究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科学 B.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科学
C.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D.研究动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科学
4.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科研人员选取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平均分为三组,甲组注射一定量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乙组注射等量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丙组注射等量X溶液,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假设可以是醋酸铅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B.丙组小白鼠注射的X溶液是不含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C.实验结论是随铅含量的升高,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D.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应修改实验数据,使结果与假设一致
5.为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完成课余作业所需的时间,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伟独自一人下到河水中去观察鱼
B.小梅拨开草丛,看到一只蟋蟀便把它记录下来
C.小军发现不认识的植物,将其拔起来带回家研究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觉得恶心便不记录
7.下列科学探究活动与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不科学的是(  )
A.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调查法 B.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法
C.通过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法 D.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观察法
8.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生物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花盆中分别种下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实验条件设计如下表,在实验设计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改为(  )
花盆 光 温度 水
甲 光亮处 15℃ 充足
乙 黑暗处 20℃ 充足
A.乙花盆放到光亮处 B.甲花盆放到黑暗处
C.甲花盆的温度设为20℃ D.乙花盆浇少量的水
9.今年第18号台风“圆规”于2021年10月13日在海南省琼海市登陆。为掌握台风“圆规”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资料分析法
10.某同学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C.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二、填空题
11.___________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和_____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13.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中,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作出______,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最后分析结果,得出______。
14.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________⑥表达和交流。
15.研究生物的方法有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其中__________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6.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_________。
三、连线题
17.请将下列有关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用线连接起来。
1目镜和物镜 a.调节光线强弱
2遮光器 b.放大作用
3反光镜 c.连接物镜和目镜
4镜筒 d.反射光线
5粗、细准焦螺旋 e.固定玻片
6压片夹 f.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5______6______
四、判断题
18.实验的结论与假设不一致时,说明实验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
19.生物学研究可解决环境污染、防治疾病等问题,却不能解决能源危机。( )
20.对照实验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
21.被誉为“微生物之父”的是巴斯德 。 ( )
22.法布尔写了一本《昆虫记》,书中记录了他对昆虫的研究,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实验法。( )
五、综合题
2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如表是第四、五、六、七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总数(亿) 占人口比例 年增长率%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第七次 2020.11.1 14.118 51.24 48.76 105.07 0.53
(1)人口普查从科学探究方法上看属于调查,调查时首先明确______和_______,制定合理的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年增长率呈现逐年______趋势,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________(多于、等于、少于)女性,请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________。
(3)小圳同学想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肝炎的发病率,调查范围大,老师建议采用_______法 (选填“抽样调查”或“普查法”)开展调查,更易操作。
24.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向食醋中加清水,配置成“模拟酸雨”备用。
②在两盆花盆中分别种下十粒菜豆种子。
③向两盆花盆中分别喷洒“模拟酸雨”和清水,每天一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
(2)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有人只用一粒种子做实验,你觉得行吗?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请推测酸雨条件下种子萌发的预期效果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发芽率低,不整齐 B.发芽率低,整齐
C.发芽率高,不整齐 D.发芽率高,整齐
六、实验探究题
25.在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将一只小白鼠放进迷宫入口,记录此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蚯蚓走“T”形迷宫相比,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少得多,因为小白鼠的_________能力比蚯蚓强,这种差异主要由___________决定的。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
(3)上述探究活动还有哪些地方需—做进一步的改进? (答出一项即可)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分析蚯蚓和小鼠走迷宫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__________。
七、资料分析题
26.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揭开蝗灾的奥秘
2019年末,蝗虫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肆虐成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研究发现蝗虫个体大规模聚群是蝗灾发生的前提,因此,认识蝗虫个体聚群的成因对控制和防治蝗灾非常关键。
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初步揭示了该奥秘。观察发现,在群体数量较少时,蝗虫个体的行为表现是不爱活动、呈“孤独安静”的“散居”型,而在群体数量较多时,行为表现是活动性强、呈“乐于聚群”的“群居”型。是什么导致蝗虫群体数量变化,进而改变其行为的呢?这可能与其释放的一种特殊的气味分子4VA有关。研究表明,当四到五只蝗虫共处时,个体就开始释放4VA.进一步研究发现几乎在蝗虫身体所有组织都可检测到4VA,且随着蝗虫发育阶段的变化,4VA的释放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4VA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一旦蝗虫群体到达一定数量时,便可以通过释放4VA“壮大队伍”,“队伍”越大,4VA的释放量也越大,进而改变了蝗虫的行为表现。
那么4VA是如何在“群居”蝗虫体内发挥作用呢?他们发现在蝗虫触角的感受器内具有一种蛋白质,可以与4VA结合。当把此蛋白质去除后,蝗虫就不会对4VA作出反应。结果说明蝗虫的聚集行为是通过4VA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导致的。
这个研究结果为人们监控蝗虫密度变化和防治蝗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有助于人们制定绿色和可持续的防控对策。
据以上资料回答:
(1)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 ______(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
(2)蝗虫具有明显的聚群行为,在其产生该行为的过程中,______(填选项)方式发挥了主要作用。
a.视觉通信
b.化学通信
c.听觉通信
(3)根据文中第二段信息,造成蝗虫聚群成灾的原因包括 ______(多选)。
a.蝗虫在高群体密度下活动性强
b.成虫个体释放的4VA含量增加
c.蝗虫几乎所有组织都会释放4VA
d.4VA对所有蝗虫都具有吸引力
(4)结合所学知识及文中信息,将蝗虫消灭在其生长发育的 ______时期防灾效果最佳,请你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______。
27.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欧洲,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人们发现不断有人患上一种怪病,患者皮肤变为暗红色,有大量皮屑脱落,甚至失眠健忘,精神失常,因此被称为“糙皮病”。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当地原本数量繁多的欧洲仓鼠急剧减少,每只仓鼠的产仔量由原来的每年20多只降低至5只;平均寿命由原来的4年降低至2年。
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研究者们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动物体内缺乏一种物质——维生素B3(烟酸)有关。为了证实缺乏维生素B3和仓鼠行为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将仓鼠分为两组,一组喂食混合食物,另一组仅喂食玉米,之后每天为仅喂食玉米的仓鼠补充0.3mg的维生素B3,一段时间后,仅喂食玉米的仓鼠不再出现之前的异常状态。
玉米中没有维生素B3吗?事实上,玉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3只是由于这些维生素B3与玉米中的其他物质结合,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其实,人体能利用蛋白质消化产物中的一种氨基酸——色氨酸来合成维生素B3。所以,当我们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时,就可以获得合成维生素B3的原料了。另外,维生素从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等)和植物性食物(如蘑菇、花生、南瓜、茶叶等)中都能摄取到。这样“糙皮病”的出现情况就会减少了。
(1)食物中的维生素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经过消化被人体吸收。维生素种类很多,人体一旦缺乏,就有可能患病。比如缺乏________,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夜晚看不清东西等症状。
(2)从文中可知,为研究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异常行为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可以通过直接食用玉米,获得其中的维生素B3
B.研究证实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异常行为之间关系密切
C.仓鼠对维生素B3的需求量不大,但作用不小
D.若仅以玉米为主食,且没有充足的蛋白质来源,易患“糙皮病”
(4)据此提出一条健康饮食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如人口普查就属于调查法。
【详解】AC.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测定一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都运用的方法是实验法,AC不符合题意。
B.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观察人体中的基本组织”属于观察法,B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因此,“调查国内新冠患者治愈总数”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
【详解】在科学实验中所得的数据,往往出现误差,误差并不是错误,误差越小越准确,但是在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想使误差减小,要就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几次,如果重复的数据十分接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应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
故选A。
3.C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详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故选C。
4.D
【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详解】A.根据题干的表格及图像,该探究实验的目的为探究醋酸铅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故实验假设可以是醋酸铅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A正确。
B.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表格,可知X溶液是不含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在某个实验时刻,乙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最低、甲组次之、丙组最高,而乙组的醋酸铅的含量也是最高的,故实验结论是随铅含量的升高,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C正确。
D.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D错误。
故选D。
5.A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详解】A.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想要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完成课余作业所需的时间,应对学生进行调查,A正确。
B.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的时候还需要测量,B错误。
C.实验法就是利用一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过程,C错误。
D.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错误。
故选A。
6.B
【分析】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
【详解】调查时需要注意安全,小伟独自一人下到河水中去观察鱼,不安全,A错误;
调查时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记录,注意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B正确;
调查过程中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要保护珍稀物种,C错误;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做好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D错误。
【点睛】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7.D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等,探究实验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详解】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常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A正确。
B.由于对种子所处环境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分别进行控制,从而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实验法,B正确。
C.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应用比较法,C正确。
D.通过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属于实验法,D错误。
故选D。
8.C
【分析】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所以该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光。除了光(光亮处和黑暗处)不同外,其它条件如温度、水分都应该相同。所以在实验设计中出现的一处错误并改正是:甲花盆的温度设为20℃。
故选C。
9.C
【分析】调查法是指通过访问、问卷、测验和查阅材料等方式进行的实验方法,要对调查过程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有时还会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资料分析法是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要了解台风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实验对象范围广,要对其进行大范围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以需要采用调查法,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该生物小组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水。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水分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
【详解】A.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A错误。
B.鼠妇通常生活于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因此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B正确。
C.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具有偶然性,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随机挑选10个鼠妇,C错误。
D.为了避免偶然,减小实验误差,可以多做几次实验计算平均值,D错误。
故选B。
11.实验法
【详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重要方法是实验法。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①发现并提出问题;②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③作出假设;④设计实验方案;⑤实施实验并记录;⑥分析实验现象;⑦得出结论。
12. 施莱登 施旺 细胞
【分析】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建立者是德国的两位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他们指出一切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详解】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
13. 假设 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如下表:
【详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本题以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为背景,首先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要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最后分析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14.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得出结论
【详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15.实验法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等方法,其中,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详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等方法,其中,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实验法。
【点睛】关键是熟记掌握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以及特点。
16.光
【详解】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以外,其他条件如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是不同的,光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唯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17. b a d c f e
【分析】我们常用的普遍光学显微镜可分为两个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如图:

【详解】1物镜能将观察的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是显微镜性能高低的关键性部件。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其作用是把物镜放大的物体实像进一步放大。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
3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
4镜筒安装在镜臂的上端,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连接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多个物镜。
5粗、细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幅度较小。
6压片夹用来固定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
【点睛】熟练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18.错误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点睛】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19.错误
【详解】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对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现在利用的煤、石油也来源于远古的生物;征服疾病,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生物学,另外,生物学还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如人类正在研究的生物能源。
故题干说法错误。
20.对
【详解】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故题干说法正确。
【点睛】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1.正确
【分析】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具有突出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详解】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故题干说法正确。
【点睛】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
22.错误
【详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题干说法错误。
23.(1)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调查方案
(2) 下降 多于 说明人们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很严重,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3)抽样调查
【分析】人口普查是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
(1)
历次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普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2)
由表格的最后一栏可以看出,年增长率逐渐下降。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40%,男性多于女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3%,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37%,男性多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27%,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73%,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而男性多于女性说明人们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很严重,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3)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此为抽样调查。所以,与人口普查相比,这种方法抽取的调查对象数量少,更易操作。
24.(1)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意思相近即可)
(2)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意思相近即可)
(3) 不行 会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果不准确(意思相近即可)
(4)A
【分析】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时需要进行对照,对照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
(1)由题干信息可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因此,提出的问题应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假设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不能用一粒种子做实验,而不能太少的原因是:会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4)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一定的酸碱度等,酸雨的强度越高,种子的萌发率越低。所以,酸雨条件下种子萌发的预期效果为发芽率低,不整齐,故选A。
25. 学习 遗传物质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用多只(2 以上就行)小白鼠(重复试验) 越复杂
【分析】(1)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2)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详解】(1)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多。小白鼠比蚯蚓高等,这是遗传物质决定的。其“尝试与错误”次数比蚯蚓要少,学习能力较强。
(2)小白鼠通过多次的尝试与错误,能够顺利走出迷宫,说明小白鼠的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
(3)为了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或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有可信度,因此要用多只小鼠或重复实验。
(4)通过分析蚯蚓和小鼠走迷宫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动物的行为分类和获得途径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6.(1)不完全变态
(2)b
(3)abcd
(4) 幼虫 用鸡、鸭、鸟类等生物措施灭蝗
【分析】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1)
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2)
研究表明,蝗虫具有明显的聚群行为,在其产生该行为的过程中,b化学通信(4VA)方式发挥了主要作用。
(3)
当四到五只蝗虫共处时,个体就开始释放4VA。进一步研究发现几乎在蝗虫身体所有组织都可检测到4VA,且随着蝗虫发育阶段的变化,4VA的释放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4VA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一旦蝗虫群体到达一定数量时,便可以通过释放4VA“壮大队伍”,“队伍”越大,4VA的释放量也越大,进而改变了蝗虫的行为表现。故造成蝗虫聚群成灾的原因包括abcd四个原因。
(4)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可多植树造林,加大植被覆盖率,禁止滥砍滥伐;用引进天敌(鸡、鸭、鸟类)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将蝗虫大量杀死等,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27.(1) 不需要 维生素A
(2)实验法(或科学探究法)
(3)A
(4)合理营养,均衡饮食,食物摄入种类要丰富(合理即可)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1)
食物中的维生素是小分子有机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就能被人体吸收。缺少维生素A,人体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夜盲症等症状。
(2)
“研究人员将仓鼠分为两组,一组进食混合食物,另一组仅喂食玉米,之后每天为这些仓鼠补充0.3毫克的维生素B3,一段时间后,仅喂食玉米的仓鼠不再出现之前的异常状态。”从文中可知,为研究维生素B3缺乏和仓鼠异常行为之间的联系,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
A.玉米也含有一定的维生素B3,只是由于这些维生素B3与玉米中的其他物质结合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因此人们不能通过直接食用玉米,获得其中的维生素B3,A错误。
B.“研究人员将仓鼠分为两组,一组进食混合食物,另一组仅喂食玉米,之后每天这些仓鼠补充0.3毫克的维生素B3,一段时间后,仅喂食玉米的仓鼠不再出现之前的异常状态。”,实验结果证明维生素B3缺乏和欧洲仓鼠异常行为之间关系密切,B正确。
C.欧洲仓鼠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不大,但作用不小,C正确。
D.由资料信息可知,若仅以玉米为主食也没有充足的蛋白质来源易患糙皮病,D正确。
故选A。
(4)
为预防糙皮病的出现,我们应该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合理膳食;食物摄入种类要丰富,摄入充足的蛋白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