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作文技法讲义: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作文技法讲义: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作文技法讲义: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什 么 是 寓 言 类 作 文? 
用一个词来概括寓言类作文,那就是“寓理于事”。“寓者,寄也;言者,话也。”所谓“寓言”二字,便是“寄理于话”,这里的“话”正是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故事。
有别于其它故事材料,寓言类材料通常是虚构的故事,主人公可以是人,更多时候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自然物,借由假托、借喻、拟人的手法,将意味深长的哲理寓于故事之中,寓言类作文便是将这样具有讽喻性和训诫性的寓言故事提供给考生的作文类型。
想要写好寓言类作文并非易事,看似浅显生动的故事实则内敛深刻,想要让作文一语中的、提纲挈领则往往感到“有口说不出”,可谓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深刻的故事需要我们细细琢磨、明辨、溯源,如大浪淘沙,逐层萃取方能提炼出最终隐含的“真意”。
如 何 审 题? 
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作文,寓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其“隐喻性”。这种材料的主旨并非“开诚布公”地展示给我们,而是躲藏在故事或具体的意象背后,恍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需要我们“千呼万唤”才缓缓显现,露出“庐山真面目”。接下来,就让我们试着跟随以下四个步骤,尝试学习如何揭开寓言类作文的“面纱”。
第一步:读寓言,辨类型
寓言类作文也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寓言有着不同的展现方式,这往往同作文“题旨”密切相关。
学会辨别寓言的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审清题目,快来一起看看吧~
1. 明寓
即是指那些故事所寓的道理“在明”的题目。在这类题目中寓言蕴含的道理往往被出题人用含蓄的语言点明,所以难度较低。如: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外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解析:
通过阅读这则“鱼与水”的寓言,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出题人想通过最后一个问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紧接着在下一段,用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点出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常见却不可或缺的事物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也就是我们作文需要重点把握与关照的核心。
2. 暗寓
即是指那些故事所寓的道理“在暗”的题目。这一类型中讽喻的道理并不会直接出现在题目中,但往往暗藏于关键句或关键词中,需要我们目光如炬,探骊得珠。如: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解析: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涉及到兔子、青蛙、仙鹤等多个对象,虽然这一题目并不像上一则“鱼与水”的题目一样在最后直接点名核心道理,可是却借助青蛙与仙鹤之口,道出关键句:“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暗示了“因材施教,施展个性”的主旨,将“玄机”暗藏于这“一问一答”中。
3. 借寓
在这一种寓言题目中,既没有最后单独的“点睛句”,也没有暗藏在故事中的“关键句”,而是通过题目讲述的故事整体来反映一个道理,这种类型的题目就需要我们通读故事,整体把握。如: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解析:
这则寓言题目中并既没有借蜗牛之口说出什么“玄机妙语”,也没有在故事的最后做过多的解释,仅仅讲述了讲述了一个蜗牛悲哀的一生。但是通读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蜗牛行事决策的一个特点:只空想,不行动。把握住这一特点进一步总结提炼,就能够推导出我们写作的主要观点:不能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空想家”,而要做脚踏实地、行远自迩的“实干家”。
总结近些年寓言类作文,常考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② 阐释社会、人生的某种道理
③ 针砭时弊,讽刺社会问题
④ 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二步:明对象,寻题眼
有的时候,寓言故事会使用借代或拟人的手法,通过动物、植物等多个“对象物”来揭示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若想要抓准寓意,就要弄明白寓言中的“主人公”。对象不明,就像是本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却在一开始就错将目标定为华山,之后的一切都是缘木求鱼,白白做了“无用功”。
下面就让我们根据例题来试一试,看看各位小纸条能否准确地找到“目标对象”呢?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老鹰从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最后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则寓言中出现的对象众多,不仅有动物老鹰与乌鸦,还有牧羊人和其孩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辨别出这是一则暗寓类型的寓言故事,“乌鸦”则是故事中的主要对象,题目的主旨则进一步暗藏于牧羊人和其孩子的两句“关键句”中。
第三步:审因素,探本源
既然瞄准了目标,我们就要进一步对目标对象进行分析,探讨它在寓言故事中的做法和行为,而这也为我们后续角度的开拓奠定逻辑基础。
在上述例题中:
对象“乌鸦”主要有两个行为:
① 羡慕老鹰,学习老鹰:这表明了乌鸦获得新本领的渴望。
② 模仿学习,尝试失败:这表明了乌鸦虽渴望新本领,但是不得要领,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第四步:善观察,选角度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通过前面的步骤成功找到了“庐山”,可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一则看似短小的寓言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多个鞭辟入里的道理,故事中有多少人或物,就可能会有多少个写作角度,站在不同人物、对象的角度也会得到不同的主旨内涵。
在上述例题中:
“乌鸦”作为寓言的主要对象,它的两个行为是我们的重点分析目标,而牧羊人和其孩子的两句话,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两个分析角度,二者结合,便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且全面地把握题旨。
① 站在牧羊人的角度:对乌鸦盲目的模仿行为持批评态度。引导我们从中反思,汲取经验教训,不能够做力所不能及之事。
② 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乌鸦敢于尝试的行为持赞赏态度。“可爱”一词引导我们思考勇气的可贵性,虽然失败,但是敢于挑战的精神更加宝贵。
③ 综合双方角度:追逐理想既要敢于挑战,也要充分认识自我。
如 何 立 意?
“大凡作诗,需先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若想真正写好一篇文章,立意乃重中之重。面对赋有隐喻性的寓言类作文,我们要做的就是“言材料之所未言”,既不偏视,也不专断,既结合材料本身,也联系日常生活,如此才能深入浅出,不偏不倚,将隐蔽晦涩的道理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来。
做到以下几点,你就能更好地立好寓言类作文之意。
一、顾此及彼:不能厚此却薄彼
寓言故事本身包孕多元的价值指向,从中提炼出的观点也往往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意的时候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故事的整体着眼,切忌顾此失彼,将内容和观点割裂,也要避免二元对立,厚此薄彼。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太平洋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首先,阅读寓言故事,我们能够迅速地锁定故事涉及的三个主要对象:幼龟、老鹰和好心的游客。
其次,我们分析不同对象的行为:
① “侦察兵”幼龟爬出沙穴
② 游客为保护“侦察兵”幼龟,赶走老鹰
③ 沙穴中的幼龟鱼贯而出
④ 游客走后,老鹰又卷土重来
然后,我们通过对以上四个行为问一个“为什么”,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①“侦察兵”幼龟爬出沙穴 → 侦察安全,向沙穴传回情报信息。
②游客为保护“侦察兵”幼龟,赶走老鹰 → 以为“侦察兵”幼龟只是只身行动,出于好心保护了它免受老鹰伤害。
③沙穴中的幼龟鱼贯而出 → 因为侦察安全的“侦察兵”幼龟安全返回,向沙穴传递了“没有危险”的错误信息。
④游客走后,老鹰又卷土重来 → 没有因第一次捕食失败放弃,而是伺机而动。
最后,明确了原因,我们能够发现,站在不同对象的不同立场,会推导出不同的因果思维。同样,写作文的我们在选题立意时也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一个对象、一种行为,要做到瞻前顾后、顾此及彼。
虽然题目中“好心的游客”似乎是最引人注目的主角,可是站在乌龟或老鹰的角度,甚至是综合三个对象,我们依旧能够得出其它的立意。基于此,我们可以确定立意如下:
①站在游客的角度:好心办坏事;爱与伤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站在“侦察兵”幼龟的角度:奉献精神
③站在沙穴其它幼龟的角度:要打破思维定势
④站在老鹰的角度:永不言弃;等待时机
⑤综合三个对象考虑: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
二、由果及因:追寻结果溯本源
不同的行为背后必定隐藏着不同的原因,想要真正“切中要害”,就需要我们目光如炬,因势利导,由结果出发,逆流而上探寻本源。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首先,阅读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故事的主要对象:青蛙、哲学教授和纷纷附和的动物们。
其次,我们分析不同对象的行为:
① 青蛙驳倒哲学教授
②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③ 动物们纷纷附和青蛙
然后,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行为问一个“为什么”,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① 青蛙驳倒哲学教授 → 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② 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 理论脱离实践、片面地认识问题。
③ 动物们纷纷附和青蛙 → 追求真理、看得到他人长处。
最后,明确了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便可以确定以下几种立意:
① 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
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地看问题
④ 坚持真理
三、由物及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采用假托、拟人等手法的寓言故事,往往要将思维从故事中的动植物延伸到人身上,明白动植物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映射,对人类行为的暗指,需要我们看透“物”的表象,达到“人”的内核。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苍蝇看见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羡慕不已:蜜蜂的工作环境,总是那么花香四溢、馥郁芬芳,再瞅瞅自己,生活的天地总是乱糟糟、臭烘烘的。更让人恼火的是,几乎所有的生灵都对蜜蜂大加赞赏,对自己却鄙夷不屑。
于是,苍蝇找到造物主,要求他把自己变成一只蜜蜂,造物主真的把它变成了一只蜜蜂。接下来的日子,它像一只真正的蜜蜂那样,每天早出晚归,采集花粉,送回蜂房,放下,然后再飞出去,马不停蹄地飞向另一朵花,工作单调乏味不说,每天累个半死却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最后它悄悄地溜走,飞回了垃圾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首先,阅读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分析对象:苍蝇。
其次,我们分析苍蝇的行为:
① 羡慕蜜蜂,想要变成蜜
② 变成蜜蜂
③ 过上了蜜蜂的生活,却最终选择回到垃圾堆
然后,我们通过对以上三个行为问一个“为什么”,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① 羡慕蜜蜂,想要变成蜜蜂 → 只看到蜜蜂表面的光鲜亮丽
② 变成蜜蜂 → 想要过光鲜亮丽、受人赞赏的生活
③ 过上了蜜蜂的生活,却最终选择回到垃圾堆 → 受不了蜜蜂看似光鲜的生活背后“累个半死”的现实
最后,明确了原因,我们却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就“苍蝇”论“苍蝇”,而是要进一步提炼上升,由“苍蝇”及“人”,这只变成蜜蜂的苍蝇,实际也是生活中许多人的缩影。思及此,我们便可以最终确定以下几种立意:
① 荣耀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②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③ 勤有所得,怠无所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