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考情探究1.含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近几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虚实、象征、借古讽今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2.常见命题方式(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二)考题引路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未展芭蕉【唐】钱王羽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简要分析这两诗的表现手法。【读懂大意】第一首标题:未展芭蕉第一句:把未展的芭蕉比作绿色蜡烛。第二句: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第三句:未展芭蕉好象未拆封的书札,深藏着美好情愫。第四句: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第二首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句: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第二句: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第三句: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第四句: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审题要点】两首诗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阐述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耒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三)小试牛刀阅读下面这首绝句,按要求作答。贾 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读懂大意】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贾谊的才情风姿 更是无与伦比。可惜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在不断地向前 靠,原来问的不是有关天下百姓的大计,而是问一些迷信的事情。【审题要点】抒发情感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首句“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更无伦”,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第三句上全诗枢纽。“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前面加上可怜两字却隐含着冷峻的嘲讽。末句身出直中鹄心一箭: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问题。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阐述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人抒发了对贾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以及对统治者轻慢人才的愤懑。采用了俗抑先扬的手法,先赞扬统治者的求贤,后否定他们对待人才的做法,充满嘲讽意味。(四)巩固练习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二、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考情探究1.含义: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沉郁顿锉、绮丽典雅、清新质朴、雄奇奔放等。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这类题目的命题形式一般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要求评析。2.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二)考题引路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示秬秸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读懂大意】标 题:示秬秸北邻家有个卖饼的年轻人,每天五更天还没亮,就沿街叫卖,即使天气严寒大风也不停止,而且很准时。于是为这个写下这首诗,将此作为警诫,给秬、秸两个儿子。首联:城头月亮刚刚落下,寒霜像雪一样铺展,五更时候,楼头更鼓有气无力像要撕断。颔联:孩子捧着饼盘走出家门,一声吆喝呼喊,市楼东西门还未启,人们还没来到市间。颈联:寒冷的北风吹透我的衣衫,直吹向饼盘,我不怕自己衣单身冷,只怕那饼被吹寒。尾联:职业没有高低之分,人的心志一定要坚,男人一生有了追求,还怎么可以再偷闲?【审题要点】平实而有韵味 具体诗句【考题解析】这首诗是作者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诗歌中的卖饼儿沿街呼卖,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衣衫,他却担忧饼儿冷难卖。本诗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辛。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本题题干指出了“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我们做题时要注重“平实”“富有韵味”,对这两个语言特点都要分析,并且一定都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全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答题步骤】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评: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叙)。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语(析)。(2)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叙)。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析),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它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且而意深(评)。(三)牛刀小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读懂大意】标题:春 怨第一句:快赶走树上的黄莺,第二句:别让它在枝头长啼。第三句:啼声会惊破我好梦。第四句:害我梦不到那辽西。【审题要点】语言艺术【考题解析】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答题步骤】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评: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四)小结【答题步骤】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评: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课堂巩固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参考答案: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叙)。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析)。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评)。三、诗歌的表达方式(一)考情探究1.含义:表达方式亦可称谓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形式。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2.常见的命题方式(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二)考题引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读懂大意】标题:雨首联: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了那炎炎夏日。颔联: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全非。颈联: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尾联: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吹动着我的衣角。【审题要点】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同意这种说法吗【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表达方式。若即若离,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就是说,这首诗好像是描写雨,又好像没有描写雨。这是就表达效果而言。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诗首联扣题,点出雨。颔联离开雨,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写雨中燕子与梧桐之感觉,颈联言人在雨时之所感。“一凉恩到骨”,是说暑气全消(“到骨”,达到极点),“四壁事多违”,是说自己家境贫寒,没有做好过御寒的准备。尾联用“衮衮繁华地”与“西风吹客衣”对比,自己虽然身处繁华京都,但在瑟瑟秋风中却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当然,这首诗还有言外之意:长期得不到重用,诗人忍不住牢骚满腹。前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某种鉴赏。如同意这种观点,应答出“若即若离”体现的是侧面描写,即通过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如不同意就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成理。【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即离的感觉。(三)牛刀小试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读懂大意】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审题要点】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尾联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不由显示言外。【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参考答案: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四)巩固练习从表现手法上看,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何关系?这样写有何深刻内涵?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蚕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参考答案:前两句是对后两句的映衬(反衬),即用黄鸟飞去、春花落尽反衬竹的“不改清阴”;这样写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这种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四、诗歌的炼句(一)考情探究1.含义: “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诗歌句意题型的考察,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同时赏析古代诗歌,也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所以这个考察点是建立在上一个考点的基础上的。2.常见的命题方式(1)请对这首诗第某联进行赏析。(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3)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二)考题引路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读懂大意】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审题要点】赏析 这一句 精妙之处【考题解析】《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答题步骤】(1)绘意境: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明手法: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析效果: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写景名句赏析 主要是写景句子,先对诗句表现出的场景具体描摹,再对表现力强的字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进行赏。【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答题指导】对颔联的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抒情名句情感把握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他们往往在景、情、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只侧重一个方面说。【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题指导】作这类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可按如下三步答题: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言志名句赏析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题指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会”,是料想之词,应当,定会,一定。“挽”,拉,牵引。挽弓如满月,表示勇武有力。“西北望”是倒装句,可还原为“望西北”。“西北”是对异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具体是指北宋时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权。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哲理名句鉴赏 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句,根据诗句所展现的事物特征,知人论世,联系现实,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题指导】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不求一致。参考答案: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5.名句比较鉴赏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内宴奉诏作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题指导】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又做‘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与“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中分别使用的“弱”“昏”“健”“明”两组反义词。“臂弱”“眼昏”表现了诗人年事已高的现状。而用“尚嫌”“犹识”则一扫颓废之情,表达的是人虽老而壮心不已的豪情;“臂健”“眼明”写出了诗人虽年老而身体依然硬朗的现状。“尚嫌”“犹识”则表明了诗人还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三)牛刀小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试题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读懂大意】首联: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颔联: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颈联: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尾联: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审题要点】结合全诗 颈联 简要赏析【考题解析】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答题步骤】1.绘意境: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明手法: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析效果: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①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③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巩固练习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怀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颔联常为人击节称赞,请说说它的妙处。点拨:①首联以问句起,并列一对矛盾——节令风物好,但心情不好。②颔联承首句,铺叙节令风物的迷人。③颈联承第二句,陈述心情黯然的原因。④尾联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归耕南亩。参考答案: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十字咏尽秋日佳趣。以纯白描的手法,写了市井,写了自然,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以乐景衬哀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