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 知识清单(第一章~第三章)记住四大“物理量常数”头发直径:70 人步行:1.1 m/s 或4 km/h 人正常体温:36~37℃课桌高:0.8或80 自行车:5 m/s 舒适环境温度:25℃硬币厚:1 空气中的声速(15℃):340 m/s 舒适洗澡水:38~42℃一张纸厚:0.1 真空中的声速:0 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0℃0dB:最微弱的声音 大声说话:70dB 保证学习:不超过70dB150dB:失去听力 城市交通噪声:80dB 保证睡眠:不超过50dB记住三大物理量“单位换算”长度 25 km = 25×109 nm = 2.5×1010 nm 25mm = m = 25×10-3 m = 2.5×10-2 m时间 1.5h=1.5×60min=90min 15min=h=h=0.25h 200s=h=h速度 1m/s=3.6km/h 72km/h=20m/s (km/h换算为m/s要除以3.6)会写三条“计算公式”(速度:v 路程:s 时间:t) (必考!!!)速度的计算: 2. 路程的计算: 3. 时间的计算:例题: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探测船向某海域的海底发射超声波,0.6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求海域的深度是多少km?解: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超声波从海面到达海底的时间 ,由得,海域深度会用三种“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读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图,物体的长度是1.20cm。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时,若以cm为单位,有且只有两位小数;若以mm为单位,有且只有一位小数。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甲图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乙图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丙图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D图错在: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7个字,一定要准确无误)熟记“声”的相关知识一切发声(发音)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不一定听到声音。例:人的说话声是由于声带振动而发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入人耳,并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大,音调高。(2)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大,响度大。(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用来区分不同声音。做题时看关键词:(巧记:细、小、短、紧的东西,音调高)按不同琴键、按琴弦不同位置、按压笛的不同孔、敲不同质量的编钟/鼓,都是改变声音的音调。(2)调节音量、扩音、听诊器、喇叭、轻敲、重敲、用不同的力吹/敲/按压,都是改变声音的响度。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20Hz - 20000Hz。蝙蝠、海豚发出的声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用超声波击碎结石,说明声能传递能量。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能传递信息。减弱噪声的方法“看关键词”(1)消声、禁止鸣笛、调小音量,无声手枪、手机调静音,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隔音屏、植树造林、双层玻璃窗、关门窗,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戴耳塞、捂住耳朵,都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6.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熟记6种“物态变化”(务必记牢!)做题看关键词:(1)冰袋降温、小冰粒遇暖气流变为雨滴,都是熔化吸热。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湿衣服晾干,水开了,发生了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白气,冒汗,雾、露,都是液化现象,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雪、霜、雾凇、冰花、窗花,都是凝华现象。樟脑丸、冰雕、干冰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都是发生了升华。用同样质量的都是0℃的水和冰冷却食物,冰的效果更好,因为冰在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热量。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熟记6个实验相关考点(其它重点去看笔记)测量平均速度(课本23页)实验原理: 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斜面坡度要小一些。AB段的路程SAB=40.0cm真空罩中的闹钟(课本28页)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变少,听到铃声的响度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此结论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得到。在实验中,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原因是:抽气机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闹钟与罩内固体接触造成的固体传声。研究方法:理想实验法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编号 规格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尼龙 55 1B 尼龙 55 0.5C 尼龙 80 1D 镍合金 80 0.5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选择B和C,得出“琴弦横截面积越小,音调就越高”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琴弦的长度相同。从A和C得出什么结论:当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琴弦越长,音调越低。结论模板:当…相同时,…越…,…越…。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课本53页)“水浴法”的好处:使固体受热均匀。撤去酒精灯后,海波可以继续熔化,原因是:水的温度高于海波的熔点,海波可以继续吸热。晶体熔点的特点/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加热一段时间,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课本59页)纸板的作用:①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②减少热量损失;③减少“水雾”干扰,方便读数。(2)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3)a,b图像存在差异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4)水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例题:小明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空气流速、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水的温度的关系”实验中。他在一个桌面上放三块相同的玻璃板,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上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看到的现象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发现C玻璃板上的水先干,其次是B,最后是A。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水上方空气流速和水的温度相同时, 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越大,水蒸发的越快。他又在三块玻璃板上分别滴上质量相等的冷水、温水和热水,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相同。他要探究的问题是:“ 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 的关系”。(3)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空气流速的关系”时,小明用嘴对着水吹气来改变水上方空气流速,这种做法有哪些不妥 用嘴吹可能会改变水的温度和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其他补充!雪天路面有积雪,为了使积雪很快熔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因为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更容易熔化。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小明用图甲的装置实验时,发现碘锤玻璃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是因为碘从 固 态直接变成了 气 态,发生升华现象. 常压下,碘的熔点113.6 ℃,碘的沸点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碘也经历了先 熔化 再 汽化 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小华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你认为该实验能说明碘升华吗 简要说明理由: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会熔化,只能升华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