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9.1 守护生命 单元 四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教材分析 《守护生命》是2016年人教版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一框的内容。本单元内容依据《新课标》中“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内容编排,重点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索和思考,自发的关爱、珍爱生命。 本课内容是第八课和第十课的一个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宝贵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爱护身体还需要我们养护精神。本课旨在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品质。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 道德修养: 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法治观念: 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 健全人格:了解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 责任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重点 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难点 如何在艰苦的情况下养护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怎样理解生命至上? 谈谈怎样做到休戚与共? 导入新课: 有人说:“健康是1,其他所有东西,譬如事业、金钱、家庭、婚姻等都是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才有价值,才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东西再多也是0.”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出本节课题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爱护身体 探究与分享 小伟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比赛。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他常常半夜悄悄起来看比赛,然后在网上跟球友一起聊天,早上再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一天,在体育课跑步时,小伟突然栽倒在地,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思考:(1)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2)日常生活中爱护生命的做法有哪些? 列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近40年来美国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增加了4倍。资料还显示,在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被谋杀的人多。在年龄为15—24岁的美国青少年中,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意外及恶性肿瘤。 (1)造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哪些? (2)你想对那些不珍视自己生命的青少年说些什么? 小结: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住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数据分析: 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这其中,除去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以外,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专家惊呼:意外伤害正在成为我国青少年的第一杀手! 思考:这些数据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强调: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4.小调查: 大家是否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护意识呢? 讲解: 5.分小组讨论: 3分钟讨论: 骑车、乘车和行走时 应注意 ①哪些事该做? ②哪些事不该做? 归纳总结: “走路”的同学做到四个“不” 1.不要在马路上嬉戏乱跑;2.不与机动车辆争抢道路;3.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4.不盲目通过路口。 “乘车”的同学做到六个“不”1.不在车行道上上下车;2.不乱拥挤上下车;3.不乘酒后驾驶的车辆4.不在车上玩耍、看书看报;5.不做向窗外伸手、伸头等危险动作;6.下车时注意观察前后方安全状况。 目标导学二:养护精神 分析典故 “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 思考:结合“嗟来之食”典故,谈谈我们如何养护精神? 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 材料分析: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费利德的犹太女画家,偷偷地教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儿童绘画。她并没有让儿童用画笔去记录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而是鼓励孩子去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后来,费利德和大部分儿童被纳粹杀害,但孩子们的绘画依然美丽。这些孩子的绘画作品,被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思考: (1)为什么人们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材料二: (2)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我们为什么要养护精神? 小结:守住自己的心灵,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让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归纳讲解: 链接生活 (1)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参加了哪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并说说你的体会。 (2)说一说:还有哪些养护精神的渠道? 提示: 小结: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精神生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拓展空间: 守护生命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同学们,一天时间里,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请你按照时间比例,绘制自已的“生活花瓣”图。 学生阅读材料,交流看法,如: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学生阅读分析,如: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当某些内心需要,如爱、被承认、被接纳、尊严、自由等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人经不起一时的挫折,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学生分析回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小调查活动。 学生识记和理解。 学生分小组分情境进行讨论,做好记录,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交流发言。 学生在班级交流,与老师共同整理,识记 学生阅读典故,分析并回答,如: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并发表看法,如: 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 容易让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 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答问题,如:守住自己的心灵,可以看到真、善、美……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做法和体会,如:养护精神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精神生命。 学生讨论,构思自己的“生活花瓣”图 由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进而引出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生活,对学生日常做法具有指导意义。 选取资料,展示给学生美国青少年自杀的数量,引导学生由分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数据分析”以精准的数据,给学生展示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难的可怕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小调查活动,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使学生是否具有安全意识具有数据依托,为以下问题的讨论奠定基础。 结合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件事——骑车、乘车和行走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借助“嗟来之食”的典故,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选取著名的“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归纳讲解部分,综合前部分的知识,构成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整体脉络,易于整体理解和把握。 通过列举文化滋养案例,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展示养护精神的做法和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熏陶和教育。 拓展空间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检测目标 1.爱护生命需要我们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 ) ①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 ②夏天天气炎热,要适时适量喝水,谨防中暑 ③了解自己对哪些药物过敏 ④发生火灾时,应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现如今,学生们物质化越来越严重,这让很多父母非常心痛。《重庆晚报》报道称,大渡口区一所中学高二男生洋洋,嫌妈妈接自己回家的车是几万元的便宜货,让自己在同学面前丢脸,要求妈妈以后接自己时换一辆好车。下列认识正确的是(C) A.我们的精神发育完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B.我们的精神发育完全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C.过度的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 D.养护我们的精神,就不能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 3.下列面对自然灾害的做法,不正确的是(B)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雷电天气,用手机打电话向家人报告 C.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4.七年级学生丽丽为了节省吃午饭的时间用来写作业,不去饭堂排队买饭吃,而是去学校超市买面包来充饥。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C ) A.丽丽这样做是为了不浪费学习的时间,值得我们学习 B.丽丽这样做是为了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 C.丽丽这样做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D.丽丽这样做表明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 5.七年级学生王某身体强健,但精神极度空虚,经常对同学说:“人活着太没意思了。”王某的言行警示我们( D ) ①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 ②得过且过,虚度光阴 ③身体不重要,精神更重要 ④守护生命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维护健康的重要性和要求,学会了自救自护,懂得了守护生命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也许我们的理解还太感性,还不太成熟,有待完善。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一定要爱护生命,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充实人生。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