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南朝,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朝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小情新知导入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核心素养:1、唯物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掌握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时空观:了解八王之乱的影响及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文献,图片及视频,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想象的核心素养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能从图片及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史料运用的核心素养5、国家情怀:认识到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前221年220年2017年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秦汉 统一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第四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温故知新氐族政权汉族政权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新知讲解383年东晋(8万)VS前秦(80万)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时间:双方:成语:结果:影响:还学习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思考: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但前秦却战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材料一:“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材料二:前秦军队虽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前秦:1.民族成分复杂,内部不团结,矛盾尖锐;2.长途跋涉,战线过长;3.骄傲轻敌。战术失误。东晋:1.将领指挥得当,正确的战略;2.内部团结统一,士气高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改革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二、 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这种状态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建立时间:民 族:都 城:统一时间:统一影响:4世纪后期鲜卑族 拓跋部平 城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纪》畜牧射猎迁徙生活文化落后难题:北魏社会文化落后。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平城洛阳迁都洛阳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合作探究推行汉化措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大,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咸阳王禧传》(1)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主要措施推行汉化措施(2)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想一想这种烟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措施改革措施汉语汉服汉姓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贺楼 楼邱穆陵 穆步六孤 陆贺兰 贺独孤 刘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联姻汉化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洛阳伽蓝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材料二: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1.改革的初衷(原因)2.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3.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北魏的强盛、孝文帝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思考: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并学习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ˇ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 人 胡 食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允许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冲突与汉化改革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383年淝水之战南朝(宋齐梁陈)隋唐(581)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方面(经济上)汉人牧马图胡人采桑图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穿裤褶(zhe) 服的南朝乐队汉族妇女蒸馍烙饼 汉人胡食图(2)政治方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日益沟通,以社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交融的影响材料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前秦衰败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族大交融迁都洛阳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北魏统一北方本课小结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2.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AA课堂练习3、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4.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A.冯太后 B.汉武帝C.光武帝 D.孝文帝CD5、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6、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BA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孝文帝迁都2.mp4 淝水之战.mp4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视频).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