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赏析 学案预习课文基础知识梳理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 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2.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学习1.认识作者。李白,字__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与杜甫并称为_______。2.说一说本诗的主旨。3.理解诗意,填写诗句。(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___________(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3)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4)《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当堂小测让我们来挑战吧!你一定是最棒的!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习题。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注】庆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诗。1.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C.衔远山,吞长江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3.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参考答案:基础知识梳理1.C2.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4.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学习1.太白;青莲居士;谪仙人;唐;诗仙;李杜;2.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以及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贯穿整个诗境,是思友之情的象征。3.(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当堂小测1.B 解析:(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3.刘禹锡被贬,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