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粤版(2012教材)初中九上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⑶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过程与方法: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一.导入 雷雨交加,闪电划过长空,你知道闪电是怎么产生的吗?电又是什么吗?展示闪电图片。 学生看图,思考 从身边现象入手,简单直接。(二)新授1.电是什么 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用塑料梳子、玻璃棒(铅笔、塑料直尺)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铅笔、塑料直尺)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微小物体,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播放课件录像。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学生观看,与试验是否一致。 透过实验,感受摩擦起电的学习过程,记忆更深刻。总结并投影展示:1、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带了电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提问:为什么摩擦会产生电荷呢?结合动画讲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学士理解、记忆(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思考、讨论、总结: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电阻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通过再提问,将问题引入深入。动画演示,易于突破难点。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播放动画讲解: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用“-”表示。活动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播放动画。提问①相互排斥,一定是同种电荷吗?②相互吸引,一定是异种电荷吗? 学士思考、讨论认真观看动画,认识两种电荷。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学生回答:①一定②可能是,也可能是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通过动画,使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存在。通过探究和动画演示,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验电器 展示验电器:介绍验电器的作用和结构。动画演示检验方法。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实际上,闪电与上面的实验类似。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学生认识验电器。学生观看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带电体分别接触验电器后,电荷的运动情况。学生动手做,观察现象: 两球间发生火花放电。 通过动画展示,是学生体会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前面呼应,明确产生闪电的原因。4、电现象的应用及防护 静电现象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动画演示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和利用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像雷电这种放电有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和人畜伤亡事故,必须设法避免。讲解避雷针的作用。你知道:油罐车后面拖一根链条吗? 学生观看体会今天的应用。回忆闪电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油罐车开动后,油罐内的油晃荡而会产生静电,如不及时导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放电现象,很容易着火。油罐车后面拖一根链条可以将电荷导入大地,免除危险。防止带来的隐患。 辩证的认识静电现象。三、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四、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