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导学案【课内探究】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播放中国大美河山,引导学生说出主要的名山,大致了解我国的地形。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二、知识梳理、构建框架知识点一:三级阶梯状的地势自主学习,夯实基础读图第20页图2.1,回答下列问题。1. 整体上看,我国地势哪里高哪里低?2. 沿36°N剖面图,我国地势大致分几级?3. 找一找,我国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山脉?4. 三级阶梯海拔大约是多少?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完成下列表格: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分界山脉海拔(米)主要地形类型(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先独立思考,讨论时先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交流后组间交流)探究:西高东低的地势配合临海的位置,对我国的气候、河流及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如果地势东高西低,又会带来什么影响?1. 演示“夏季风进入我国内陆”,归纳“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归纳: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是 。地势对农业的影响是 。2. 读图分析:西高东低的地势配合临海的位置对河流和交通的影响。总结归纳: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是 。地势对水能的影响是 。3. 如果地势东高西低,又会带来什么影响?知识点二: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观察地图,说一说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归纳我国的地形特点: 。(2)看图回答: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各占多少?哪一种比重最大?平原占多少?(3)读图,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4)查阅资料和地图分析我国主要地形的位置和特征:①四大高原高原名称 所在阶梯 地表形态特征②四大盆地盆地名称 所在阶梯 海拔高度③三大平原平原名称所在阶梯(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先独立思考,讨论时先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交流后组间交流)探究一 :找出我国主要界山两侧的地形西侧 山脉 东侧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北侧 山脉 南侧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探究二: 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合作学习一:山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利: 。不利: 。2.合作学习二: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和开发山区的措施有哪些?三、课堂练习1.我国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原因是( )A . 离太平洋近 B . 地势西高东低C . 地形条件 D . 百江汇大海2.下列地形区与相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第一级阶梯——黄土广布B .柴达木盆地——第一级阶梯——盐泽C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级阶梯——水乡D. 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紫色3.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势笫一、二级阶梯界山,又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是( )A.昆仑山 B.祁连山C.横断山 D.太行山4. 水能蕴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 两级阶梯交界处 B. 某一级阶梯内部C. 南方第三丘陵 D .平原河阔水深处5 .关于我国地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 .地形多种多样,丘陵面积广大 D .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类型单一6 .下面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 )A .天山 B. 六盘山C .大兴安岭 D. 阿尔泰山7.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主要特征大致是( )A.中部高四周低 B.南高北低C.东南高西北低 D.西高东低8.成为我国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 B. 太行山 C. 巫山 D.天山9.大兴安岭两侧分布着(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青藏高原C.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参考答案:1.B 2.B 3.B 4.A 5.B 6.C 7.D 8.B 9.C四、课堂总结结合知识框架进行本节内容的思维构建构建。5、自主检测(分层练习)基础训练1. 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盆地是( )A.吐鲁番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下图示意我国四省区轮廓及主要山脉。据此完成2~3题。2.成语“秦晋之好”中的“秦”“晋”分别是图中的( )A.甲和乙 B.丁和丙 C.乙和丙 D.丁和甲3.图中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秦岭 B.太行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下图为我国四条重要山脉及两侧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关于图中山脉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是大兴安岭 B.②是天山山脉C.巫山是东北-西南走向 D.祁连山脉是东西走向5.关于图中山脉两侧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黄土高原 B.乙为塔里木盆地C.丙为东南丘陵 D.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据下图完成6~7题。6.图中所在的地形区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为黄土高原 B.②为华北平原 C.③为青藏高原 D.④为柴达木盆地7.图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地形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8.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下图山脉间的地形区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读图完成9~10题。9.读图,下列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B.我国地形类型单一C.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D.我国丘陵面积最小10.我国平原面积仅占12%,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地势的(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 D.第四级阶梯能力提升读“冰墩墩”是第24届冬奥会的吉祥物,其形象憨厚可爱,深受大家的喜欢。读图,完成11~12题。11.冰墩墩的家乡在我国的(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12.冰墩墩的家乡素有“天府之国”美称,是因为该地( )A.物产丰富 B.人口众多 C.畜牧产品丰富 D.旅游资源丰富读“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请完成13~15题。13.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B.地势中高周低,呈阶梯状分布C.地形山谷相间,纵列分布 D.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构成地形的基本骨架14.有关图中代码表示的地形区,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为柴达木盆地,属第一级阶梯 B.①为云贵高原,属第二级阶梯C.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属第三级阶梯 D.④为太行山,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1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洋水汽进入,季风区广②地势阶梯分界线附近的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③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广大④山区面积广,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①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远看是山,近看是川;④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据此完成16~17题。16.诗词描述的地形区对应正确的是( )A.①—横断山区 B.②—青藏高原 C.③—黄土高原 D.④—内蒙古高原17.关于四个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③属于同高原地形 B.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①C.平均海拔最高的是③青藏高原 D.位于第二级阶梯的是③④中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结合下图,完成18~21题。18.图中D山脉的名称和走向分别是( )A.太行山 东北一西南走向 B.大兴安岭 东北一西南走向C.阴山 东西走向 D.贺兰山 南北走向19.图中字母A、B、C代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其中阶梯C为我国( )级阶梯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20.阶梯A、B间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秦岭-淮河 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21.下面剖面图中,与我国地势特点最为接近的是( )A. B.C. D.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绘制的我国某区域的示意图。读图完成22~24题。22.如果给图起个图名,最合适的是( )A.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B.地形与植被的关系C.冬季风行进的方向 D.内陆地区资源的分布23.由此图可以推断出,我国( )①黄土高原地势比华北平原低②我国东西部地区降水差异显著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④我国沿海大陆架石油、煤炭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4.如果使这个示意图更加科学规范,应当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交界处标注( )A.昆仑山脉 B.太行山脉C.祁连山脉 D.巫山25.读中国地形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歌曲“咱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中的“天山”是如图中____山脉(填字母)。(2)如图中____山脉(填字母或名称)是世界最雄伟的山脉,其主峰____是世界最高峰。(3)F山脉西侧③____是高原,东侧⑦为____平原;G山东侧⑧____为平原,西侧⑨为____盆地。(4)“天苍苍野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____高原的写照:“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描绘的是____高原景观。(填数码或名称)(5)ABCG四列山脉中,山脉走向与其他山脉不同的是____。(填字母或名称)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B 6.B 7.A 8.B 9.B 10.C11.A 12.A 13.D 14.C 15.A 16.A 17.D 18.B 19.C 20.D 21.A22.A 23.B 24.B25. (1)D (2) E(喜马拉雅) 珠穆朗玛峰(3) 黄土 华北 长江中下游 四川 (4) ④(内蒙古) ⑤(云贵)(5)C(秦岭)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