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1-2022-2023学年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1-2022-2023学年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1.1 怎样才叫做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知道任何情况下,功是不可能省的。
(4)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应用于生活。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两要素;
2.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难点
1.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探究功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做“工”却不做“功”图片等。
【过渡】中国汉字是表意的,“尘”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小土吗?这一节我们学习这个字----“功”。这个字一个“工”一个“力”,看来古人都明白做工是跟力有关的,不错的,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现代科学中物理里的“功”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怎样才叫做功
(1)功的概念
通过实验1,体验“做功”。
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得出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怎样测算功
(1)功与力、距离的关系:
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 W=F·s。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1J的物理意义:
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
注意:
在计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3.机械工原理
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机械功原理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重难点精讲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我们要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四)归纳小结
【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六、板书设计
怎样才叫做功
1.功的概念: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W=Fs)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就教材内容而言,做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常见所以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从课堂开始课程就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对于理解上的难点,也就是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本课采取了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升华到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实操、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做功本质的认识。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