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3)知道任何情况下,功是不可能省的。(4)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在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思。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应用于生活。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两要素;2.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难点1.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探究功的原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做“工”却不做“功”图片等。【过渡】中国汉字是表意的,“尘”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小土吗?这一节我们学习这个字----“功”。这个字一个“工”一个“力”,看来古人都明白做工是跟力有关的,不错的,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现代科学中物理里的“功”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怎样才叫做功(1)功的概念通过实验1,体验“做功”。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仔细观察两示意图,得出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怎样测算功(1)功与力、距离的关系: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2)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功=力×距离,即 W=F·s。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即:1J=1N×1m=1 N·m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3.机械工原理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机械功原理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重难点精讲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我们要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四)归纳小结【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六、板书设计怎样才叫做功1.功的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3.功的计算功=力*距离(W=Fs)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就教材内容而言,做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常见所以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从课堂开始课程就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对于理解上的难点,也就是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本课采取了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升华到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实操、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做功本质的认识。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