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四、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闪电等。【过渡】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二)讲授新课1.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1)实验:摩擦起电。(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分析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2.误差及其减小的方法。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3)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②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构造: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2)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所示(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现象。生活中“放电”现象:(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4)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三)重难点精讲物体带电现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摩擦起电.起电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接触起电.起电实质:电子通过直接接触发生转移3、感应起电.起电实质:物体中的电荷重新排列(四)归纳小结【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六、板书设计从闪电谈起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就教材内容而言,电现象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常见所以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从课堂开始课程就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对于理解上的难点,也就是摩擦起电的原因,本课采取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升华到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实操、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于电现象本质的认识。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