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二元对立”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对于这样的题目,要想作文有竞争力,关键在于立意不能停留在“论点—论据—论证”的直线性思路上,因为这里不是一点论,不是固定的,而是两点论(强项和弱项),是不断转化的。这道题还立足于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两点上,要依赖举例证明,这不仅复杂,写不好的话还会自相矛盾。——孙绍振写作误区1.没有对核心概念进行澄清二元对立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可以转化为一些带有明确褒贬色彩的具体概念。例如:2022届湖南六校联考作文题的“无我”与“有我”。材料对于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学生必须在行文中先辨析二者的概念,才能进行分析。“无我”指的是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名誉等问题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利所困、不为名所累、不为情所惑。面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功成身退。不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得失而斤斤计较。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泊,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有寒波澹澹、白鸟悠悠的宁静。“有我”指的是事业有我,担当有我,奋斗有我。而很多同学没有对概念进行分析,只是笼统地谈及二者的关系,所以整个论证是没有依据的。因此,在材料概念模糊的时候,我们要将这些概念转化成具体概念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论证分析。写作误区2.只论一点,不及其余关系型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两点关系之间的关系,在关涉的“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学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例如:作文要求写“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有些同学就大谈教育减负的问题,完全没有涉及“负重”的概念。写作误区3.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学生觉得,既然“对立统一”关系型作文,只要能抓住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甚至将哲学术语机械地套进文章,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这样的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思考不假,但并不是照搬哲学术语入文,大话、空话连篇。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但人们面对挫折有多种选择,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境界也有高低。如果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写作误区4.不能抓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无法将二者由对立变为统一。面对这样“对立统一”的关系型作文,真正要把文章写得深刻,不但取决于立意,而且要看意在文章中如何向纵深发展,从思路上来说,这就要求揭示其矛盾如何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这种转化,就是建立矛盾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机联系就不是随意性地罗列现象,常见的那种“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罗列,表面上可能是有序的,但实际上大多是无序的。因为从逻辑上说,这是分类,合乎逻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一贯到底的,不能时而交叉,时而从属。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就要在没有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在有一般性联系的地方找到不可分割的、潜在的逻辑性线索。比如,写“有我”与“无我”,有学生就写,“有我”很重要,“无我”也很重要,所以两者都要,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两者又如何转化,文章并未涉及,因此文章就不会深刻。写作指导(一)抓主要矛盾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考生首先要对材料所含矛盾进行选择。选择要探讨的矛盾,即确立论题。如题目包含多对矛盾,就要分析哪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或自己对哪一对矛盾有较深的感悟);题目提供的是单一矛盾,就要分析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后面会单独用一次作文课讲“用矛盾的观点说理”)写作指导(二)澄清核心概念方法见下方链接写作指导(三)淡化对立,寻求矛盾双方内在质的融合。矛盾的正反两面,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二元对立型”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问题,须高瞻远瞩从立意的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能够淡化两个概念的对立特性,寻求二者内在质的有机整合与互补关联,就有可能找到一个极具思辨性的立意方向,通常我们认为这样的立意是最佳的。写作指导1.矛盾的正反两面,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要把这一点写好,考生就需要把思路拓宽,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内盘活自己心灵的库存,把与之相关的素材凝聚起来,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格言和故事运用起来。表面看来,调动记忆并不困难。但实际上,耳熟能详的素材,考生由于过分熟悉,不容易写出新鲜感;考前准备的形形色色的格言、故事,在高度紧张时可能会限制考生思路。这个时候就需要极强的素材选择与加工能力。比如,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都很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但如果用它来说明弱者转化为强者的哲学观念,它就活了。有了这样的素材自觉,内容就源源不断流淌出来。毛泽东曾通俗地讲过,好事可以转化为坏事,坏事也可能转化为好事;汲黯对汉武帝说,“譬如积薪,后来者居上”;荀子曾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想到这些,思路马上就活跃起来,素材就变成了自己的,获得了新生命。写作指导2.对立的两面存在于统一体中,互相不能分割,并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转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处于对立之中,丢掉了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没有条件,不能转化,性质不变;有了条件,就能转化。如“温故而知新”,故之所以转化为新,就是因为温习,因此《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若是条件不足,操之过急,双方非但不能转化,反而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孟子有“揠苗助长”“邯郸学步”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失败的原因皆在于没有条件,或者转化的条件不足。用旧的材料说明新的道理,文章就活了。思路一打开,材料便纷至沓来。这些看起来是常识性的素材,在文章中就变成了亮点。写作指导(四)运用思辨方法,把握矛盾双方内在关联(1)同一思辨1.遵守“同一”对立的统一基于“同一”,或同一属性(对象),同一概念(目标),或同一判断(情态)。唯同一,才能前后概念一致,否则,或转移论题,导致失误。诡辩的非理性,在于抛弃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就是科学思辨的真理格式之一,不容违背。写作指导例如:东汉陈蕃,少时读书有“扫天下”之大志。一次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其不扫一屋,问其故。陈蕃曰:“扫天下”何以“事一屋”?客回曰:“一屋不扫,何以事天下?”从对话的背景看,材料中薛勤的“扫天下”与“事一屋”,绝非顾此就要失彼的对立物,而是相与为一的同一体。“扫天下”只是远大理想的形象说法,“事一屋”是实现目标必须从点滴做起的具体行动。没有一“屋”之洁的量变,哪有“天下”皆净的质变?这是薛勤的“同一”思辨。将“事一屋”界定为与“事天下”无关的琐事,进而推出“扫天下,何以事一屋”,这是陈蕃的“反向”思辨,也就是说陈蕃的回复转换了薛勤的逻辑联系。整体上,两人思辨的视角不同,各说各的(观点不同),都有道理,但分属两个逻辑体系,不能简单替代,即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当依据情形(同向还是反向)作甄别,互补方能纠偏,臻入完善佳境。写作指导2.活用“同一”“同一”在艺术上的灵活运用,能大大增强艺术的魅力,但前提是遵守同一性规则。一个富翁大摆宴席为其母的生日祝寿,特邀江南才子唐伯虎前来绘画题诗。他当众挥毫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紧接着信笔题诗,边写边高声吟诵:“这个婆娘不是人。”这第一句吟完,满座宾客皆惊。富翁一听,勃然大怒。“不是人”,这还了得!竟敢当众辱骂母亲!富翁刚想发作,唐伯虎却旁若无人、高声吟诵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随之喜形于色,拍手叫好。谁知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又使大家惊得发呆,而富翁一家则个个愤怒,挥舞着拳头,准备痛打唐伯虎。此时唐伯虎又高声读出了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好!好!”满座宾客赞叹不已,一致称赞唐伯虎真不愧为能诗善画的江南第一才子。富翁脸上也有了喜色,开始对诗画赞不绝口。写作指导在短时间内,唐伯虎的祝寿诗,充分调动了众人的情感:随着诗的内容跌宕起伏而由惊(怒)到喜,又由喜到惊(怒),再由惊(怒)到喜,令众人充分享受了美感。唐伯虎看似离题实不离题,看似骂人实为誉人,看似违反同一律却遵守同一律,这是对同一律的灵活运用。写作指导(2)统一思辨(以下观点来源于肖家芸老师)看到或是感到反向的东西明显存在,对立的情绪和否定的意识立马表现出来,这是非理性的感性标志。其实,循着对立着的东西再反向观之,即会发现正与反原来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一块金币的两面,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彼此共存。对立中看到统一,即为统一性思辨。写作指导1.对立之中互显无此便无彼。对立体中,彼此共存于特定情境下,互为衬显。例如:集中力量便于办大事,是优越性;集中力量容易办坏事,是危险性;“集中力量”对立的两面性便统一在中国的国情上。所以,在我们彰显优越性(追求更多更好的繁荣)的时候,其危险性(繁荣本身可能变成动荡之源,因为离这个目标越近,就会有越多的人以毁灭它的方式采取行动)与之同生,繁荣会颠覆繁荣本身。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写作指导2.彼此非唯一。对立体中,各有长短,只要处理得好,各有价值。认知与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选择的可此可彼。要提防非此即彼的非理性行为。例如:“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说:“我的人生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理性地看,作为人生励志,刘伟的话具有积极意义。《孙子·九地》曰:“授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人在断了退路的绝境下,更能下决心、强毅力、竭尽全力,绝处逢生。然而,人生意义有多个方面,精彩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唯一尺度。把精彩作为活的唯一前提,简单绝对,走向另一极端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爱与被爱着都是幸福,平平淡淡照样活出人生精彩。精彩活着好,平凡活着也好。写作指导3.对立之中互补对立体中,彼此共存于特定情境下,互为补充,兼而有之,方为最佳。例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这句话说的是人性具有两面性,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互补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穴居着一只猛虎,只是在虎穴之外仍有蔷薇丛生。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同时人生有时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写作指导4.对立之中互换对立体中,彼此共存于特定情境下,互相转换。高可变低,低可变高。例如:在对待二战问题上,德国人用“低”(“跪下”认罪)姿态,完成灵魂救赎,赢得全世界的理解,德意志由此“高”(崛起)起来;日本用“高”(拒不认罪)腔调,备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谴责,始终“低”(抬不起头)下去。这便是:“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写作指导(3)反成思辨1.以相反观相成从相反相成的联系上去思考辨析,即为理性的反成思辨。例如:制作树桩盆景的材料是一些树桩疙瘩。那些树桩七弯八扭,七坑八洞,节疤遍布,稀奇古怪,与那千姿百态的盆景相比,真可谓丑不堪言了。可是,在园艺师辛勤的劳动下,树桩疙瘩在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身穿绿衣,婀娜多姿;接着移栽到盆景盆里,让它继续生长,再进行复杂的艺术造型,使之逐渐美妙、潇洒,各具情态;然后,再给予诗情画意般的命名,那就更美了。丑得古怪,美得可爱。这种丑向美的转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树桩自身具有生根、发芽、抽枝、可造型的能力,这是树桩之丑转化成树桩盆景之美的内在原因。园艺师看到了这种反成潜质,才能创造出别样的美景。 写作指导2.以相反促相成例如:雨天,三个和尚徒步远行归来。拿伞的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跌得满身是伤,什么也没拿的安然无恙。原因简单:拿伞的和尚依仗有伞,其实雨伞再好也抵挡不住长期在大雨中浇淋,结果和尚半身都被雨淋湿了;拿拐杖的和尚依仗拐杖,其实拐杖再好也不能保证人不在雨地中摔跤;什么优势都没有的,反而促使其遇雨躲雨,遇滑绕行,自然什么损伤也没有。可见,一个人身处逆势,并不是坏事,甭自卑自弃;身处优势,并不见得都是好事,别盲目乐观!因为事物往往相反相成。 写作指导必须提醒:反向思辨须把握一个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务实,不可随心所欲,切忌将违背规律的胆大妄为视作创新。反向思辨不是否定正常的基本原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开拓丰富,一味的逆向又会走向否定一切的反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