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课题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日期 2022年 8 月16 日 设计人 节次 2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27-31页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1.4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联系的含义,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特点;区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3.学生怎么学 (1)设计议学任务一,学生联系国际时政热点,分析图片的人物、事件及影响,通过分析时政热点明确联系的含义,理解掌握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2)设计议学任务二,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有关台湾的今生来世,阅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了解我国对台湾问题的阐述及解决办法,从而理解联系具有客观性的特征。同时,设计了3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3)设计议学任务三,围绕任务同学们构建推导图并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特征。同时,设计了3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4)设计议学任务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理性解决此次台海危机出谋划策。从学生的建言献策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从全局考虑的,哪些要注意局部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教材 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在第二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第三课的起点,安排两目内容。通过学习本框,为第二框、第三框奠定知识基础,对于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起到基础性作用。 2.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第三课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两个目题,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的教学内容所体现的知识结构为“原理+方法论”,首先介绍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进而引导学生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此后介绍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论。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哲学基本问题、基本派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辩证唯物论有初步认识,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已有生活经验: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纵容“台独”、破坏一中原则,造成严重的台海危机,我国政府及时采取反制措施,学生对此很关注。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 学习困难障碍:(1)对“人为事物的联系”,“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等难点知识突破,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掌握;(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的能力较弱。 突破措施:大道至简;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P27-28,围绕议学任务一,联系国际时政热点,分析图片的人物、事件及影响,通过分析时政热点明确联系的含义,理解掌握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2.结合教材P28-29,围绕议学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搜集、整理有关台湾的今生来世,阅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了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阐述及解决办法,并且理解联系具有客观性的特征。 3.结合教材P29,围绕议学任务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推导图并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特征。 4.结合教材P29-31,围绕议学任务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理性解决此次台海危机出谋划策。从学生的建言献策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从全局考虑的,哪些要注意局部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评估任务 1.围绕议学任务一,多数学生能够分析图片的人物、事件及影响,通过分析时政热点明确联系的含义,理解掌握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对应目标1) 2.结合教材P28-29,围绕议学任务二,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搜集、有效整理有关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材料,分析佩洛西窜台,会见台独份子,企图搞“一中一台”,分裂国家的活动,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2) 3.结合教材P29,围绕议学任务三,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能够构建出推导图并找出它们之间具体的联系关系,从而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特征。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3) 4.结合教材P29-31,围绕议学任务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能够分享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从全局考虑的,哪些要注意局部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4)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由来,查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了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阐述及解决办法。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P27-31,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由来,查阅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了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阐述及解决办法。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结合教材P27-28,围绕议学任务一,联系国际时政热点,分析图片的人物、事件及影响,通过分析时政热点明确联系的含义,理解掌握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2.结合教材P28-29,围绕议学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搜集、整理有关台湾的今生来世,阅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了解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阐述及解决办法,并且理解联系具有客观性的特征。 3.结合教材P29,围绕议学任务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推导图并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特征。 4.结合教材P29-31,围绕议学任务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理性解决此次台海危机出谋划策。从学生的建言献策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从全局考虑的,哪些要注意局部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议学任务 1.她是谁?她最近在中国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聚焦她的行程?由此可见,说说什么是联系?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样的特点呢?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追问:联系是普遍的,是否可以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 联系是普遍的,但事物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围绕议学任务一,多数学生能够分析图片的人物、事件及影响,通过分析时政热点明确联系的含义,理解掌握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讲授新课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议学任务 2.她的窜访能不能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现状?请联系史实并结合联系的客观性分析这一行为。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佩洛西窜访台湾,纵容“台独”、破坏一中原则,严重违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客观事实,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 议学小结 2.联系具有客观性 (1)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客观性的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台湾自古与中国大陆就联系在一起) 人为事物的联系(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在台湾设立建制单位) 难点突破: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 (1)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3)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19全国)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5全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2广东卷)苦瓜味苦性寒,是一种消暑清热的食材。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评价苦瓜:“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苦瓜这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号。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 ②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③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搜集、有效整理有关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材料,分析佩洛西窜台,会见台独份子,企图搞“一中一台”,分裂国家的活动,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讲授新课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议学任务 3.她的窜访对中美、对世界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请同学们构建推导图并思考它们具体的联系形式,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样的特点呢?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表现: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20·江苏卷)有些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研究表明,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越不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当学习任务比较难时,越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这启示我们( ) A.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 局部的变化制约整体功能 C. 事物的量变必然促成质变 D.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017年江苏卷)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材料表明 A.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能够构建出推导图并找出它们之间具体的联系关系,从而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特征。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讲授新课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议学任务 4.面对窜访闹剧,我们应该如何理性解决此次台海危机呢?请同学们帮忙出谋划策。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 (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三)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 (四)团结台湾同胞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 议学小结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功能和地位不同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二者密不可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 (3)要求 ①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追问: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19全国卷)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漫画《各负其责》启示我们( ) A.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B.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C.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到决定作用 D.加强联系就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能够分享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是从全局考虑的,哪些要注意局部问题的解决,从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 1.必做:①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②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③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材、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复盘反思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 本节课是根据一中“教学评一致性”备课专业化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和感悟,总体上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要求。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教学评一致性,还有待加强。备注1:主设计人,参与设计人、参与讨论人等补充信息。备注2:其他补充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