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社九上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单元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历社九上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单元测试卷

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在电视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句台词:“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有一种退却叫胜利。”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有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
2.如图是某博物馆展出的一张珍贵历史图片,该图片涉及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据题干中某博物馆展出的这张珍贵历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选项中有关的事件是重庆谈判。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图片涉及的事件,不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是题干图片涉及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3.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应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对此后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邀毛泽东赴渝谈判以掩盖内战目的
B.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序幕
C.先重点进攻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区
D.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据“1945年”“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可知,此后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表述正确的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ACD三项表述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序幕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全面内战的爆发的相关史实。
4.下面是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为此中共中央所采取的措施是(  )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装备,获得美国大量先进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中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中小城市、农村、偏远地区
A.坚决迎战,绝不放弃中共中央所在地
B.实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D.进行主力决战,掀起三大战役的壮举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可见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拥有人口、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占优势,国民党强大。结合课本所学,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解放战争时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牢记即可。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华北全境”,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辨别三大战役的影响,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曾在央视热播。你不可能在该电视剧中看到彭德怀(  )
A.领导平江起义 B.指挥百团大战
C.领导淮海战役 D.指挥抗美援朝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彭德怀没有参加,故C符合题意;
彭德怀领导了1928年平江起义、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是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关键词“彭德怀”是解题的关键,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与彭德怀无关。
7.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傅作义,D项符合题意;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佟麟阁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导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8.“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9.下列选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有(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②错误,ABD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难度系数不大,只要牢记“渡江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的范畴,像这样的组合题,用排除法可直接选出A答案。
11.诗歌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白山黑水一盘棋,战锦方为决斗时”“杜李邱黄哀暮霭,刘陈邓粟笑朝晖”“华夏岁时冬又春,雄师百万骋平津”,这三句诗体现的历史主题是(  )
A.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B.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C.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句诗句显示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战略大决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不符合题意;
C.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不符合题意;
D.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三大战役,之后分析理解这是战略决战来回答。
1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发生在1949年的4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3.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这一阶段是(  )
时间 主要参战部队 战役结果
1948.9~1948.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 1949.1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11 1949.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最终胜利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三大战役反映了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知识,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本题难度适中。
14.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来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针对《毛泽东先生来了!》,下列评述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是(  )
A.蒋介石真心实意盼望毛泽东前来共商和平大计
B.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
C.签订《停战协定》,对和平建国方针达成高度一致
D.签订“双十协定”,蒋介石的目的全部实现了
【答案】B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据“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来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针对《毛泽东先生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是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ACD三项评述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不符合题意;
B项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
15.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其内容不包括(  )
A. 改革土地制度 B.修改宪法草案
C.整编军队 D.召开国民大会
【答案】A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国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A项改革土地制度不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6.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有(  )
①都发生于重庆 ②都确立和平建国的方针
③只有国共两党的代表参加 ④都为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不光有国共两党,还有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 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A项①②④是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7.如图是名为《祝福祖国》的邮票。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
A.近代以来抵抗外辱首次完全胜利
B.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故C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抵抗外辱首次完全胜利,排除A;
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排除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依次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18.“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命运开始由自己主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符合题意;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回答,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9.如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被誉为“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C.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D.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0.请你从以下四句话中选择最为贴切的一句话,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A.封建帝制被推翻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中国实现现代化了 D.世界和平力量壮大了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封建帝制被推翻,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中国实现现代化了,不符合题意;
D.世界和平力量壮大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对备选项进行理解分析回答,这类知识点,注意理解识记,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
21.“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上午10时半到车站欢迎苏联代表团,下午2时半到天安门城楼,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来的。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材料描述的是(  )
A.南京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南京解放,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天安门城楼”“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题意;
D.抗美援朝胜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只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就可以顺利回答。
22.首都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通常称为“开国大典”。这一庆典出现在(  )
A.1945年 B.1949年 C.1956年 D.1978年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通常称为“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3.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描述的是南昌起义;
B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描述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C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描述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
D项“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描述改革开放后的场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4.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距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28个年头。当时我国的民族一共有54个(现在是56个,其中有2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确认的)。所以,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了28个春秋。因此:
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5.标志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三大战役的胜利,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当家做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的完成,不符合题意;
D.三大改造的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材料分析题
26.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风华正茂 立志报国】
1919年5月开始,爆发了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材料2:【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1)材料1中“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2)材料2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
(3)综述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五四运动;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在巴黎和会失败之后引发的一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运动,是学生、工人等爱国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由于这一时期 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经济好转,为战略进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共产党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加之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历史曾将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任降于重庆,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历史又给予重庆唯一的契机,希望这座有大功于国家民族的城市,能继续引导国家走出君主专制、极权独裁,开出自由、民主、宪政国家的康庄大道。然而,重庆错失、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在严酷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面前。重庆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1)根据材料指出和重庆有关的是哪两件大事?
(2)“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材料中为什么说“重庆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答案】(1)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
(2)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重庆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1)由材料“近代史上历史曾将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任降于重庆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可以知道,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历史又给予重庆惟一的契机,希望这座有大功于国家民族的城市,能继续导引国家走出君主专制、极权独裁开出自由、民主、宪政国家的康庄大道然而,重庆错失、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在严酷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面前,重庆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可以知道,这指的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其结果是令人扼腕长叹的。
(2)据材料和所学知,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指的是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据所学知,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但重庆谈判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内战,所以说重庆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故答案为:(1)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
(2)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重庆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的史实。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摘自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电文
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
材料三:“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去,我们去了,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谈判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毛泽东1945年的一次谈话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真实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前往重庆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毛泽东为什么说“我们去得好”?
【答案】(1)表面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成果: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是指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据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表面上是共商国家大计,实际上是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本题考查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据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共商建国大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结果及毛泽东肯定去重庆谈判的做法的原因。国民党和共产党经过艰苦谈判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据材料三“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知,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向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而材料三中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
故答案为:(1)表面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成果: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是指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蒋介石电文和毛泽东的两次谈话为依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重庆谈判的史实。
29.(2020·台州模拟)中国革命艰难曲折,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幸福靠奋斗,“初心”应牢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探索】
资料一: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中国近代史》
资料二:它(五四运动)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中华文化史》
【不忘初心】中共十九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指出资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2)资料二中“思想活力”指的是什么?从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角度,分析资料二比资料一中的革命新在哪里。
(3)列举两例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说明共产党是如何“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着。
【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一面: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一面: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领导力量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等为了响应人民和平、民主的呼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赴重庆谈判;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依据“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它,既要看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成功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或君主制度) , 建立了中华民国(或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破除了封建陋习。失败辛亥革命失败一面: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的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的、更为科学的思想活力。“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指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领导力量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从指导思想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在和平建国的梦想破灭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魄力为人民民主奋战到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结合中共和国民党重庆谈判,建立新中国,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去谈。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一面: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一面: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领导力量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等为了响应人民和平、民主的呼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赴重庆谈判;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战争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2020九下·绍兴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三班某开展了关于“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综合探究活动。
孙中山 毛泽东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 ②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④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⑤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 ⑥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 …… ①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21年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提出__A__重要论断 ④1949年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评价:孙中山是__B__ 评价: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材料二: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在表格A、B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A    B   
(2)请选用上表中的一个史实说明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未成事业。
(3)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革命任务角度,谈谈孙中山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有何共同点?
(4)上述材料,对我们新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启迪?
【答案】(1)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社会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4)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诊断,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任选一个作答即可,如“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据所学知,孙中山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进行的,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4)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故答案为:(1)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社会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4)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孙中山的功绩、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毛泽东和孙中山的重要活动及贡献。
1 / 1历社九上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在电视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句台词:“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有一种退却叫胜利。”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如图是某博物馆展出的一张珍贵历史图片,该图片涉及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重庆谈判
3.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应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对此后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邀毛泽东赴渝谈判以掩盖内战目的
B.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序幕
C.先重点进攻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区
D.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4.下面是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为此中共中央所采取的措施是(  )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装备,获得美国大量先进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中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中小城市、农村、偏远地区
A.坚决迎战,绝不放弃中共中央所在地
B.实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D.进行主力决战,掀起三大战役的壮举
5.解放战争时期,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6.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曾在央视热播。你不可能在该电视剧中看到彭德怀(  )
A.领导平江起义 B.指挥百团大战
C.领导淮海战役 D.指挥抗美援朝
7.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8.“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9.下列选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有(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诗歌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白山黑水一盘棋,战锦方为决斗时”“杜李邱黄哀暮霭,刘陈邓粟笑朝晖”“华夏岁时冬又春,雄师百万骋平津”,这三句诗体现的历史主题是(  )
A.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B.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C.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
12.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这一阶段是(  )
时间 主要参战部队 战役结果
1948.9~1948.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 1949.1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11 1949.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最终胜利
14.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来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针对《毛泽东先生来了!》,下列评述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是(  )
A.蒋介石真心实意盼望毛泽东前来共商和平大计
B.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
C.签订《停战协定》,对和平建国方针达成高度一致
D.签订“双十协定”,蒋介石的目的全部实现了
15.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其内容不包括(  )
A. 改革土地制度 B.修改宪法草案
C.整编军队 D.召开国民大会
16.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有(  )
①都发生于重庆 ②都确立和平建国的方针
③只有国共两党的代表参加 ④都为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如图是名为《祝福祖国》的邮票。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
A.近代以来抵抗外辱首次完全胜利
B.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8.“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9.如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被誉为“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C.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D.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0.请你从以下四句话中选择最为贴切的一句话,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A.封建帝制被推翻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中国实现现代化了 D.世界和平力量壮大了
21.“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上午10时半到车站欢迎苏联代表团,下午2时半到天安门城楼,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来的。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材料描述的是(  )
A.南京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22.首都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通常称为“开国大典”。这一庆典出现在(  )
A.1945年 B.1949年 C.1956年 D.1978年
23.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24.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5.标志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
26.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风华正茂 立志报国】
1919年5月开始,爆发了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材料2:【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1)材料1中“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2)材料2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
(3)综述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历史曾将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任降于重庆,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历史又给予重庆唯一的契机,希望这座有大功于国家民族的城市,能继续引导国家走出君主专制、极权独裁,开出自由、民主、宪政国家的康庄大道。然而,重庆错失、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在严酷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面前。重庆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1)根据材料指出和重庆有关的是哪两件大事?
(2)“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材料中为什么说“重庆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摘自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电文
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
材料三:“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去,我们去了,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谈判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毛泽东1945年的一次谈话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真实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前往重庆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毛泽东为什么说“我们去得好”?
29.(2020·台州模拟)中国革命艰难曲折,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幸福靠奋斗,“初心”应牢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探索】
资料一: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中国近代史》
资料二:它(五四运动)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中华文化史》
【不忘初心】中共十九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指出资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2)资料二中“思想活力”指的是什么?从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角度,分析资料二比资料一中的革命新在哪里。
(3)列举两例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说明共产党是如何“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着。
30.(2020九下·绍兴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三班某开展了关于“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综合探究活动。
孙中山 毛泽东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 ②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④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⑤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 ⑥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 …… ①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21年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③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提出__A__重要论断 ④1949年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评价:孙中山是__B__ 评价: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材料二: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在表格A、B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A    B   
(2)请选用上表中的一个史实说明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未成事业。
(3)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革命任务角度,谈谈孙中山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有何共同点?
(4)上述材料,对我们新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启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有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据题干中某博物馆展出的这张珍贵历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选项中有关的事件是重庆谈判。
ABC三项都不是题干图片涉及的事件,不符合题意;
D项重庆谈判是题干图片涉及的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据“1945年”“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可知,此后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表述正确的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ACD三项表述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序幕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全面内战的爆发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可见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拥有人口、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占优势,国民党强大。结合课本所学,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牢记即可。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华北全境”,结合所学知识,细心辨别三大战役的影响,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彭德怀没有参加,故C符合题意;
彭德怀领导了1928年平江起义、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是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关键词“彭德怀”是解题的关键,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与彭德怀无关。
7.【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傅作义,D项符合题意;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佟麟阁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导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8.【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9.【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②错误,ABD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难度系数不大,只要牢记“渡江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的范畴,像这样的组合题,用排除法可直接选出A答案。
11.【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句诗句显示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战略大决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不符合题意;
C.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不符合题意;
D.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三大战役,之后分析理解这是战略决战来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发生在1949年的4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三大战役反映了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知识,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本题难度适中。
14.【答案】B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据“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来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针对《毛泽东先生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是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ACD三项评述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不符合题意;
B项毛泽东置身犯险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和平谈判最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国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A项改革土地制度不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是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6.【答案】A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不光有国共两党,还有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 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A项①②④是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同点。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故C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抵抗外辱首次完全胜利,排除A;
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排除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依次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18.【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命运自己主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命运开始由自己主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符合题意;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回答,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9.【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题干“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0.【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封建帝制被推翻,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中国实现现代化了,不符合题意;
D.世界和平力量壮大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对备选项进行理解分析回答,这类知识点,注意理解识记,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
21.【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南京解放,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天安门城楼”“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题意;
D.抗美援朝胜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只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通常称为“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描述的是南昌起义;
B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描述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C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描述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
D项“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描述改革开放后的场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4.【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距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有28个年头。当时我国的民族一共有54个(现在是56个,其中有2个少数民族是后来确认的)。所以,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了28个春秋。因此:
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5.【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A.三大战役的胜利,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当家做主,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的完成,不符合题意;
D.三大改造的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6.【答案】(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五四运动;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在巴黎和会失败之后引发的一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运动,是学生、工人等爱国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由于这一时期 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经济好转,为战略进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共产党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加之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27.【答案】(1)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
(2)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重庆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1)由材料“近代史上历史曾将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任降于重庆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可以知道,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历史又给予重庆惟一的契机,希望这座有大功于国家民族的城市,能继续导引国家走出君主专制、极权独裁开出自由、民主、宪政国家的康庄大道然而,重庆错失、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在严酷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面前,重庆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可以知道,这指的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其结果是令人扼腕长叹的。
(2)据材料和所学知,重庆以其巨大的牺牲和卓绝的奋斗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指的是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据所学知,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但重庆谈判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内战,所以说重庆辜负了历史的第二次偏爱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扼腕长叹的答卷。
故答案为:(1)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
(2)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5年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重庆没有能使中国避免内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的史实。
28.【答案】(1)表面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成果: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是指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据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及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表面上是共商国家大计,实际上是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本题考查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据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共商建国大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结果及毛泽东肯定去重庆谈判的做法的原因。国民党和共产党经过艰苦谈判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据材料三“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知,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向人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而材料三中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
故答案为:(1)表面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成果: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毛泽东说“我们去得好”是指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蒋介石电文和毛泽东的两次谈话为依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重庆谈判的史实。
29.【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一面: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一面: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领导力量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等为了响应人民和平、民主的呼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赴重庆谈判;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依据“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它,既要看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成功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或君主制度) , 建立了中华民国(或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破除了封建陋习。失败辛亥革命失败一面: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的健康发展,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的、更为科学的思想活力。“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指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领导力量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从指导思想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
(3)解放战争时期,在和平建国的梦想破灭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魄力为人民民主奋战到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结合中共和国民党重庆谈判,建立新中国,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去谈。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一面: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失败一面: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领导力量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等为了响应人民和平、民主的呼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赴重庆谈判;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解放区土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战争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1)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社会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4)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知识点】辛亥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诊断,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任选一个作答即可,如“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据所学知,孙中山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进行的,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4)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故答案为:(1)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④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遗志。
(3)社会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4)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孙中山的功绩、新中国的成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毛泽东和孙中山的重要活动及贡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