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五单元 春游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五单元 春游

资源简介

《春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畅游森林》歌曲《春游》
【教材分析】
《春游》是一首学堂乐歌,原为三声部合唱曲,教科书出示的是第一声部的旋律。《春游》的风格和李叔同的其他歌曲不同,其节奏相当明快,深受当时青年学生的欢迎。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七言律诗,作者是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春游之景,用看画一般的“平面化”手法创作此歌。
歌中“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一句写得极具意境。傍晚,游春的人在莺啼声的伴奏中,踏在郊外的小路上归返,而晚钟正好悠悠地敲响,一时花簇、钟声、夕阳融为一体,真不知能勾起多少游人的感慨与遐想。
【学情分析】
音乐课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为首要任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是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主要以模仿、表演和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在模仿和表演中体验,在歌唱和游戏中创造。在心理上,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也喜欢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十分乐意表现自己的能力,加入孩子们喜爱的活泼生动教学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让孩子们的兴奋和自由适度,参与的游戏有音乐性质,避免脱离音乐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
能用自然、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春游》,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感受六八拍的韵律与特点。
3、尝试用轮唱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春游》。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春游》。
【教学难点】
六八拍的旋律特点。
2、升fa音高的演唱。
【设计理念】
《春游》是一首七言律诗,原为三声部合唱曲,教科书出示的是第一声部的旋律。节奏明快,深受学生的喜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大步:第一步是竖笛导入,用竖笛游戏为歌曲《春游》埋下伏笔;第二步是熟悉歌词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对诗词内容和情绪有初步了解;第三步是按节奏读歌词,师用竖笛为生伴奏,使生进入情境;第四步是学唱歌曲;第五步是处理歌曲;第五步是延伸拓展,在生将歌曲《春游》唱扎实后尝试不同的音乐形式,如加入轮唱、加入竖笛等形式。
这节课,设计是环环相扣的,从感受到体验,再到巩固,最后学生在展示中结束课堂,只有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测评和再提炼,才能更好的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竖笛导入
1、师生竖笛问好:
师:2/4 1 2 3 4 | 5 - ||
生:2/4 i 5. | 6 3.| 5 4 3 2 | 1 - ||
2、师:听说我们三(14)班的竖笛在年级中可是小有名气,所以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竖笛小游戏,展示你们实力的时候到了哦!
3、规则:听老师吹竖笛,请你听一听猜一猜,老师吹得是哪几个音。
(1)师吹奏竖笛:6/8 5 5 i 5 |
(2)生唱:6/8 5 5 i 5 |
(3)生吹:6/8 5 5 i 5 |
(4)师吹奏竖笛:6/8 3 4 5 . |
(5)生唱:6/8 3 4 5 . |
(6)生吹:6/8 3 4 5 . |
(7)连起来吹奏:6/8 5 5 i 5 |3 4 5 . |
师:同学们果然很有实力,下面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合作,请同学们吹奏我们刚刚吹奏的两小节旋律,我会在你们吹奏完那条旋律后接上一段旋律,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接着吹奏的两条旋律是否相同。
(1)生:6/8 5 5 i 5 |3 4 5 . |师:i i 5 5 | 4 2 3 . |
(2)生:6/8 5 5 i 5 |3 4 5 . |师:i i 5 5 | 4 2 1 . |
5、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老师吹奏的两句很相似,只有每句最后一个音不同。
【设计意图】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又与平时熟悉的乐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课堂环境,并大大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一些基础。教学中,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年龄特点的东西才会被学生所乐意接受,这就是主动学习的开始。
熟悉歌词内容
师:好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春天,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带大家去欣赏这美丽的春景。瞧!(背景音乐《春游》的伴奏,自动播放春天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从聆听与感官感受出发,以直观的体验方式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开始一节音乐课,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迎接快乐的学习之旅。
2、师:春天的美景人人都爱,当然也少不了文人墨客对它的赞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名人---李叔同,他在1913年到杭州师范大学任教时,感叹于春天的景色,于是他将这眼前的美景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藏进了一首七言律诗中,取名《春游》。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李叔同大师的年代,带着他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一起当一回小诗人,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黄。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诵初步让学生理解诗词意思,奠定正确的基调,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师:我们的小诗人们读得还有模有样呢,真是不错。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
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叔同大师就是用他敏感的心灵和丰富的感情创作了这首能够打动每一个人的诗,让人为之赞叹!瞧!这位名人又为诗加上了一些变化,使得这首诗变得更活泼了,请听老师读一读,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特点,请你也跟上老师的节奏,跟我读一读。(诗中加入节奏,师按节奏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句的节奏都是相同的。
师:不错,每一句的节奏都是相同的,李叔同大师将这首诗加入了音乐中的节拍,于是就有了读上去很活泼的《春游》,是什么节拍这么有魔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节拍---六八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感觉类似于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三拍子节奏,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我们一起来感受六拍子的韵律。
师划六八拍指挥拍让学生稍作了解。
生随师手划三角,嘴念123、456,每小节有六拍。
六八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拍手,请你猜猜看。生:强、弱、弱、次强、弱、弱。
师:同学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请你们按照六八拍的强弱规律再次来读一读这首诗,但是老师请来了你们熟悉的小伙伴想为你们伴奏,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我们就邀请竖笛和我们一起来合作吧!(生按节奏读词,师吹竖笛伴奏。)
【设计意图】
学生先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这个节奏型,帮助学生习得初步的乐理知识。之后再通过有节奏地朗读诗词,师在此加入竖笛为学生伴奏,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朗读时有音乐伴奏的感觉,读起来就更有感情,这又再次为后面的教唱降低了在情感演绎上的难度。
熟悉旋律
师:诗人用诗词来表达情意,你们用朗诵来抒发情感,老师则用竖笛来喝彩。当然,还有一种人人都能参与的方式,那就是唱!李叔同大师对于这幅美丽的画面觉得诗歌已经不能完全表达出这些情感了,于是贴心地为它加上了音符,使得如此美景能用音乐来呈现给大家,让我们静心聆听《春游》。(播放录音)
问:请你听一听,四个乐句中有没有相同或者不同的旋律。
生:一二四句基本相同,除了尾音;第三乐句不同。
2、师:善于观察的你们发现了歌曲中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一乐句与它们相似,仅最后的一音之差。这下,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的小耳朵了,老师会用竖笛吹奏一二四句的后面两小节,请你听一听、找一找,老师吹得是第几乐句。
师竖笛吹奏:6/8 i i 5 5 | 4 2 3 . | 生:第一乐句。
师竖笛吹奏:6/8 i i 5 5 | 4 2 1 . | 生: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
【设计意图】
通过听赏歌曲,找出歌曲四个乐句中的相同相似之处,接着老师用竖笛吹奏两个相似乐句的结尾,请生自己听辨老师吹奏的是歌曲中的哪个乐句。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同时也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师:真不错,你们的耳朵真灵敏。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口风琴,慢慢地演唱歌谱。
一遍下来,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里难唱些呢?
生:第三乐句的最后一个小节。
师:老师把第三乐句后面两个小节唱一下,你们发现哪个音和我们平时唱的不一样。
生:4音。
师:对!这个4和我们平时见到了不一样,它的前面还有个记号,这个记号叫做升号,所以这个音唱升4,意思是比没有加上升号的4唱得高一些。你们来听一听,比一比。(师弹4和升4)此处用升4,在情感上更深厚些,让我们一起再来唱一唱这两个小节吧!(生跟琴演唱。)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有无升号的演唱在歌曲中呈现的不同感觉,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有能力自己去选择合适的记号了。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乐理渗透。
4、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把整首歌曲的歌谱完整地唱了一遍,又知道歌曲中一二四句旋律相似,只有第三乐句旋律不同。其实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做:起承转合。什么是起承转合呢?就是第一乐句是初次出现这条旋律;承是再次出现、巩固的意思;转是发生了变化;合是再次出现之前的旋律,总结一下。这个创作手法,同学们稍作了解。
四、学唱歌曲
1、 师:接下来,朱老师想请同学们跟着范唱把歌词加进去唱一唱,歌曲一共有两遍,第一遍请同学们轻轻地跟唱,第二遍可以自信地唱出来。(播放音乐)
2、师:我听着已经有很多同学能唱得很好听了,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一起来唱一唱。(师吹口风琴)
(1)纠错:第一乐句的后面两小节,跟琴再次演唱。
五、处理歌曲
1、师:同学们,《春游》本来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在朗诵的时候也是有感情地朗诵,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中,我们的歌声如果加入一些起伏感就更吸引人了,瞧!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力度记号,你们都认识吗?mf、p、mp
2、师:同学们唱的已经很好听了,不过我们可以让这首歌曲变得更吸引人,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强弱记号,你们都认识吗?
生:mf:中强、p:弱、mp:中弱。
师:真不错。你觉得这些记号放在歌曲的哪些地方比较合适呢?
生:生自由回答,加入记号后,生演唱自己加入强弱记号的歌曲。
师:你们真厉害,看来真是有当小小创作家的潜质呢,瞧!李叔同大师给乐曲加上的强弱记号竟然也和你们加的差不多,只有一小部分地方稍有不同,真是厉害!我们看到歌曲结尾,这里有渐慢两个字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要慢慢结束。
师:正确。是要我们在最后一遍演唱时放慢速度,因为最后一乐句意境非常美:傍晚,游春的人在莺啼声的伴奏中,踏在郊外的小路上归返,而晚钟正好悠悠地敲响,一时花簇、钟声、夕阳融为一体,勾起了人们的感慨与遐想,舍不得这美景,所以我们在最后要慢慢地轻轻地收尾。
师:(课件在歌谱上出示强弱记号)让我们带着情感,用轻柔带有起伏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吧!(跟伴奏演唱)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全方位的把握之后,学生能够在老师出示的几个强弱记号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记号加上学生认为需要加入的地方,这一环节也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这既是有趣的小游戏,又是一个小考验,效果颇好。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唱得真是好听,朱老师仿佛从你们的歌声中看到了一幅美景图。《春游》这首歌曲其实是一首三声部合唱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2、师: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老师都忍不住想来唱一唱了,请你听一听朱老师是怎样唱的。(播放录音,师跟录音轮唱)
生:老师比录音晚唱了两个字,在“春人下”的地方唱得快一点。
师:正确。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演唱形式呢?
生:轮唱。
4、(1)师:(课件出示演唱分工)前两句用轮唱的方式,后两句用齐唱的方式。请生先试着用轮唱的方式练习演唱前两句。
(2)生分别轮唱和齐唱。
师:第一次唱的就这么棒,既然你们这么有实力,老师要接着考验考验你们,请你们拿出竖笛。还记得我们一开始玩的竖笛小游戏吗?我们吹得是:
(1)生:6/8 5 5 i 5 |3 4 5 . |师:i i 5 5 | 4 2 3 . |
(2)生:6/8 5 5 i 5 |3 4 5 . |师:i i 5 5 | 4 2 1 . |
师:这两条旋律原来就是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让我们再次练习一下。
6、师:真不错!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这样来唱:歌曲一共有两遍,第一遍的时候前两个乐句我们用竖笛演奏,每句前两小节我们一起吹,后面两小节同学们如果能跟上就和朱老师一起吹奏,三四乐句我们用齐唱的形式来演唱。第二遍的前两乐句用轮唱的方式演唱,后两句用齐唱的形式演唱,注意要有强弱起伏哦!
(播放录音)
【设计意图】
学生在平时有用过轮唱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因为这首歌曲其实是一首三声部合唱,书中只是出示了其中的第一声部,而轮唱就是最简单的合唱,所以我设计了第二声部轮唱在歌曲中,在学生学扎实的基础上体验合唱的乐趣。在第一遍听老师演唱歌曲的时候继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听出老师在歌曲中加入的变化,再转而由学生自己演唱,一遍就成功!在这基础上,继续加入竖笛的吹奏,一方面和开始的导入相呼应,另一方面丰富了歌曲的表演形式,有齐唱、轮唱、竖笛这些形式整合在一起,给了歌曲不一样的色彩。
七、课堂小结
文人墨客用诗词美文留下春的足迹,作曲家用美妙的旋律来留住春天,让我们伴着《春游》的好心情好景色结束课堂,让我们一起投入春天的怀抱吧!
【教学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
确定目标,着眼学生感受和内化歌曲感情。
学习目标是每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第一考虑要素,是对学生“在哪里”,要“去哪里”的一定前瞻性的思考和预期,是教师设计“怎么去”的前提。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有前瞻性的样态分析,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主旨鲜明,不会迷途往返。
执教者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站在音乐课的总目标上,把握具体的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只有全局考虑了这些目标之后,本节课的目标设定方能合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在《春游》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以下学习目标:
1、能用自然、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春游》,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感受六八拍的韵律与特点。
3、尝试用轮唱的演唱方式和竖笛的演奏来演唱歌曲《春游》。
适当学法,着眼丰富教学形式。
朱小蔓说过:“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音乐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当音乐课堂变成简单的演唱技巧和形式的学习,那么音乐就失去了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就不再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感”和“悟”应该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常态。学生“感悟”获得的技能和情感才能被内化和吸收,才能被再加工后表现出来。
选择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技能,感受音乐。在课堂伊始通过竖笛小游戏吸引学生,帮助提前熟悉歌曲的部分旋律。通过学生朗诵诗词和老师通过按节奏朗读,一下子就让生掌握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无形中化解的教学上的难度,呈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歌曲最后的整合演唱上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的展示了整首歌曲,如轮唱、齐唱、竖笛吹奏等形式演绎了歌曲《春游》。
一节课虽然已经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但避免不了课堂中随时出现的小问题,小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因为本节课是三年达标课堂教学必上的一课,本身这是一首四年级的歌曲,而四年级又在老校区,因考虑到两个校区的上课时间不同,以及录播教室的使用,最后决定用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节课。而我今年从教一年级,故只能借班上课,在此感谢组内老师给予的帮助。整节课上下来效果不错,但如果是用四年级的学生上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2、在讲解升4的唱法时,可以多比较一下有无升号的唱法,学生以后再碰到就会印象深刻。
3、课件可以做的更精致些,如单独分析旋律时可以把歌词遮住,这样使得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晰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和细致,如认真分析学生,精心设计学法,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