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教案

资源简介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德、鹊、蝉”3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难点: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资料,课件资源。
课时目标
1. 认识 3 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 学习古诗《宿建德江》,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
《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Ⅰ 谈话导入,揭示题目
1. 师: 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大好山河,不仅现代人经常为祖国的山水风景写诗写 文章,古代唐诗宋词中,也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描写山水景色的?
预设: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 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主动回忆自己之前接触到的古诗,拉近与古诗的距离,回想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
2. 介绍作者。
孟浩然 (689—740) ,襄州襄阳 ( 今湖北襄阳 ) 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Ⅱ 初读诗词,了解诗意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节奏划分。
宿建德江
[ 唐 ] 孟浩然
移舟 / 泊 / 烟渚,日暮 / 客 / 愁新。
野旷 / 天 / 低树,江清 / 月 / 近人。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有些诗人来到某一处地方,看到一些景物,触动情怀,便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 句,此类诗句便会以地名或所处的地方为题。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留宿后作的一首诗。
注意:“德”字“心”上面的横不要丢。“烟渚”的“渚”读 zhǔ,“渚”的意思是水 中间的小块陆地。
3. 解析生字。
4. 借助注释和插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
(1)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2)观看插图,想象画面。
5.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
预设: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独自乘坐小船,无奈地选择在建德江夜宿。
6. 日暮客愁新
(1)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情?为什么?
预设 1 :“愁”。 预设 2 :因为他自己的遭遇比较坎坷……
师总结: 所以“愁”也是本诗的诗眼。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孟浩然从小聪颖好学,20 多岁时就作诗多首。在 40 多岁的时候,来到京城,参加科 举考试,一心想考取功名以做官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抱负。你们想想,孟浩然年轻的时候 就已经名满天下了,一个科举考试难得住他吗?可是,没想到他竟然没有考上。这可太
让他伤心了,于是他出了京城,来到浙江漫游,在建德江住了一晚,写下了这首诗。
(2) 从“日暮客愁新”一句中,除了“愁”字,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他的“思乡”愁? 预设:还有“客”字,从“客”字看得出他只是路过这里,身在异乡的游子,怎 能没有思乡之愁?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客”字的古诗?
预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客”也是把自己当成这里的过客。
(4)诗人为什么会说新“愁”,旧愁是什么? 预设:仕途失意,孤身一人在外。
如此的忧愁,他只能对谁说呢?
7.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在建德江看到的景色:“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 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瞰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8.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若你离家很长时间,会不会很想家?你会有什么表现呢? 预设:我会想哭……想找个人诉说。
可是诗人却只能和谁述说?月亮。所以诗人此时觉得明月和人更亲近。
9. 你还学过哪些以明月寄托思乡的愁绪的古诗句? 预设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预设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都是关于思乡的古诗,都以明月寄托思乡的愁绪。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意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Ⅲ 互换场景,体会情感
1. 如果你是诗人,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预设:想到自己和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
2.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诗人在这里看不到熟悉 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新 愁加旧愁,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世界只能用一个“愁”字来形容。
3. 《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Ⅳ 感受写法,借景生情
1. 全诗除了一个“愁”字,其他描写的都是什么? 预设:景物。
2. 你笔下的景物会随着你的心情有所变化吗?当你开心的时候,仿佛花儿都对你 绽开笑脸;当你难过的时候,仿佛连小草都是垂头丧气的……古诗的“一切景语皆情 语”,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作“借景生情”。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借景生情的写法,为下面古诗的学习作铺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Ⅰ 游戏导入,理解课题
1. 播放《诗词大会》“飞花令”片段。
2. 师: 今天我们也以“雨”为题,一起来玩“飞花令”。
预设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预设 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设计意图】 学生参与游戏,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以便更好地听课。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雨的,我们一起把诗题读出来——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题目)
4. 题目交代了什么?
预设 1 :时间 ——六月二十七日,正是盛夏。
预设 2 :“醉书”可能是作者喝醉后写下的此诗。
预设 3 :地点——望湖楼。
5. 小结: 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雅致的阁楼,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泼墨
作诗。这首诗正是盛夏时节苏轼酒后写于此的。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Ⅱ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划出停顿。
3. 请同学们按停顿读古诗。
4. 男生女生互读,师生互读。
5. 出示注释,组内讨论诗意。
22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 ·上 (R 版)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 : 宋熙宁五年 ( 公元 1072 年 ) 的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④黑云翻墨:乌黑的 云像打翻的墨汁。⑤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⑥卷地风: 风从地面刮过。⑦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6. 小组汇报结果。
7. 总结诗意:乌云翻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 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方式读诗,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诗意。
Ⅲ 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1. 听老师配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脑海中会浮现哪些画面? 预设:我想象到这雨来得很急,走得也很快。
2. 诗人喝酒了吗?他为何而醉? ( 雨 )
3. 在苏轼的眼中夏季西湖的一场暴雨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在雨来临之前,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在天上翻滚,这场雨肯定很大。 (2)你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很大
预设 1 :可以从“白雨”看出来雨很大。雨白花花的,都可以看到雨的颜色,说
明雨很大。
预设 2 :可以从“跳珠”看出来雨很大。雨滴看过去像白花花的珍珠般跳落,雨 点这么大,肯定是大雨。
预设 3 :“乱”字可以看出来雨很大,雨着急落下来,争先恐后地掉落在船上, 雨一定很大。
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样的雨声,看一看这样的雨。 ( 大雨视频。 )
(3)大雨有声,大雨有色,你能读出大雨的生命力吗? (齐读)
(4)你觉得这场雨除了大,还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雨很急,从“未”可以看出来:“黑云”指的是大雨来临前的云,还没有 把山遮住就开始下起来了;从“乱”可以看出来:雨点杂乱地落入船中。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一下就想到黑云像打翻的墨汁吗?
苏轼不光是诗人也是大书法家,所以会经常接触到墨水,肯定会有把墨水打翻过的 经历,所以他看到黑云马上就想到自己喜欢的墨水被打翻的样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形象地写出了大雨之前黑云翻涌的动态感。
4. 夏季的雨来得急,下得大,通过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雨?从哪里看出来
的?(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预设:下着下着,雨突然就停了。从“忽”字看出来的。
一个“忽”字体现了时间短、速度快,可以看出风的威力很大。
5. 小结: 同学们,整首诗作者没有直接说出雨的特点,但我们读起来却分明感觉 到夏季的雨急、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艺术!
6. 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到这样的雨后是什么状态。
此景此情,苏轼看黑云不再是黑压压的云,而是自己喜爱的墨水被打翻了;看白雨不 再是白花花的雨,而是活蹦乱跳的珍珠。他看天不再是天,看水不再是水,在他眼里天就 是水,水就是天。他醉了,他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于是弃船登楼,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7. 师总结:
作者看到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 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 吹过, 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 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 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我们可以把这四幅图总结为: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狂风卷地图、水天一色图。
Ⅳ 延学古诗
1. 师: 这份陶醉让诗人终生难忘,15 年后,50 岁的他故地重游时还仍念念不忘地 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跟他一起记住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吧! 齐读。
2. 课后作业: 背诵今天学的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想象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