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编号(上) 号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2.学会蜡烛及其蜡烛的燃烧的实验探究,学会人体吸入、呼出气体对比研究的有关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体会探究实验的乐趣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和难点】1.蜡烛及其蜡烛的燃烧的实验观察;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2.学会主动发现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知识回顾1.化学变化: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2.物理变化: 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等。3.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纸有可燃性性,煤气有毒性等。4.物理性质:物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水溶性、挥发性等。新课学习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预习】阅读课本P11-14,对重点知识进行勾画和标注。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应关注实验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实验过程中发生现象。【合作探究】1.实验探究:观察和描述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目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查阅资料】蜡烛是由 和 组成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填写好下列实验报告探究步骤 现 象 分析或结论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外观 色、 态 硬度: ,溶解性: 溶于水,密度:比水 ;②用力扳一扳 感觉 (软或硬)③取一小块蜡烛,放入盛约半杯水的烧杯中 蜡烛 (沉或浮)于水点燃着时 ①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化 石蜡 , 石蜡的熔点②观察火焰 火焰分 层,其中 层最亮, 层最暗。③取一根火柴梗,握住一端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 s后移开 说明火焰的 部分温度最高④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 产生 石蜡燃烧会产生⑤将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 , 石蜡燃烧还生成熄灭 ①吹熄蜡烛 有 产生, 白烟具有 性②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蜡烛 ,【结论】1.蜡烛燃烧时,既发生 又发生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 。2.科学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 ;(2)关注物质的 ;(3)关注物质的 及其 。【练习】1.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内容,选择性质类型字母填空: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1)石蜡放在水中浮于水面: ; (2)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 ;(3)蜡烛不溶于水: ; (4)蜡烛是白色固体: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预习】1.阅读课本P14-15,完成下列问题(1)二氧化碳可以使 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 越多。(2)氧气可以使 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 熄灭。(4)空气中主要由 、 组成;还含有 、 等。【合作探究】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阅读课本,预先熟悉实验基本步骤)【实验目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用具】集气瓶、烧杯、玻璃片、水槽、玻璃管、澄清石灰水、火柴等【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填写好下列实验报告探究步骤 现象 分析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检验气体的组成 步骤一: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空气: ,呼出气体: 。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步骤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 空气: ,呼出气体: 。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步骤三: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的一块呼气,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呼气的一块上可看到 。另一块玻璃片上无明显现象 呼出气体中水分含量比空气中【结论】(1)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空气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是 和 ,降低的是 。(2)对呼吸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 吸入体内,通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后产生 和 。(3)在“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检测反馈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水蒸气 B.氧气 C.空气 D.二氧化碳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空气3.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4.下列描叙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是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是物理变化C.O2的熔、沸点低是物理性质 D.铁的硬度大是化学性质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矿石粉碎 C.蜡烛燃烧 D.干冰升华6.燃着的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木条继续燃烧,没有明显的变化 B.木条继续燃烧,燃烧更旺C.木条不能燃烧,熄灭 D.不知道7.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家中食醋有酸味 B.浓硫酸能使小木棍变黑C.食盐能溶解于水 D.干冰能升华.8.空气主要是由 、 组成的,还含有 、 等,其中 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9.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_ _;(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上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 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__。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能力提升1.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2.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蕴涵着许多化学含义,请回答:(1)火柴火焰靠近蜡烛(不点燃)和蜡烛点燃后分别发生的现象是 ,,据此实验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2)诗句中的“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 等气体以及少量炭粒。(3)诗句中的“泪”是指 。3.某探究性小组的同学(如图)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燃着的蜡烛的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 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查资阅料】一氧化碳常温下为气态,是一种能燃烧的气体;石蜡常温下是一种白色固体。【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现象与结论】若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若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若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拓 展1.小松在完成了对蜡烛生成物的探究后,继续探究了纸张燃烧后的生成物的实验。猜 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纸张燃烧后有水生成 将纸张撕成纸条, 纸张燃烧后生成物中有水纸张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将纸张撕成纸条, 纸张燃烧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课堂小结1.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2.(1) 二氧化碳 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 二氧化碳 越多。(2) 氧气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 二氧化碳 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中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等。3.蜡烛燃烧生成 二氧化碳 和 水蒸气 。4.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对比:二氧化碳更多,水蒸气更多,氧气更少。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