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案(共2课时,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学案(共2课时,无答案)

资源简介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第1课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掌握几种有关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三、导学问题
(一)话说沧海桑田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名称 表现 对地球的影响
自然原因
人类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理论认为,世界上分为________板块。他们漂流在软流层上,最开始大陆是连在一起的,称为_________大陆,然后,在地球____作用下,陆地开始逐渐分离,最后分离成目前的状态。
2.印度板块,最开始在_______板球,然后向______半球运动。依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太平洋在逐渐________,地中海在逐渐_________________小。、
3.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许多,如非洲与_______洲的海岸线具有相似性,说明这两个洲最开始是在一块的;古地层的______________性,也能很好的说明大陆是在运动漂移的;海牛、鸵鸟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布也能很好的说明大陆是在运动漂移的。
(三)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证据能够说明陆地是在漂移的?请分享给同学。通过网络检索大陆漂移假说的例证,使用“学生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精练
1.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4.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
A.① B.②
C.③ D.④
四、参考资料
1.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 ( http: / / baike. / view / 9416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 ( http: / / baike. / view / 9840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或联合古陆 ( http: / / baike. / view / 15051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 ( http: / / baike. / view / 4359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 ( http: / / baike. / view / 130458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和指向赤道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275 / 1686912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离极力 ( http: / / baike. / view / 449912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 ( http: / / baike. / view / 1399535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 ( http: / / baike. / view / 94014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 1912 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 世纪 20~30 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 50 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大陆扩张说
为了完满地解释地壳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板块构造理论还必须与“海底扩张说 ( http: / / baike. / view / 13289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结合起来。海底扩张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于 1960 年首次提出来的。该学说描述的是纵贯主要大洋海丘两侧的海底部分持续受到挤压的过程。赫斯最初是在 1960 年撰写的一篇手稿中阐述这个观点的,而该手稿作为一本书中的一章直到 1962 年才正式出版。由于这个观点极为新颖、奇特,以致于赫斯把书中的这一章看作是“一篇地球散文诗”。赫斯指出,逐渐降到海底的巨大海丘 ( http: / / baike. / view / 42149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是地壳下地幔内熔融物质上涌的出口。这种物质同样沿着海丘的两侧流淌、冷却、固化,最后变成地壳的一部分覆盖在原来的地壳之上。当海丘两侧的地壳以这种方式积累增长时,这种物质(巨大的板块)就会横向离开海丘。既然地球不可能增大,这个板块在增长过程中也不会简单地扩张,那么在远离海丘之外,必定会有一处板块发生分裂。换言之,板块离海丘最远处的边界被挤到另一个板块底下,并最终进入地幔中。这时,板块边缘的水分全部被挤压出来,而板块进入地幔的部分又重新变成了熔融状。这个过程同某种对流“传送带”联系在一起,即从海丘的地幔中带出物质,然后把它传送出去,这些物质最终在远处的海沟 ( http: / / baike. / view / 5902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附近又再次回到地幔中。
于是,大西洋底便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持续的压力,它把载有南美洲和非洲的两大板块推离大西洋中的海丘。大约在 1.8 亿年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冈瓦纳大陆。两块大陆的分裂线与导致海底扩张的,并且仍很活跃的大西洋底海丘线十分吻合。每当发生地震时,这条海丘线便清楚地显现出来,它与南美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线的距离大致上是相等的。
赫斯进而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的合理推论。他认为,由于海底扩张效应,海底壳层不断地在大陆一边创生,而同时又在大陆的另一边消失(麦肯奇 1977,117)。这个观点通常被看成板块构造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理解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基础。大西洋地壳层从海丘移出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四厘米。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大西洋海底壳层从海丘全部移出,也就是移动整个大西洋宽度的距离所需的时间为两亿年。这个数字立即可以用来解释许多未知的奥秘。例如,海底钻孔找到的化石标本都未超过两亿年(中生代前后)。而从陆地上挖掘出的海生化石研究表明,这些海生生物都可追溯到二十亿年以前。再如,假设海床的年龄与大陆同样古老,那么按正常的沉积速度,海床上应当产生很厚的沉积层 ( http: / / baike. / view / 131709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但钻探分析表明,海床上的沉积物很少。简而言之,在海洋存在的几十亿年中(乌耶达 1978,63),海底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运动。
如果把赫斯的观点同板块构造说的一般思想结合起来,就可以满意地解释另一个现象或过程;板块边缘新物质的增加,并不使板块的面积增大。由于压力作用,板块在不断地缩小。这一点在两个板块的碰撞处山脉的形成和山脉的更替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哈里·赫斯在阐述他的海底扩张说时,很清楚他的理论“与大陆漂移说并不完全相同”(1962,617)。按照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大陆……受某种未知力的驱动,在海底壳层上漂移”,但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被动地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海底海丘上流出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前面曾谈到,一般人都认为:最初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在海丘两侧就应该有对称的条状磁化区域。这项验证性实验是剑桥大学当时的研究生 F·J·维恩 ( http: / / baike. / view / 36770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和他的导师 P·H·马修斯 ( http: / / baike. / view / 6347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提出的。实地测量很快证实,条状磁化区域确有预期的那种对称性。
按照这一理论,当炽热的熔融物质沿海底海丘流淌并固化时,它便感应了当时的地磁场。既然新的物质把它从海丘上推开,它仍将保持冷却时所感应的磁性。因此,每一条前后相继固化的物质带应该有记录形成日期的磁性标志,而海丘两侧同时对称形成的物质带也因此具有相同的磁性方向。1963 年,维恩和马修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重要假说,这个假说翌年就通过了实验(实测)检验。事实上,地球磁场演化的历史不仅表现出一些微小的变化,而且在已知的年代中还经历过南北逆转。所有这些,都是在实测和研究海底海丘两侧的条状磁化带过程中发现的。
虽然这个假说今天听起来非常具有逻辑性,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但在当时看来却是异常激进而大胆的。维恩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把他的观点告诉剑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莫里斯·希尔时,尽管希尔“很有礼貌的一声不吭,只是看着我并且谈些别的事情,但他一定在想我今天疯了”(格伦 1982,279)。维恩还把他的假说告诉了爱德华·布拉德爵士,即使布拉德爵士“这有点大胆猜测的味道”,但他却对此持“非常积极的鼓励和赞赏的态度”。维恩“非常渴望能和特迪(爱德华的爱称)·布拉德共同发表这个观点,”因为他觉得他们俩的名字并列在一起,“布拉德和维恩看起来很了不起”。但特迪非常直率地拒绝了,他不想让他的名字出现在这篇论文上。布拉德是地球物理学界一位著名的革新家,他对地球热流理论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善于接受新思想,“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个假说并以高度赞赏的态度四处传扬”。他只是不愿意在一开始就接受维恩的请求成为合作者(p·358)。
维恩和马休斯提出的假说(加拿大的劳伦斯·莫雷也曾独立地提出过,详情见 1982,271)“堪与本世纪地球科学中的任何成就相媲美”(p·271)。它不但能确定无疑地证实赫斯的海底扩张说,而且还能推算出扩张的速度。推算方法是基于一种独立的、由地磁场 ( http: / / baike. / view / 16914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倒置所标定的精确的时间尺度 ( http: / / baike. / view / 29181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看来,人们普遍赞同这样的看法:维思-马休斯-莫雷假说的确证,触发了地球科学的“革命”。在这些突破性成就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建立全球构造的新理论,重构地球知识的新体系”(哈拉姆 1973,67)。《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第2课时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位置。  
2.掌握板块的运动状态。 
3.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发生的机制。
重点难点
1.板块分布及名称。
2.板块运动特点。
三、导学问题
(一)板块的运动
1.世界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五大板块。
赤道穿过的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回归线穿过的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回归线穿过的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南半球的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半球的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运动的作用
说出下列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
板块名称 运动状态
东非大裂谷
落基山
太平洋海沟
落基山
2.预测下列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
地理事物 地中海 红海 大西洋
发展趋势
原因分析
(三)拓展训练
找一找: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太平洋会变小,那么太平洋变小多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网络检索整理资料,使用“学生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题精练
1、造成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活动 B、 全球气候变暖
C、大量的水土流失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下列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A、印度洋发生海啸 B、地中海的缩小
C、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D、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它能证明
A、海洋上升变成陆地 B、陆地下降变成海洋
C、大陆飘移假说 D、板块构造学说
4、亚欧板块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喜马拉雅山脉 B、落基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5、四川汶川地震的成因是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
四、参考资料
1.亚欧板块:
亚欧板块(Eurasian plate)是全球六大板块之一。它是由亚洲和欧洲组成。其范围介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大西洋中脊以东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广大地区。
亚欧板块(Eurasian plate)在新生代早期与印度板块和非洲板块沿雅鲁藏布江—阿尔卑斯带碰撞,白垩纪晚期与北美洲板块分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汇聚的时代不晚于侏罗纪。
亚欧板块一共有72个国家;除了东南亚,冰岛,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基本被一块陆地相连。中国是其中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中亚,北亚,东亚,东南亚全部国家,西亚的部分国家。
这些国家包括:
南欧: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
北欧:冰岛、法罗群岛(丹)、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北亚)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西亚:伊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阿富汗。
2.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陆板块,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东和东南部、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二千到三千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由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多为各大板块之间的边界,这里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岩浆在大洋中脊处上升并固结,生成大洋地壳,较老的地壳被推向两侧,使洋盆面积不断扩张。据推算,宽达1.5万公里的太平洋仅需1.5亿年左右即可形成。
当移动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击时,其前缘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因地幔岩浆的上升作用不仅发生于海洋,也在大陆深处进行,导致大陆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处于两侧地壳向外扩张和产生新洋壳的前夕,可视为胚胎型大洋。进而发展,即会产生海水灌入,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这就是洋壳形成的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
新洋壳的不断生成必须伴有老洋壳的破坏与消亡,如地中海则代表大洋发展的终结期,这个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于非洲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曾一度被封闭,成为内陆大沙漠,后因直布罗陀海峡被冲破,大西洋水复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积远小于古地中海。太平洋则因洋盆边缘收缩速率大于海隆的扩张速率,也使其处于整体收缩过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