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猫》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16  猫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 3.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和客观公正、宽容仁爱的处事态度。
学法指引 理解概括文章主旨。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综合归纳才能明确。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导航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他是“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二、写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本文正是作者这一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三、知识积累
◎关于猫的古诗
(1)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赠猫(其二)》]
(2)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黄庭坚《乞猫》)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xiāo hào(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2)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yōu yù(忧郁)。
(3)它只是毫无生意地、lǎn duò(懒惰)地、郁闷地躺着。
(4)三妹便sǒng yǒnɡ(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5)有时蝴蝶 ān xiánɡ(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6)你这小猫呀,要被qǐ ɡài(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7)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yù jǐng(预警)。
(8)我也chàng rán(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9)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10)妻常常dīng zhǔ(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11)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chénɡ jiè(惩戒)。
(12)它很bēi chǔ(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duàn yǔ(断语),yuān wɑng(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 dài(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5)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fú róng niǎo(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
(16)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wèi zuì qián táo(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3)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4)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5)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6)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3.完成《猫》的自学结构图。
课文精读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只猫的遭遇。(3分)
这只猫被张妈捡来,外形不好看,性情懒惰又很忧郁,大家都不喜欢它,一只鸟的死亡激起了大家对它的厌恶和憎恨,它被打,并被赶出家门,最后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要“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3分)
因为对前两只猫,“我们”给予了很多关爱和温暖,而对第三只猫“我们”并不喜爱和关注,“我”冤枉并打跑了它,它的死亡使“我”感到十分内疚。
3.请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对第三只猫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地表现了“我”对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辩诉、不会抵抗的动物后内心的悔恨与自责。
类文阅读
丑 猫
李冬梅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作“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爪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喵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生命垂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外表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外表丑陋而鄙视厌弃。
(选自《意林》,有删改)
1.请简要说明第②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运用外貌描写,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丑猫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第⑤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丑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3分)
对于人的冷漠、欺凌,丑猫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丑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3.读完全文,请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了你哪些思考。(3分)
关爱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应同情弱小。
拓展阅读
家有斑鸠
陈忠实
  ①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②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③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④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⑤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⑥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⑦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⑧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⑨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入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⑩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鸩。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①“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②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③“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2.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4分)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2分)
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删掉是不是更好些?(2分)
不能删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3.本文题目为《家有斑鸠》,第②③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5分)
不多余。第②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与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③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后文4.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一:能等来。从文中看,“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我”觉得假以时日斑鸠会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与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 示例二:
核心素养
(跨学科实践)在“了解动物,关爱生命”的活动中,小明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 目前,全球共有38 543种已知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人类发现前就已经消失。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正在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 000倍的速度进行,而人类也正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险。
材料二 目前,世界上仍有37%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处于人类直接消费需要的威胁之中。象牙、犀牛角、熊胆、虎皮、虎骨、藏羚羊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全世界每年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高达上百亿美元。
①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类的乱捕滥杀,致使许多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②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的家园。
微写作
郑振铎的《猫》描写的情景之所以生动且充满画面感,是因为作者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节描写。
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描写动物的片段。120字左右。(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