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条理清晰地复述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了解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学法指引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在叙事性作品中,环境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写人,且为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为下文叙事或抒情做铺垫。⑦深化文章主题。
知识导航
一、作者简介
莫顿 亨特(1920—2016),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擅长写励志类文章。他的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心理学的故事》等。
二、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体弱多病的他,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当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也下不来,陷入两难境地。后来他按照父亲的指引,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
三、知识积累
◎关于“积少成多”的名言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六十四章》)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4)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刘昼《刘子 崇学》)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是在费城,一个kù rè(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zhuó(灼)人的热浪。
(2)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yàn juàn(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3)“我们走吧!”有人fù hè(附和)着。
(4)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tū wù(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cēn cī bù qí(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5)手bā(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pēng pēng(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6)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cháo xiào(嘲笑)我,发出嘘声。
(7)我往下看,感到阵阵yūn xuàn(晕眩)。
(8)我听见有人在kū qì(哭泣)、shēn yín(呻吟)。
(9)周围一片寂静,我pā(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 hū(恍惚)。
(10)mù sè(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
(11)他用非常正常的、ān wèi(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12)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líng luàn(凌乱)的岩石。
(13)然后令人jīng yà(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14)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wèi jù(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jīng huāng shī cuò(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付。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1)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2)突兀:①高耸的样子;②突然,出乎意外。
(3)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
(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3.完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自学结构图。
课文精读
1.请简要分析第18段中“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句话的作用。(3分)
运用环境描写,表明天色渐晚,烘托了“我”一个人在悬崖上孤独、恐惧、焦虑的心理。
2.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描写“我”的心理变化有什么作用。(4分)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有了成就感
作用: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的教育方法是恰当的。
3.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我更赞同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他通过指导、鼓励,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增长勇气和解决困难的经验。如果自己直接去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可能毫无长进。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类文阅读
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黑暗,使他无比惊慌。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有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都听不到。
②突然,他看到父亲在陷阱口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呼喊,但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里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陷阱昏暗潮湿,他坐在那里,感到了阵阵寒意。他想,父亲找不到他就会回村里喊救兵了。可是,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他能坚持两天吗?
④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上面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靠近了。他提高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对方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去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陷阱里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没有退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没坚持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上面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⑤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陷阱里。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寻找出路。他发现,陷阱里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
⑥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陷阱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⑦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陷阱口,任由他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
⑧父亲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见死不救的父亲!”
⑨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里面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陷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⑩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文苑》,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概述选文的情节。(4分)
开端:“他”不慎掉进陷阱。
发展:“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
高潮: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
结局:“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并迅速成长。
2.第④段反复写“他”提高警觉,然后又松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心理活动;与第⑨段写父亲守在陷阱口而不去救“他”,为提醒“他”,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的内容相照应。
3.请说说你对选文题目的理解。(3分)
父亲挖陷阱是为了让儿子改变依赖的习惯,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学会自救,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选文的内容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异同?(3分)
相同:都写了一次“脱险”的经历,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脱险”。不同:《父爱陷阱》写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脱险”,父亲在暗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脱险”,父亲在明处。
拓展阅读
  (跨学科实践)
材料一
今年暑假期间和秋季学期开学以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及各相关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如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们对子女教育期望和教育焦虑普遍处于高位,直接转化成对子女学习的要求和参加校外培训的压力。过重的学习负担会造成对学生体育运动时间、社交娱乐时间,甚至睡眠时间等其他生活时间的挤压,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6日)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后,教育部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学校课后服务应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不能“千校一面”和“一刀切”。只有真正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保证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课后服务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实施方案,如利用学校既有的阅览室、活动教室、兴趣社团等提供拓展类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课后服务应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尤其是拓展课程内容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乡、区域的差异。如农村学校可根据当地特色开展乡土课程,增添乡村文化的活力,促进乡村振兴;部分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等活动,都可以引入课后服务中。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1月8日)
材料三
作业,不仅具有反馈巩固学科知识功能,还兼顾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功能。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选择空间。比如,现在不少教师喜欢布置手抄报这一作业形式,认为这是丰富作业形式的最佳途径。殊不知,这项作业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而言是自我展示的方式,而对于那些对画画没有兴趣的孩子来说则是一件痛苦的事,最终只能全家齐上阵。
另外,网络的便捷、一些手机APP强大的搜题功能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作业巩固复习的效能,往往是作业漂漂亮亮,检测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学生明白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是检验他们知识掌握与否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诚实守信、自我控制、反思自省的品德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在作业完成的环节中凸显育人功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1日)
1.下列各项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绝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接受子女分流到职业学校的家长屈指可数。
B.“双减”政策发布之前,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丧失了其他运动娱乐时间,身心健康深受影响。
C.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宣扬了民间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D.如果作业布置得不合理,学生就会产生厌做情绪,甚至让家长代劳,这样就不能有效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2.应该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①学校课后服务应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②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实施方案;③应更好体现地方特色。
3.作业要发挥好其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如何做?(4分)
①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选择空间;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作业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逐梦星辰”学习活动中,某同学找到下面材料。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任务。(5分)
2021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启动仪式上,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祝融”脱颖而出。提议的名称中,入围前十的几乎都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如祝融、弘毅、麒麟、哪吒、赤兔、风火轮等。5月22日,“祝融号”随“天问一号”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1.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下面名称与“祝融号”一样都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一项是(2分)(B)
A.东方红一号      
B.嫦娥五号      
C.长征八号
2.某位同学想知道中国首辆火星车最终以“祝融”命名的原因。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和对“祝融”二字的理解进行探究。(3分)
第一,“祝融”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这一命名寓意它给人类带来光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中国航天人持续探索宇宙,不断超越自我。第三,“祝”,祝愿、祝福,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融合、协作,表明中国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
微写作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文就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恰当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请你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100字左右。(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