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庄子》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庄子》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庄子》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
B.列士,周代对上士、中士、下士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
C.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
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B.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
C.《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节选)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 履:踩
B.善刀而藏之 善:爱惜
C.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D.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而后乃今培风
B.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视为止,行为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提刀而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
B.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极力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C.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逍遥游》,庄子均运用寓言以明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语言上极尽渲染,使读者明知玄虚,仍陶醉其中。
D.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的解牛来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夫谷虚页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节选自《庄子·胠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B.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D.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常祭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B.斗斛、斗与斛是古时候的两种量器,初以十斗为一斛,斗斛也有少量、微薄的意思。
C.六律,古时音律,共有十二律,其中奇数称六律,偶数称六吕,合称为“律吕”。
D.杨、墨,指扬朱与墨翟,二者的学说不同,墨翟主张“为我”,杨朱主张“兼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世上所谓的聪明人,努力积聚财富并做好防盗的准备,实质上并不是聪明的做法。
B.田成子盗取齐国和齐国的法规、制度,但因为他将齐国治理得很好,其他国家不敢讨伐他。
C.庄子认为窃取国家的人成了诸侯,诸侯之门存有仁义,所以说大盗窃取国家时也盗走了仁义。
D.大巧若拙,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而守拙,这样才能防止盗贼,尽毁圣法,百姓才能谈论是非曲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2)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特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摘编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敝精神乎蹇浅 敝:破旧 B.迷惑于宇宙 于:被
C.使骊龙而寤 寤:睡醒 D.以不徵徵 徵:证验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B.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C.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D.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做人应追求宁静、自然和无为的状态、境界,不宜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不应该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被身形劳苦拘累。
B.庄子用河上人家之子在深渊中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这一寓言故事告诫“那个人”,认为他能从宋王那得到好处纯属侥幸,后面可能会有灾祸。
C.庄子拒聘的故事体现了他鄙弃名利的态度,而他在临死之前谢绝了陪葬品和不怕尸身被乌鸦老鹰吃掉的故事则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心态。
D.庄子的作品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话,意出尘外,多用寓言故事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二)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 让王篇》)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2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在《鸿门宴》中,项羽坐西朝东,最为尊贵;张良则是坐东朝西陪侍。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②犀首1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2,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③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3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④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⑤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⑥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4。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1、犀首:官职名。2、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3、胥靡:服役的人。4、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细微的声音。
2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为万乘之君也 万乘:大国 B.而反在通达之国 通达:通情达理
C.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 穷:穷尽 D.圣人不足以当之 当:相称,相配
27.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固定格式是( )
A.不然 B.然则 C.是以 D.所以
28.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29.对第⑤段“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B.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C.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D.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30.下列选项是对文中戴晋人游说之辞的分析,请选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
A.戴晋人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手法,使说理深入浅出。
B.戴晋人在游说中阐明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C.戴晋人说理是为讽刺梁王魏莹的傲慢自大。
D.按戴晋人的说法,为了无稽的纠纷而发动战争是没有必要的。
3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故事进行说理,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②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③解。”
指穷于为薪④,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注】①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②秦失: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③县:同“悬”。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B.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D.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3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督,“缘”指顺着、遵循,“督”是正道。中医中的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中道的含意。
B.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与此称谓方式相同的还有“师襄”“弈秋”“匠石”等。
C.《桑林》《经首》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乐曲名。《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D.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之道重在“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发展。
B.本文第四段先后用了三组对比进行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C.本文通过庖丁解牛、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故事,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
D.本文结尾以“薪尽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说明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的生命之火一旦点燃,就应该一直传递下去而永无止境。
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36.结合文章语句,谈谈你悟出了哪些养生之道。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
(2)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
5.庄子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王在臧地游览,看见一位老人在水边垂钓,可是他身在垂钓却不像是在钓鱼;不是手拿钓竿有心钓鱼,钓钩总是悬在水面上。文王想要起用他并把朝政委托给他,可是又担心大臣和宗族放心不下;打算就此作罢放弃这个念头,却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得不到天子的恩泽。于是大清早便召来诸大夫嘱咐说:“昨晚我梦见了一位非常贤良的人,他面是黑色的,有胡须,骑着一匹杂色马,马蹄半侧是红色的,他对我大声呼喊说:‘把你的朝政托付给那位臧地的老人,这祥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了痛苦啦!’”诸位大夫惊恐不安地说:“这个显梦的人就是君王的父亲。”文王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是卜问这件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还是不必多虑,又哪里用得着再行卜问呢!”于是迎来了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的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在国内遍访考察,见到各级官员不立朋党,各级长官不显功德。朋党纷纷离散,也就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显耀个人的功德,也就政务相当劳绩统一。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的礼节恭敬地向他问道:“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到天下吗?”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应,漫不经心地推辞,早晨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从那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文本二:
秋天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洋向海神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还曾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见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受生活空间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这是)因为受时节的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这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减少;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是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6.B
7.D
8.B
9.C
10.(1)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2)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就停止),常常飞不上去,落在地上罢了。
11.B
12.D
13.B
14.(1)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人,不正是替大盗积聚的人吗?
(2)因此说: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权势禁令、仁义圣智这些治理国家的法则,不能轻易显露给别人(以免被人利用)。
15.D
16.D
17.C
18.(1)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2)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19.A
20.D
21.C
22.(1)有个拜会过宋王的人,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依仗这些车马在庄子面前炫耀。
(2)你见过那准备用作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用草料和豆子喂养它。
23.C
24.D
25.(1)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2)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
(3)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4)如果(您)放弃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5)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6.B
27.B
28.C
29.D
30.C
31.B
32.C
33.D
34.B
35.(1)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2)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36.庖丁解牛中通过其解牛时目无全牛和顺应牛的结构解牛刀十九年不坏,下文中通过人应该安时而处顺,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