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株洲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2·株洲)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基因。如图文物中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2·株洲)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不符合题意;
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3.(2022·株洲)如图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
A.柳公权 B.王羲之 C.欧阳询 D.颜真卿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观察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作品是《兰亭集序》,其作者是王羲之。
ACD三项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都是唐朝的书法家,与题干图文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4.(2022·株洲)如表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独尊儒术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据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敏同学学习的内容是重文轻武。
ABC三项诸侯争霸、独尊儒术和闭关锁国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重文轻武是他学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即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22·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D两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6.(2022·株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第一个”是指( )
A.中日《马关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列强纷至沓来,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A项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符合题意;
B项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符合题意;
C项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签订,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
D项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签订,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的掌握,从而区分先后,确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2022·株洲)《复兴之路》解说词提到:“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新的气象”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气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A项洋务运动是“新的气象”反映的事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2·株洲)如表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淞沪会战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 百团大战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BD三项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C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正确对应的相关史实。
9.(2022·株洲)如图是王刚同学绘制的人民解放战争年代尺,其中“战略进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
A.转战陕北 B.发动三大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其中“战略进攻”开始的主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10.(2022·株洲)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A.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在1966年,“辽宁舰”交接入列是在2012年。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
ABC三项属于改革开放以前的,不符合题意;
D项“辽宁舰”交接入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11.(2022·株洲)图中的石柱记载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这一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拿破仑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C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12.(2022·株洲)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古印度人改造 B.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
C.古埃及人发明,古希腊人改造 D.古希腊人发明,古埃及人改造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ACD三项对题干图片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对题干图片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即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重点掌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改造的相关史实。
13.(2022·株洲)1775年,在美洲的来克星顿小镇上,每当英军来袭,小镇里的人纷纷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一分钟人”。此情景出现在( )
A.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B.法国大革命期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D.美国内战期间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的英军,在埋伏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一分钟人”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A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出现题干情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情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14.(2022·株洲)“他认为‘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憧憬着建立拉丁美洲各国的同盟。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 )
A.玻利瓦尔 B.甘地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中的杰出领袖,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立志以解放祖国为己任,他认定“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帝王,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与殖民者展开斗争,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玻利瓦尔有关。
A项玻利瓦尔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两项“甘地”“章西女王”都是印度的,与“玻利维亚共和国”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圣马丁与“玻利维亚共和国”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玻利瓦尔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事迹。
15.(2022·株洲)“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新的时代”指的是(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太空时代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从“烟囱”、“厂房”、机器“隆隆的轰鸣”和“中世纪”等关键词可以判断,这里说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性成就,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出现了工厂。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A项蒸汽时代是这一“新的时代”所指的时期,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这一“新的时代”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知道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6.(2022·株洲)观察《战国形势图》,今天的“制造名城 幸福株洲”属于当时哪一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
A.齐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株洲、战国七雄”判断,结合所学知识:株洲在今湖南省,战国七雄中的楚国统治着湖南、湖北等广大的南方地区。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楚国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的历史。要掌握战国七雄中每一个国家统治的地理范围,应重点掌握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理位置。
17.(2022·株洲)“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这是创立茶陵诗派的诗人在登临长沙麓山寺时的即兴之作。这位诗人是( )
A.刘禹锡 B.白居易 C.龚自珍 D.李东阳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明成化八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游岳麓寺》这首诗“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ABC三项和题干诗歌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李东阳在登临长沙麓山寺时即兴写下《游岳麓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李东阳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8.(2022·株洲)如图描绘了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该传统节日是( )
A.重阳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占领。屈原无比绝望,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思自己的诗人,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五,我们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题干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ABD三项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与题干图文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端午节是题干图片描绘的传统节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史实,“龙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22·株洲)有学者概括说:“中国近代半湖南,湖南近代半醴陵。”领导湖南和平解放的醴陵籍人士是( )
A.程潜 陈明仁 B.程潜 李立三
C.左权 陈明仁 D.左权 李立三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1949年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主席、长沙妥靖公署主任程潜和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领衔发出有37位将领联名的起义通电,在长沙和平起义;8月5日,湖南宣告和平解放。在湖南和平解放中,在长沙起义的两位领导人是程潜和陈明仁。
A项程潜、陈明仁是领导湖南和平解放的醴陵籍人士,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长沙起义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长沙起义的相关知识。
20.(2022·株洲)学校组织学生到某纪念馆进行研学旅行,解说员深情地说:“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孔繁森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雷锋主要事迹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学习雷锋身上的奉献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1.(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1964年)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按示例完成材料一的空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发出“大陆不可见兮”感慨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2022年4月14日,美国两党6名联邦议员流窜访问中国台湾地区。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对此事作出回应。
【答案】(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于1281年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曾被荷兰(国家)侵占了38年,后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1885年设台湾省。
(2)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可知,“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及影响,了解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史实。
22.(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指出,在十条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等更具有总体性,能统领其他历史经验。
——摘编自何成刚《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中学历史教学》
请从“更具有总体性”的四条历史经验中任选一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答案】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故答案为: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史实。
23.(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
材料四:下面是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新航路开辟又被称为“地理大发现”,请在材料一的图2中找出当时新“发现“的地点(至少两个)。根据图1和图2,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航线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材料四中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看法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原则应该是什么?
【答案】(1)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3)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材料一的图2中的“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等都是当时新“发现“的地点。仔细观察图1和图2,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航线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依据材料二表格可知, “1405年—1433年”说明郑和下西洋时间长,“7次”说明郑和下西洋次数多,“大号宝船62艘”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说明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说明郑和下西洋航程远,到达范围广。
(3)根据材料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根据材料四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可知,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原则应该是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1)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3)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认识到二者的异同点及影响。
24.(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摘编自约翰 W 梅森《冷战》
材料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世界最大乱源的美国,其霸权的衰落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样不可逆转。西班牙政治分析家马诺洛 莫内雷说:“一个普遍共识是,我们正处于时代转型中,其特点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和新势力的出现,这些新势力在客观上质疑美国定义的秩序,我们正在向多极世界过渡。”
——《光明日报》(2022年5月1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名称。这两个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的理由。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主要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①欧盟建立;②苏东剧变;③中国、印度等国 迅速崛起;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都是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可知,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所以说“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冷战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日本、欧盟实力增强,中国、俄罗斯的崛起,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崛起也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都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①欧盟建立;②苏东剧变;③中国、印度等国 迅速崛起;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1 / 1湖南省株洲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2·株洲)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基因。如图文物中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是( )
A. B.
C. D.
2.(2022·株洲)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3.(2022·株洲)如图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
A.柳公权 B.王羲之 C.欧阳询 D.颜真卿
4.(2022·株洲)如表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内容: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A.诸侯争霸 B.独尊儒术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5.(2022·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6.(2022·株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第一个”是指( )
A.中日《马关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7.(2022·株洲)《复兴之路》解说词提到:“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新的气象”反映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8.(2022·株洲)如表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淞沪会战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 百团大战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A B.B C.C D.D
9.(2022·株洲)如图是王刚同学绘制的人民解放战争年代尺,其中“战略进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
A.转战陕北 B.发动三大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0.(2022·株洲)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下列国防建设成就中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是( )
A.建立华东军区海军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11.(2022·株洲)图中的石柱记载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这一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拿破仑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12.(2022·株洲)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古印度人改造 B.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
C.古埃及人发明,古希腊人改造 D.古希腊人发明,古埃及人改造
13.(2022·株洲)1775年,在美洲的来克星顿小镇上,每当英军来袭,小镇里的人纷纷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一分钟人”。此情景出现在( )
A.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B.法国大革命期间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D.美国内战期间
14.(2022·株洲)“他认为‘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憧憬着建立拉丁美洲各国的同盟。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是( )
A.玻利瓦尔 B.甘地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5.(2022·株洲)“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新的时代”指的是(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太空时代
16.(2022·株洲)观察《战国形势图》,今天的“制造名城 幸福株洲”属于当时哪一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
A.齐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17.(2022·株洲)“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这是创立茶陵诗派的诗人在登临长沙麓山寺时的即兴之作。这位诗人是( )
A.刘禹锡 B.白居易 C.龚自珍 D.李东阳
18.(2022·株洲)如图描绘了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该传统节日是( )
A.重阳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19.(2022·株洲)有学者概括说:“中国近代半湖南,湖南近代半醴陵。”领导湖南和平解放的醴陵籍人士是( )
A.程潜 陈明仁 B.程潜 李立三
C.左权 陈明仁 D.左权 李立三
20.(2022·株洲)学校组织学生到某纪念馆进行研学旅行,解说员深情地说:“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孔繁森
21.(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1964年)
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按示例完成材料一的空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发出“大陆不可见兮”感慨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4)2022年4月14日,美国两党6名联邦议员流窜访问中国台湾地区。假如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对此事作出回应。
22.(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练了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指出,在十条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等更具有总体性,能统领其他历史经验。
——摘编自何成刚《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中学历史教学》
请从“更具有总体性”的四条历史经验中任选一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23.(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
材料四:下面是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新航路开辟又被称为“地理大发现”,请在材料一的图2中找出当时新“发现“的地点(至少两个)。根据图1和图2,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航线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材料四中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看法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原则应该是什么?
24.(2022·株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摘编自约翰 W 梅森《冷战》
材料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世界最大乱源的美国,其霸权的衰落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样不可逆转。西班牙政治分析家马诺洛 莫内雷说:“一个普遍共识是,我们正处于时代转型中,其特点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和新势力的出现,这些新势力在客观上质疑美国定义的秩序,我们正在向多极世界过渡。”
——《光明日报》(2022年5月1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名称。这两个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的理由。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主要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甲骨文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
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陈胜、吴广起义和题干关键词相符,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不符合题意;
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观察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作品是《兰亭集序》,其作者是王羲之。
ACD三项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都是唐朝的书法家,与题干图文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4.【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据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敏同学学习的内容是重文轻武。
ABC三项诸侯争霸、独尊儒术和闭关锁国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重文轻武是他学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即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D两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列强纷至沓来,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A项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符合题意;
B项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符合题意;
C项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签订,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
D项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签订,签订于《南京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的掌握,从而区分先后,确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气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A项洋务运动是“新的气象”反映的事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BD三项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C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正确对应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其中“战略进攻”开始的主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是在1966年,“辽宁舰”交接入列是在2012年。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
ABC三项属于改革开放以前的,不符合题意;
D项“辽宁舰”交接入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C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不符合题意;
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ACD三项对题干图片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对题干图片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即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重点掌握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改造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的英军,在埋伏在来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一分钟人”交火,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A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出现题干情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情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14.【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中的杰出领袖,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立志以解放祖国为己任,他认定“解放者”的称号高于一切帝王,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与殖民者展开斗争,为纪念他的功绩,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玻利瓦尔有关。
A项玻利瓦尔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BC两项“甘地”“章西女王”都是印度的,与“玻利维亚共和国”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圣马丁与“玻利维亚共和国”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玻利瓦尔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事迹。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从“烟囱”、“厂房”、机器“隆隆的轰鸣”和“中世纪”等关键词可以判断,这里说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性成就,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出现了工厂。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A项蒸汽时代是这一“新的时代”所指的时期,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这一“新的时代”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知道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6.【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株洲、战国七雄”判断,结合所学知识:株洲在今湖南省,战国七雄中的楚国统治着湖南、湖北等广大的南方地区。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楚国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七雄的历史。要掌握战国七雄中每一个国家统治的地理范围,应重点掌握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理位置。
17.【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明成化八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游岳麓寺》这首诗“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ABC三项和题干诗歌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李东阳在登临长沙麓山寺时即兴写下《游岳麓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李东阳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占领。屈原无比绝望,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思自己的诗人,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五,我们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题干图文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ABD三项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与题干图文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端午节是题干图片描绘的传统节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史实,“龙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1949年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主席、长沙妥靖公署主任程潜和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领衔发出有37位将领联名的起义通电,在长沙和平起义;8月5日,湖南宣告和平解放。在湖南和平解放中,在长沙起义的两位领导人是程潜和陈明仁。
A项程潜、陈明仁是领导湖南和平解放的醴陵籍人士,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长沙起义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长沙起义的相关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泽东曾题词向他学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雷锋主要事迹的识记能力。我们要学习雷锋身上的奉献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1.【答案】(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于1281年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台湾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曾被荷兰(国家)侵占了38年,后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1885年设台湾省。
(2)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可知,“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有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答案为:(1)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3)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不利因素:“台独”势力;境外反华势力的干涉等。
(4)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美国会有关议员访台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把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表态落到实处,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立即停止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以免给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进一步损害。中方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及影响,了解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史实。
22.【答案】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故答案为: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史实。
23.【答案】(1)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3)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材料一的图2中的“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等都是当时新“发现“的地点。仔细观察图1和图2,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航线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依据材料二表格可知, “1405年—1433年”说明郑和下西洋时间长,“7次”说明郑和下西洋次数多,“大号宝船62艘”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说明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说明郑和下西洋航程远,到达范围广。
(3)根据材料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根据材料四对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可知,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原则应该是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故答案为:(1)美洲大陆、好望角、菲律宾;都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航线大多紧挨海岸线。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3)开启人类文明一体化;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推动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开始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4)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认识到二者的异同点及影响。
24.【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①欧盟建立;②苏东剧变;③中国、印度等国 迅速崛起;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冷战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都是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可知,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所以说“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冷战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日本、欧盟实力增强,中国、俄罗斯的崛起,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崛起也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都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在大国的主导下牺牲弱国的利益建立的国际秩序。
(2)在1917年,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①欧盟建立;②苏东剧变;③中国、印度等国 迅速崛起;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4)战争、大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