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和褶皱、断层的概念。2. 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实践意义。3.运用知识分析山地的成因,分析山地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重点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2. 火山的形成过程【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知识链接】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①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②________。(2)(3)板块构造学说a.⑨________可划分为六大板块。b.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______和 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 ______,两侧岩体沿 ______发生 ________,形成断层。(2)形成地貌a.水平位移: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3.火山(1)形成:地下深处的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______________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______喷出而成。(2)火山构造:________和________。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________。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________和________。3.【学习过程】探究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探究材料 教材P73图4.9褶曲示意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P74图4.12断层示意和P75图4.14火山示意。华山为五岳之西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峭立的崖壁、幽深的绝谷,华山之险让人们为之汗流浃背、惊心动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峰顶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湛蓝的湖水、绚丽的樱花,吸引着大批的观光客……1.如何从形态上、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常见的地质构造?它们经过地质作用后形成的构造地貌如何?2.你知道富士山和华山各属哪种类型的山地?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哪些?如何判定?4.板块的运动主要有哪些方式,影响是什么?5.岩石发生破裂一定形成断层吗?探究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探究材料 教材P76图4.16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1.山区交通运输在线路方式、线路分布、线路方向三个方面各有什么特征?2.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3.画一画:在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在A、B之间设计一条合理的公路线。【基础达标】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解析:由图可知乙处是背斜,但受到了外力侵蚀后形成谷地(或鞍部)而非山地;丙处是向斜,但比两侧海拔高,是向斜成山;丙、丁之间岩层连续,没有断层;该处岩层只是发生了弯曲,地质构造为褶皱。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解析:乙处降水较多,易遭受流水侵蚀。3.在甲、乙、丙、丁各打一口深井,最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 ( )A.甲 B.乙C.丙 D.丁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4.图中公路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C.成都平原 D.内蒙古高原5.丁地最可能是( )A.山顶 B.陡崖C.山谷 D.鞍部二、综合题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拓展提升】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影响图中公路干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 ( )①河流 ②地形 ③城镇 ④气候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下列关于该地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城镇规模较大B.大部分城镇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大部分城镇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大部分城镇沿河谷呈狭长带状分布该区域乙处有自流井,但井水只能供牲畜饮用,读图,回答3~4题。3.甲处山脉从成因上看,最可能属于( )A.褶皱山 B.断块山C.火山 D.无法判断4.有关乙处的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地下水盐度低 B.向斜,地下水盐度高C.背斜,地下水盐度低 D.向斜,地下水盐度低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读“不同时代互相穿插的岩墙图”,完成5~6题。5.图示岩墙按生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①③ D.③①②6.关于图示地质构造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岩墙①②③属沉积岩B.图中地质构造为外力作用所致C.岩墙在地貌上通常表现为山脊或沟谷D.图中不可能含有变质岩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回答7~8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B.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D.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8.甲、乙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原因是( )A.甲受挤压,经侵蚀;乙受挤压,经侵蚀B.甲受张力,经搬运;乙受张力,经沉积C.甲受挤压,经风化;乙受挤压,经侵蚀D.甲受张力,经侵蚀;乙受张力,经断裂二、综合题9.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F3F4是________构造,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________构造。(3)图中河流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河沿途居民点很少或居民点规模很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该地区是良好的________构造。【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①挤压作用 ②波状弯曲 ③向上拱起 ④山岭 ⑤谷地 ⑥向下弯曲 ⑦谷地 ⑧山岭 ⑨岩石圈 ⑩运动 张裂 裂谷 海洋 碰撞 褶皱山系 压力 张力 破裂 断裂面 明显位移 错断 谷地 低地 山岭 高地 岩浆 地壳的薄弱地带 管道 火山口 火山锥 公路 山间盆地 河谷地带 迂回 大于[学习过程]探究点一:1.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其中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不同的地质构造造成的地貌形态不同,同一种地质构造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其判断方法和对地貌的影响列表如下: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背斜 向斜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富士山为火山,华山为断块山。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分析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背斜 找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4.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5.岩石受力破裂,能否形成断层,关键是看两侧的岩体是否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若只发生破裂而无位移,则只能是断裂构造而非断层。探究点二1.考虑地质构造、水文分布、地形分布、地形坡度等自然因素。分析如下: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3.沿等高线选线,少穿越等高线。图略。[基础达标]1. A 2. B 3. B 4. B 5. D6. (1)谷地(鞍部) 山地 背斜 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拓展提升]1. A 2. D 3. A 4. B 5. D 6. C 7. C 8. A9. (1)断层 F3F4两侧的同一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2)山谷 向斜(3)岩层断裂后遭受侵蚀而成 该河沿线多急流瀑布,不利于航运(4)储水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2. 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重点难点】1. 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法指导】收集资料、讨论探究、观察对比【知识链接】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地貌概况(1)分类:按成因分为①______地貌和堆积地貌。(2)成因:与②______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③______”型。(2)“V”型河谷形成后,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④______”型。3.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⑤______的情况下⑥______下来而形成。(2)典型地貌类型:⑦____________平原、⑧______平原、⑨______。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⑩______,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 ______,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 ______。2.有利条件(1)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2)作为 ________通道,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的 ______产品。3.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 ________的威胁。【学习过程】探究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材料 教材P77图4.17河谷的演变,P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的内弯环抱处,为凸岸)。如下图所示:1.教材中阐明的河流的侵蚀方式有哪三种?各有何影响?2.“河谷的演变过程”请用流程图的形式加以表示?3.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4.说明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探究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材料 河流是流在地球身体上的血管,河流是哺育灿烂文明的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害,但河流更多的是为我们奉献了灌溉、饮用的水源,提供了养育人类的土地——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教材P80图4.21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P81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带来的有利作用? 2.河流对聚落分布有哪些影响?【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1~3题。1.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若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水流面积为50 m2,流速为300 m/s。则该处河流断面的流量为( )A.300 m3/s B.500 m3/sC.1 500 m3/s D.15 000 m3/s3.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回答4~5题。4.下列图示的地表形态中,容易形成聚落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5.如果某聚落所在的区域,广泛分布着上述四种地表形态,则制约该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地形C.热量 D.水资源二、综合题6.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及图中某河流发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左图为某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与a、b、c中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_;在河流发育过程中,a附近及以上河段,河水侵蚀以________侵蚀和________侵蚀为主;c河段________(左或右)岸侵蚀严重。(2)A处地形区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1.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B.甲—c—沉积—兴建仓库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2.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上游,请从船速角度考虑所走的航线最合理的是( )A.a线 B.b线C.c线 D.a线或c线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某河段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下列说法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丙处应位于河流的凸岸B.图示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C.图示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D.⑤处沉积的形成年代比②处早河流侵蚀作用中的溯源侵蚀,是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发展的过程。下图为“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水文和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A.L1、L2、L3、L4为河流B.L3是L1河与L2河的分水岭C.L3河落差最大D.L4河水流较急6.若图中河流侵蚀作用不断增强,则未来可能出现的是( )A.山地一定变得更低B.分水岭与河谷之间的高差变小C.L3附近的等高线将逐渐向南凸出D.L4河与L1河连成同一水系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7~8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B.①②③④四点中侵蚀最严重的是①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8.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易受到洪水威胁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二、综合题9.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水流较湍急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补给类型为____________,河流径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图中信息,推断河流的下游常形成的堆积地貌及特征。(3)图中居民点的分布有何特点?【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①侵蚀 ②外力 ③V ④U ⑤减弱 ⑥堆积 ⑦洪积—冲积 ⑧河漫滩 ⑨三角洲 ⑩山前 中下游 密集 交通运输 农副 洪水[学习过程]探究点一: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如下表所示:形式 概念 影响 河段 时段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前期)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期)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U”型期)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3.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4.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洪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探究点二1.河流的有利作用(1)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影响[基础达标]1.B 2.D 3.A 4.B 5.D6. (1)c 溯源 下蚀 左 (2)断层下陷 泥沙沉积[拓展提升]1.C 2.A 3.B 4.C 5.D 6.D 7.D 8.B9.(1)a河流 a处谷地坡度大于b处谷地 雨水补给 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地貌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3)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地区。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 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重点难点】1. 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学法指导】预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b.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2)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3)变质作用。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 ________。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___。2.主要形式: ______、侵蚀、 ______和 ______。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______。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________而成。沉积岩:各种岩石经 ______、 ________、 ______、堆积、________而成。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下______而成。2.过程3.意义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学习过程】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探究材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1.你能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吗?2.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探究材料 教材P71图4.3海水侵蚀地貌、图4.4冰川侵蚀地貌、图4.5海水堆积地貌、图4.6风力堆积地貌。研究表明,如果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区的持续抬升因素,珠峰的高度应在20 000米以上,而最新测量结果实际为8 844.43米。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何?2.你能解释珠峰高度为什么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的原因吗?探究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探究材料 教材P72图4.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怎样?2.你能把教材图4.8的内容进行自我转化吗?试试看,并加以解释。【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D.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2.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① B.裂谷—③C.沙丘—② D.戈壁—④3.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① B.②C.③ D.④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4~5题。4.图示的外力是( )A.流水 B.海浪C.冰川 D.风力5.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二、综合题6.下图是“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①变质作用 ②侵蚀作用 ③内力作用 ④外力作用⑤固结成岩作用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2)据研究,上海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与南通地区相连,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变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川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4)地球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有时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有时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试解释青藏高原不断升高、大兴安岭起伏和缓的原因。青藏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兴安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一、选择题年轻人之间向心仪的恋人告白的爱情誓言:“爱你至死不渝,爱你到海枯石烂,爱你心不变,非你不嫁(娶)……”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1~2题。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C.丙和丁 D.甲和丙4.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读图,回答5~6题。5.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6.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7~8题。7.引起图中海岸变迁的主要作用可能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 D.冰川刨蚀8.图中海岸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C.沙丘 D.沙洲二、综合题9.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与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①内部 ②放射性 ③平行 ④水平位移 ⑤断裂带 ⑥褶皱山脉 ⑦垂直 ⑧隆起 ⑨凹陷 ⑩海陆变迁 高低不平 太阳辐射能 风化 搬运 堆积 平缓 冷却凝固 风化 侵蚀 搬运 固结成岩 高温 高压 变质 岩石圈物质循环[学习过程]探究点一:1.青藏高原主要是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地说,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的隆起上升。2.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②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③内力作用的作用速度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或地震等。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3.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对比如下运动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隆起或凹陷地表形态 绵长的断裂带、巨大的褶皱山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举例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代海岸的变动相互关系 ①相伴发生,②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探究点二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解如下: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溶蚀 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搬运作用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杂乱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地貌风力堆积 形成新月形沙丘、黄土堆积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海岸堆积 形成沙滩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珠峰的高度没有达到两万米是因为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缓的结果。探究点三1.主要过程①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②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形成沉积岩。③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④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基础达标]1. A 2. A 3. B 4. D 5. D6. (1)④ ③ ②或⑤ ① ⑤或②(2)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3)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4)地壳不断上升,以内力作用为主 地壳不断遭受侵蚀,以外力作用为主[拓展提升]1.A 2.C 3. D 4. C 5.B 6.A 7. B 8. C9. (1)沉积 具有层理构造(2)图略。(C标注在B岩石的地下半部分,D位于岩浆喷出地表处,在B的顶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形成的。(3)变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 4.2 山地的形成.doc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