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 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重点难点】1.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 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学法指导】比较法 讨论法【知识链接】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______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_________。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是主要因素。(2)估计:存在________、悲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2)(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2.实现的保障措施(1)世界: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________________的平等权利。(2)各国、各地区:应尊重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战略。【学习过程】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具体如下:[迁移应用]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C.人类的文化水平 D.人类的生活消费水平【答案】 A【解析】 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设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下表:观点 着眼点(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乐观论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间可通过下表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能量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似,但每种因素的作用不尽相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因而人均消费水平是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水平低,人口增长过快是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图示如下: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①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②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人口问题不同地区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发达地区 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地区 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而且一些国家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迁移应用]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是注意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C项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达标】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C.③ D.④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3~4题。3.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C.淡水 D.矿产4.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5.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三点即可)。【拓展提升】一、选择题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1~2题。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3~5题。3.“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4.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B.就业紧张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5.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6~7题。6.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7.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长量最小B.美国人口的增速最高、增长量最大C.印度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速最高D.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总量最小而增速最高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C.德国 D.印度10.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C.b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11~12题。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1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2.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二、综合题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法新社2010年5月22日报道 由于大量外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寻求借其繁荣经济的光,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其首部《移民法》。《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材料2:中新网2009年12月3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达3亿零840万人,比上年增加260多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9%。人口普查局人口估算部主任普斯沃夫29日表示,美国人口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新出生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也有国际移民的因素,2009年大约有近90万移民移居美国,大约每37秒钟就有一位外国移民移居美国。材料3: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淡水/km20.001 0.001 2 000材料2: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材料3: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平方千米,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平方千米。(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2)20年后,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________,仅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一、1、环境 人口数量2、生活和文化 资源 乐观者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二、1、最适宜2、发展中国家 公平的秩序 高水平生活质量 人地协调发展 持续发展[基础达标]1.A 2.C 3.C 4.D 5. C6. (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人口容量逐渐下降的趋势。(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等。[拓展提升]1.B 2.D 3.C 4.D 5.B 6.A 7.C 8.D 9.A 10. C 11.D 12.B13. (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14.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2)耕地 20年后,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而减少。(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使其效益最大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方法 小组互动学习法 比较法【知识链接】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②特点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②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时间 特点 原因古代 大批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_____、有_____地进行 ____________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一、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如下图所示: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虽然迁移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间的流动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迁移应用]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人口的空间位置改变,就是人口迁移B.各国友人来北京观看奥运项目比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C.学生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D.走亲访友,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答案】 C【解析】 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二、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拉丁 美洲、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迁移应用]2.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 )A.非洲 B.大洋洲C.北美洲 D.拉丁美洲【答案】 D【解析】 在19世纪以前,由于美洲地区属于新大陆,各种原因的移民蜂拥而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非洲则仍然是人口的迁出地区。三、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 向古 代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变化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3.我国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总的流向是从东部沿海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主要的移出省区(市)是: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等,主要的移入省区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具体来说,移出的省有: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移入的省市有:北京、天津、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4.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迁移应用]3.下列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出地的是 ( )A.上海 B.四川C.广东 D.江苏【答案】 B【解析】 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时期分为两段考虑,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流向。四川省因为人口增长快,而经济发展不快,导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因此始终是人口的迁出省。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类(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4.案例探究——美国的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部门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5.案例探究——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1)我国秦汉时期以前的人口迁移(2)促成人口重心南移的三次人口迁移高潮(3)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①主要流向:唐朝以后,我国东南部的居民迁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落户谋生。②促进因素: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开通海上商路后,去海外谋生的人口逐渐增加。[迁移应用]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乙、丁【答案】 (1)D (2)A【解析】 该地区人口迁移数在20至30岁数量最多,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在甲~丁年龄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甲与乙年龄段人口迁移具有相关性。【基础达标】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拉美迁往欧洲 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农民工”流向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华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交通、通信困难 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台湾省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4~5题。4.对应图中a、b、c、d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a是人口死亡率 B.b是总人口数C.c是人口出生率 D.d是人口机械增长率5.图中d曲线高峰值的形成因素是( )A.自然灾害 B.政治C.经济 D.宗教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民网东京2012年1月30日电 日本总务省30日公布了基于2011年居民基本登记册得出的人口迁移报告。2011年日本人口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东北三县净迁出人口达41 226人,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53 122人,净迁出31 381人,近48年来首次超过3万人。东京圈净迁入人口虽然也有62 809人,但比上年减少约3万人。大阪圈净迁入人口为4 209人,近38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名古屋圈净迁入人口达3 060人,近3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1)根据材料分析2011年日本人口迁移的特点。(2)东北三县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较多,可能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地震、海啸 B.干旱少雨C.洪水灾害 D.沙尘暴(3)日本东部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净迁入地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日本大城市的影响。【拓展提升】一、选择题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C.湖南 D.河南3.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省区平均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读图,两省区人口流动的趋向是(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 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 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 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为137 053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增长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 ②十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③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④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数下降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过高 ④中西部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A.①② B.②③C.④ D.①③ 下表是“2005年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读表完成6~7题。年龄/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男性人口/万人 0.514 2.014 1.468 0.494 0.176女性人口/万人 0.384 4.710 1.163 0.401 0.1786.表中所示迁入人口比重大的是( )A.男性青壮年 B.女性青壮年C.男性儿童 D.女性中老年7.由表可知,该市规模突出的产业可能是( )A.第三产业、轻工业 B.高新产业、重工业C.重工业、第三产业 D.轻工业、高新产业读“美国(本土)和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8.“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9.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读“我国200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回答10~12题。10.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11.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动量最小的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12.影响四大地区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社会因素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二、综合题13.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北京市 -0.015 5.292河南省 0.564 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2012年1月18日中国经济网讯 2011年我国内地有流动人口2.30亿人,比上年增加828万人。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材料2: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的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流动人口的52.1%来自安徽和江苏。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材料3:下图是“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1)根据材料1,说明人口迁移、流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分析人口迁移对流入区的影响。(2)结合材料2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3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_______。【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一、1.人口迁移2、居住地3、一定时间 集团 发展中 短期流动 一国 移居 计划 组织 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二、1、差异 变化 气候 水 自然灾害2、经济发展3、文化 政策 战争[基础达标]1.C 2.A 3.A 4.D 5.B6. (1)①从方向上看向西移动趋势明显;②大都市圈仍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③自然灾害对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产生一定影响;④东京圈人口迁入趋势减缓。(2)A(3)有利: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促进城市商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不利: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给城市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管理难度加大。[拓展提升]1.D 2.A 3. D 4.D 5.C 6.B 7.A 8.B 9.C 10.A 11.D 12.C13. (1)高 外来人口增加(2)低 人口迁出 (3)增加 经济因素(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14. (1)人口的流动方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2)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户口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3)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 社会服务业 较低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读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2. 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利用人口资料和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重点难点】1.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2. 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学法指导】重视概念理解。弄懂概念内涵,准确把握概念“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来的、怎样表述”做到对概念、原理准确理解;人口的增长模式要采用比较法,会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较、分析其不同的特点,把握其不同的影响因素。【知识链接】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由______和______共同决定。2.世界人口的增长(1)时间分布①总趋势:_________,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______时期。②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进步。(2)地区差异①特点:地区上是________的。②表现a.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_________,人口增长_______。b.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民族经济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人口_______下降,因而人口增长______。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如上图中:①_______;②_______;自然增长率。(2)类型及特点类型 特点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A(_______) 高 _____ 低B(______) ____ 低 高C(______) 低 低 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_____型转向_____型,继而向_____型逐步过渡。(2)差异性①时间上a.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______。b.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________向________的转变。②空间上a.世界:由_______转向________的过渡阶段。b.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学习过程】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及原因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生产活动 原始的采集和狩猎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快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差,人口死亡率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及原因地区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注意】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在其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变化。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率”的升降上,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巧学速记]1.图示法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把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和各自的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放到一幅图中进行综合的、形象的记忆。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对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国家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2)根据“三率”特点来确定。“高、高、低”为原始型;“高、低、高”为传统型;“三低”为现代型。(3)直接利用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来判定传统型和现代型:一般而言,自然增长率高于1%的为传统型,低于1%的为现代型。【基础达标】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表”,读后完成1~3题。省(直辖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甲省 7.17 7.15乙省 7.31 7.02丙省 6.83 7.79丁市 1.32 1.721.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 )A.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B.人口流动量大C.经济发达 D.人口大省2.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 )A.甲省 B.乙省C.丙省 D.丁市3.10年后,乙省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 B.传统型C.现代型 D.过渡型下面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4~5题。4.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 B.乙—②C.丙—③ D.丁—④5.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2011年10月31日零点前2分钟,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她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菲律宾目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20个国家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4%。材料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2012年1月30日发布预测称,由于某些原因,50年后日本人口将减少三成。2060年日本人口将由2010年的1.28亿人减少至8 674万人,降低32%,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23.0%上升至39.9%。(1)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加快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2)简述菲律宾目前所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3)材料2中使日本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菲律宾和日本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拓展提升】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地区出生率较高B.图示地区死亡率最高的是西藏C.图示地区每年净增长人口最多的是上海D.上海、北京、江苏已经完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2.上海市的出生率比北京高,但是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根本原因是(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环境污染严重C.生活医疗水平高 D.文化教育水平高下图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从“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4.根据2000~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B.仍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5~6题。年份 总人口/万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家庭人口规模/人1964 4 452.21 3.37 14.83 4.091982 6 052.11 5.55 15.82 3.911990 6 705.68 6.79 21.24 3.662000 7 438.07 8.76 41.49 3.232010 7 966.24 9.94 45.86 3.185.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该省在1964~2010年期间( )A.家庭户数呈减少势头B.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6.解决该省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最可行的是( )A.鼓励生育B.推迟退休年龄C.接纳外来移民D.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B.2034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C.2005~2034年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8.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状态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合下表资料完成9~10题。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 22.89% 70.15% 6.96%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 16.60% 74.53% 8.87%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接近下图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10.我国人口老龄化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生育 B.计划生育C.吸纳海外移民 D.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下表为“某国不同年份人口增长变化比较表”,据此完成11~12题。年份 ① ② ③ ④出生率/% 3.8 2.8 4.1 1.5死亡率/% 1.8 1.5 3.9 0.8自然增长率/% 2 1.3 0.2 0.711.根据人口增长特点变化的一般规律,表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年份的先后顺序最有可能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12.目前该国( )A.外迁人口增多 B.少年儿童比重降低C.老龄化趋势减缓 D.社保负担减轻二、综合题13.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12年4月11日,我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材料2: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大陆人口共1 339 724 852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73 899 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材料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年龄构成 人口数 所占比例0~14岁人口 222 459 737人 占16.60%15~59岁人口 939 616 410人 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 177 648 705人 占13.26%注: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 66 558万人 占49.68%农村人口 67 415万人 占50.32%注: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1)从材料中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社会、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B.人口的年龄结构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稳定低生育水平可以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D.稳定低生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全球的人口增速(3)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种人口增长模式会给我国带来什么不利影响?14. 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年到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95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知识链接]一、1.出生率 死亡率2。(1)不断增长 快速 社会生产方式(2)不平衡 较低水平 缓慢 政治上独立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死亡率 很快二、1.(1)出生率 死亡率(2)原始型 高 传统型 高 现代型 低2.原始 传统 现代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传统型 现代型[基础达标]1.D 2.D 3.C 4.B 5.C6. (1)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2)菲律宾人口处于传统型模式,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3)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4)菲律宾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和少年儿童比重过大;日本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严重的老龄化。[拓展提升]1.D 2.A 3.D 4.C 5.C 6.D 7.D 8.A 9.D 10.D 11.D 12.B13. (1)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或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2)A(3)现代型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社会负担加重。14. (1)1(2)2010(3)1986 1990(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doc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