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 列夫·托尔斯泰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 托尔斯泰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 托尔斯泰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 托尔斯泰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导读理解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5.阅读文章第1-5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明确:(1)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长髯覆盖了两颊;
(2)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表情: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愚钝,压抑,找不到精神光彩,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4)长相穿着:长相平平,普通,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5)拜访者的态度:矮小敦实,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6.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7.“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8.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9.“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明确: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10.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明确: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长髯( ) yǒu( )黑 一绺绺()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藕断丝连 B.难舍难分 C.纠缠不清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文学常识填空。
茨威格是__________(国别)的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安娜·卡列尼娜》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不超过10字)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4)为什么高尔基会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l)rán;黝;liǔ
(2)漂动;飘动
(3)C
(4)比喻;夸张
解析:(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不合语境,“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B项,不合语境,“难舍难分”形容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舍分离。C项,符合语境,“纠缠不清”指纠缠,缠绕在一起,形容很多事情搅在一起,分不清楚。
(4)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把须发比作热带森林,将“大胡子”比喻成“卷起的滔滔白浪”,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夸大了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浓密程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答案:奥地利 战争与和平 复活
3.答案:(1)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2)承上启下。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看问题深刻透彻。
(4)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2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