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课题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日期 2022年 9 月 日 设计人 节次 2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31-35页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1.4 描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领会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发展的含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区分新、旧事物;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3.学生怎么学 (1)观看视频资料,设计议学任务一,学生根据中国高铁的变化历程,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学会辨析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2)设计议学任务二,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我国高铁在不同时期的高铁型号及各自的优缺点,分析复兴号代替最初一代的中华之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然趋。从而理解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观看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视频,设计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围绕视频和议学材料,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从而理解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4)根据我国高铁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伟大的“高铁精神”,设计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针对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从中可以推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同时,设计一道开放性题材,让学生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将如何弘扬“高铁精神”。教材 分析 本课是第三课第二框内容,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方向和道路。发展观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与上一框联系的观点共同构成辩证法的总特征。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第三课第一框的学习,学生掌握第三课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而联系构成发展,这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对发展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生活见解,并且很多时候也在运用,只是缺乏理论学习。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 学习困难障碍:(1)对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分掌握不清;(2)对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评判标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较难掌握;(3)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理解不全面;(4)对发展的趋势、道路掌握不全面。 突破措施:在议学情境中设计议学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P31-33,围绕议学任务一、二,学生结合我国高铁发展的历程,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学会辨析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我国高铁在不同时期的高铁型号及各自的优缺点,分析复兴号代替最初一代的中华之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然趋。理解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结合教材P33-34,观看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视频,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并理解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结合教材P34-35,根据我国高铁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伟大的“高铁精神”,设计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推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同时,设计一道开放性题材,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将如何弘扬“高铁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评估任务 1.结合教材P31-33,围绕议学任务一、二,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和材料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我国高铁在不同时期的高铁型号及各自的优缺点,理解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应目标1) 2.结合教材P33-34,学生观看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视频,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并理解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对应目标2) 3.结合教材P34-35,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推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同时,设计一道开放性题材,多数学生积极思考谈谈弘扬“高铁精神”的做法。(对应目标3)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我国铁路发展特别是高铁发展的历程。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P31-35,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学生搜集我国高铁发展的历程。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结合教材P31-33,围绕议学任务一、二,学生结合我国高铁发展的历程,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学会辨析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我国高铁在不同时期的高铁型号及各自的优缺点,分析复兴号代替最初一代的中华之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然趋。理解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结合教材P33-34,观看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视频,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并理解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结合教材P34-35,根据我国高铁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伟大的“高铁精神”,设计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推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同时,设计一道开放性题材,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将如何弘扬“高铁精神”。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议学任务 1.结合视频内容,从火车的发展史,特别是从中国高铁起步时落后到如今成为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根据中国高铁的变化历程,可以看出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中国高铁迅猛发展。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到2017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近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到2025年,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3.8万公里。 中国高铁进入智能新时代。京张高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工程,设计时速350公里,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 结论: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议学小结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思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 思辨训练: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 人工算命到电脑算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5G通信技术发展到6G 奥密克戎病毒更新到第五代 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3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结论: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2.根据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中华之星到现在的复兴号,请同学们对比它们的优缺点,谈谈为什么说复兴号代替最初一代的中华之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然趋势呢? 议学提示: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坐复兴号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复兴号代替最初一代的中华之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必然趋势。 议学小结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旧事物的含义 2.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思辨训练:判断以下哪些属于新事物? 1、手机APP看风水、算命 2、近期出现新冠肺炎病毒不断变异 3、袁世凯恢复封建帝制 4、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和材料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我国高铁在不同时期的高铁型号及各自的优缺点,理解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理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讲授新课 三、发展的状态(形式):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议学情境 视频: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明晰事物发展的状态 材料:从没有自主建造的铁路到京张铁路的运行,这是中国铁路史上根本的、显著的、质的变化与发展;从1905年到1978年,中国可统计铁路里程5.2万公里,平均时速仅有40公里;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到了对高铁的探索时期,在这一长达12年的探索,虽然积累的相关经验和技术,但仍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2008年8月,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2016年8月,中国标准动车组首次载客试运行,这是中国铁路发展史里程碑式的变化;到2017年底,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近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 京张高铁自主研发成功,设计时速350公里,实现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从此,中国高铁进入智能新时代。 议学任务 结合视频和议学材料,请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三、发展的状态(形式):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追问思辨 1.量变是不是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后量变就停止了吗? 2.事物的发展一定是发生质变吗?质变一定是发展吗?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19·新课标全国卷I)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6北京卷) 跑步正成为许多人青睐的健身方式。“奔跑,两腿以最简单的方式交替前行,无数次地重复,但每一步都是新的迈进,最后能成就出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跨越。”“奔跑,让我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普通可以变得独特,平凡可以变得卓越。”从以上跑步爱好者的感受中,可以领悟到 A.人生价值的大小通常来自于个人体验 B. 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肯定 C. 人可以在量的积累中获得精神提升 D.人的意志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学生观看百年京张铁路的蜕变视频,围绕议学任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用发展的状态分析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成为一张靓丽中国名片的原因,并理解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多数学生能够做对3道针对性训练题。讲授新课 四、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议学情境 目前我国高铁整体水平已位居世界领先,成为中国产业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中国高铁5年走过国际上40年的道路、从追赶者变为全球领跑者,这样神奇的速度,缔造了感人肺腑的"高铁精神",这就是:科学求实、相容并蓄;自主创新、赶超一流;忠诚祖国、拼搏奉献。面向未来,中国更加自信,中国高铁朝更高速度、更安全、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高铁研发的道路会更加艰难。在我国,幅员辽阔,高铁横跨东西南北中,运营的条件、状态十分复杂:高寒区有冻融、冻胀问题,南边海南等地湿热问题严重,东部主要是软土地基问题比较突出,西部有风沙,西南地震区,还有一些黄土区…所以,中国高铁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要面临非常多的挑战,难度之大,应该说是世界罕见的。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 1.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从中可以推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2.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你将如何弘扬“高铁精神”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四、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外形笨重,功能简单、速度慢 汲取------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运输量大 增添------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速度更快、功能更强、更舒适、更安全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 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 2.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追问:复兴号高铁这么好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呢?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议学小结 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16上海25)从对“物”的守护到对“人”的关注,观众从“看客”变为“学习者”,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研究课题设置、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人才队伍建设、免费开放财政补贴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从辩证法角度预见,博物馆功能转变的发展过程是 A.道路平坦 B.举步维艰 C.曲折前进 D.前途光明 (2022海南卷)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这表明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敢于超越事物发展的规律 ②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懂得冷静思考、量力而行 ③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 ④我们要树牢底线思维,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全国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勇于自受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为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为。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议学任务 2.作为一名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你将如何弘扬“高铁精神”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想法。 结合教材P34-35,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我国高铁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曲折和困难,推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同时,设计一道开放性题材,多数学生积极思考谈谈弘扬“高铁精神”的做法。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 1.必做:①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②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③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材、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复盘反思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