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必备:遗传大题(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高考生物必备:遗传大题(有解析)

资源简介

遗传题
一、实验题
1.某校生物活动小组要借助某大学的实验设备进行研究性学习,对 DNA 分子复制的方式进行探索,有人认为 DNA 分子是全保留复制,也有人认为 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该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程序,请完成实验步骤并对结果进行预测。
(1)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氮源为14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 分子均为14N -DNA ;在氮源为15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 DNA 分子均为15N -DNA 。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其 DNA 分别分布在轻带和重带位置上。
第二步:将亲代大肠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请分析:
如果DNA 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则是全保留复制,
如果 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是半保留复制。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验证第二步的推测结果,将亲代大肠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二代(Ⅱ),请分析:
如果DNA1/4在重带位置3/4在轻带位置,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DNA1/2在中带位置1/2在轻带位置,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提出:第一代(Ⅰ)的 DNA 用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就能直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如果轻带和重带各占1/2 , 则一定为半保留复制。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某一种植物的花,可有紫色(G)、红色(D)、白色(I)分别由三对彼此自由组合的基因控制,且都是显性。在下列杂交中,亲本都是纯种,结果如下: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 F1自交的子二代
一 紫色×红色 都是紫色 3紫:1红
二 紫色×白色 都是紫色 9紫:3红:4白
三 紫色×白色 都是白色 12白:3紫:1红
(1)根据杂交结果判断,以下代谢关系正确的是( )
(2)杂交一的子一代基因型是_________,与杂交二的子一代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
(3)杂交三的子二代白色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Ⅱ.稻田养鱼(草鱼和杂食鱼类)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一方面鱼的活动减少了______的生长,增加水稻对水肥的利用。另一方面鱼食用大量的田间______,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此外,鱼排出的粪便可以加快__________的速度,促进水稻的生长。
(2)在闷热的天气中,稻田中的鱼最容易在______(上午、下午、傍晚、上半夜、凌晨)时出现因缺氧而全部浮头,应及时换水,改善水质。
(3)在秧苗期,养鱼稻田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
(4)实验开始第二个月后(稻苗生长旺盛期),检测发现实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生物
量均显著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或____等不足。
(5)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的复杂性;稻-鱼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_____和整体性原理。
3.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甲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乙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43 262
丙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丁 高茎红花×矮茎白花 1251 0 1303 0
戊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507
据上表回答:
(1)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显性、隐性基因。甲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
乙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丙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
丁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戊组合为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科学家根据果蝇的遗传实验,绘制出的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位置图,请回答: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___关系。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图中染色体上的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吗?_____________
5.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操作①叫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时间应在_____。
(2)操作②叫__________,此处理后必需对母本________处理。其目的是防止外界花粉进入。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 __________色。长出的豌豆植株自然生长,从此植株上任取一粒种子种下去开白花的概率是________。
6.某农科所利用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和易病矮杆品种杂交,欲培育出抗病矮杆的高产品种。已知抗病(T)对易病(t)为显性,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其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分析回答:
(1)该农科所欲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______,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__________。
(2)F2选种后,为获得所需品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加快育种进程,可采用________育种,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育种过程中需经_____________处理才能获得纯合个体;此育种方法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育种过程中,一科研人员发现小麦早熟性状个体全为杂合子,欲探究小麦早熟性状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EE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将该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方案:让早熟小麦自交,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小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小麦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7.果蝇的黄体和灰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一对灰体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雌蝇:灰体雄蝇:黄体雄蝇=2:1:1.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黄体和灰体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将一只黄体雄蝇与一只灰体雌蝇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3)以题干中的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获得黄体雌蝇,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
8.请回答下列与遗传信息传递有关的问题:
(1)为研究某病毒的致病过程,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①病毒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其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UGUU-。将物质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_____过程,该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
②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是________,试管乙中模拟的是__________过程。在细胞内该过程需要的酶为__________。
③将提纯的产物Y加入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乙、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是________。
(2)若该病毒感染了小鼠上皮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___________,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___________。
9.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究竟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根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1944年,艾弗里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条件 第一组未处理 第二组加蛋白酶 第三组加RNA酶 第四组加酯酶 第五组. 加DNA酶
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 R型+S型
设置第一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只有当其余四组培养基中的活菌类型分别表现为________时,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从自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该实验利用了________原理。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________(填“大”或“不大”),原因是________。
(3)艾弗里和赫尔希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阐明你的观点________。
10.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__(填“R”或“S”)型细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2)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__________法,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②___________ ;③离心分离;④___________。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4)噬菌体的DNA连续复制n次后,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应占总数的___________。
11.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操作①叫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时间应在_____。
(2)操作②叫_____,此处理后必需对母本_____处理。其目的是防止外界花粉进入。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色。
(4)如果换用玉米做该实验,需要对母本进行的处理全过程为_____。
12.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
(2)操作①叫_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_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__________。
(4)若P皆为纯合体,让F1代进行自交所得F2的性状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_________,F2代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有______,且比值为_________。
13.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分析下列与之有关的遗传问题:
(1)果蝇的灰体和黑檀体由E和e控制,E和e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对E和e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e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e 基因在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科学家发现,某果蝇种群中也有这种单基因遗传病,为研究人类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提供了实验材料。
①为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遗传方式,请用该种群的果蝇进行相关实验,并完成以下内容:
实验材料:选择亲本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作为杂交实验材料。
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
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②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也有只发生在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若用荧光分子标记法检测,女性患者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应有__________个荧光点。
14.玉米是生物实验的好材料,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部生雄花序,侧面生雌花序),玉米的染色体有20条,下面以玉米为材料来完成相关的实验。
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植株A、B玉米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授粉方式所得玉米粒颜色如下表:
授粉 紫红粒玉米/粒 黄粒玉米/粒
Ⅰ 587 196
Ⅱ 0 823
Ⅲ 412 386
(1)在进行以上三种传粉实验时,常需要将雌、雄花序在人工授粉前和授粉后用袋子罩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G代表显性性状,g代表隐形性状,则植株A基因型为________,授粉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若只进行授粉Ⅲ一种实验,根据表Ⅲ中实验结果,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确定玉米粒色的显隐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果实形状中的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对该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F2的______________接近于15∶1,据此推测荠菜果实形状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___定律,为验证该推测,将F1与产卵圆形果实的荠菜进行____________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后代三角形果实植株∶卵圆形果实植株=_____________。
(2)若第一对基因以A、a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表示,第三对基因以C、c表示……以此类推,F1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F2卵圆形果实荠菜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卵圆形果实,这样的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个体。
16.燕麦颖色有黑色、黄色和白色三种颜色,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B、b和Y、y表示,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假设每株植物产生的后代数量一样,每粒种子都能萌发。为研究燕麦颖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F2表型比例判断,燕麦颖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2黑颖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型仍然为黑颖,这样的个体在F2黑颖燕麦中的比例为___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现有两包黄颖燕麦种子,由于标签遗失无法确定其基因型,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这两包黄颖燕麦的基因型。
①实验步骤: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预测:
a.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包种子基因型为bbYY;
b.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包种子基因型为bbYy。
17.如下图所示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是在__________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__________的化学成分。
(2)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面图解的实例,可以作出__________的假设。
(4)为验证上面的假设,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该实验中加DNA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18.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__________。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
19.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1)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果C、D看,DNA复制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理论上结果E中含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_________等条件。
(4)若对结果C中的DNA分子先用解旋酶处理,然后再离心,结果为F,请在图中表示出______。
(5)如果实验C、D、E的结果都为图G,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
20.果蝇眼睛有色(B)对白色(b)为显性,在有色当中,紫色(E)对红色(e)为显性,两对基 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品种的纯合果蝇杂交结果如下:
P:红眼♀×白眼♂→F1∶紫眼♀、红眼♂→F2:3紫眼∶3红眼∶2白眼,F2各种眼色果蝇均是雌雄各半。
(1)亲本白眼♂的基因型是_____ 。F1紫眼♀的基因型是_____ 。
(2)F2红眼果蝇基因型有_____种。
(3)在F2雌雄互交所生的F3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已知其母本减数分裂正常,则这可能是因为其父本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 _____次分裂过程中_____ 所致。
21.科学家通过对鼠进行多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学资料。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 受一对等位基因 R、r 控制,尾有短尾和长尾的区别,受一对等位基因 T、t 控制。现有若干只灰色短尾鼠与黑色长尾鼠杂交,F1均为灰色短尾鼠,F1 个体间随机交配,F2 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断,鼠的毛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
(2)亲本雌、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F2灰色短尾鼠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若一只杂合的灰色短尾雄鼠与一雌鼠杂交,所有子代均正常发育,子代表现型为灰色短尾雄鼠的比例为 3/16,则子代中与亲代基因型相同的鼠占子代总数的______。现有一只子代雄鼠表现型与其父本相同,如何验证该鼠的基因型?请结合遗传图解加以适当文字说明_________。
22.如图一所示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图二所示的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写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是:B→_____________→C。
(2)根据图二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___,请完成标记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①配制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②在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T2噬菌体。
(3)图二实验结果表明,经离心处理后上清液中具有很低的放射性,请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种即可)。
(4)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 )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mRNA上每三个连续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然后采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来研究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规则,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
实验过程:
①准备一组试管,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的种类各不相同;
②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
③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种人工合成的RNA,其碱基序列为…UUUUUUUU…
实验结果: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只含苯丙氨酸的多肽链,其他试管不生成多肽链,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于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其他试管起________作用;由实验可知,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
(2)加入苯丙氨酸的试管中出现了多肽链,该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向试管中加入的RNA起________作用。
(3)上述过程,识别mRNA的碱基序列并运载氨基酸的结构是________。
24.某昆虫(XY型,2N=24)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分别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8、50和2。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岛上无该昆虫),多年后对岛上该昆虫种群调查,从该岛上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分别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5、10和85。
(1)若要对该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应该测定_____条染色体。
(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_________(填“表现型”或“基因型”),海岛上充当自然选择手段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年后岛上该昆虫是否发生了进化 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探究海岛上的该昆虫是否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让其与原生活环境的昆虫进行交配实验,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岛上昆虫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物种。
25.某两性花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由一对遗传因子(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后代数量足够多),鉴别该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
(1)完善下列实验设计: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第一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杂合子(Dd);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生物小组诱导多倍体细胞产生的实验原理图,则A可表示_______处理,可以抑制__________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后无法分开。
(2)依据上题所述原理完成相关“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让洋葱的底部接触水面。待洋葱长出__________cm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4℃)内,诱导培养36h。
②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__________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约95%的__________冲洗2次。
③制作装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__________”实验相同。
27.水稻花粉粒中淀粉的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非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蓝黑色,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橙红色。花粉粒长形(T)对花粉粒圆形(t)为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得F1,F1再自交获F2,取F2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橙红色比例为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以纯种的非糯性长形水稻和纯种的糯性圆形水稻杂交后代F1的花粉粒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
28.自2009年3月起,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后,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索要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生产疫苗用,我国研制出的预防甲型HN1流感的疫苗,已在全国进行分批次免费接种。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制疫苗过程中,实验室获得大量甲型H1N1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将其接种到7日龄的活鸡胚上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原理是:
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②DNA可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鉴定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请利用活鸡胚为材料,以鸡胚组织中是否含有H1N1病毒为检测指标,设计实验探究HN1病毒的遗传物质并预测结果和结论。
①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都具有遗传效应。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只在用蛋白质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_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_。
(3)上述辨别并拔除特定植株的操作只能在油菜刚开花时(散粉前)完成,供操作的时间短,还有因辨别失误而漏拔的可能。有人设想:“利用某一直观的相对性状在油菜开花前推断植株的育性”,请用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E、e)及其与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展示这一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
30.某种植物的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N、n对该植物花色的表达有影响,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且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白花植株与纯种红花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F1再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若让F2中的全部粉红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中纯种红花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同学欲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判断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31.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的西瓜育种流程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用的试剂①是__________,该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培育无子西瓜A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
(3)③过程中形成单倍体植株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性。用试剂①处理该单倍体植株后获得的个体是__________。
(4)通过实验检验过程①是否诱导成功时,实验材料需放入__________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再制作装片。
32.图甲、乙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分裂。图丙表示图甲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动物为_____(填“雌”或“雄”)性。
(2)图甲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为_______分裂
(3)乙图细胞内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细胞。
(5)图丙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de段对应的细胞图像应该是________。
33.基础知识填空: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______;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__,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2)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___________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_________,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都是十分重要的。
(3)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_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_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排列在内侧。
(4)基因的表达是指________________,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34.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1)孟德尔选用豌豆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________________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豌豆人工杂交实验的方法是母本去雄→________________→人工传粉→套袋;
(2)孟德尔在揭示遗传定律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在体细胞中它________________存在,而在配子中________________;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_____。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桶内不同颜色彩球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
35.基础填空
(1)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上总是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__________(填具体的时期,中文全称)。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___自由组合。
(4)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出果蝇的多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如图所示),该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排列。图中朱红眼与深红眼两个基因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
36.(1)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这样,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它们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表现的性状为________。
(2)解释: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__;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_。
37.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表现型 白花 乳白花 黄花 金黄花
基因型 AA____ Aa____ aaB___aa__D_ aabbdd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_______。
(3)甘蓝型油菜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________。
38.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以高茎纯种豌豆和矮茎纯种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测交三组实验,最后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三组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
(2)孟德尔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是: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存在的;③生殖细胞(配子)中只含有_____;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除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外,请再举出遗传学研究中运用假说——演绎法的一个实例:_____。
39.遗传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实行二孩政策后,有不少新生儿降生,因此宣传遗传病的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是非常必要的。回答下列问题:
(1)苯丙酮尿症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该病是由于肝脏细胞中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后,体内积累过多的苯丙酮酸所致。
①上页图为苯丙氨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则控制苯丙氨酸羟化酶合成的基因是图中的________。
②据上页图可知,苯丙氨酸经正常代谢后可形成黑色素,但一般苯丙酮尿症患者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肤色变浅等白化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于筛查出的新生儿需要及时治疗,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控制患儿饮食中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使体内苯丙酮酸含量处于正常水平,治疗后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含量________(填“正常”“过多”或“缺乏”)。
(2)唇裂、原发性高血压等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是涉及许多个________和许多种________的人类遗传病,其发病率随________而快速上升。
(3)近亲结婚会提高遗传病发病风险,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40.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__________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_________。
神经纤维瘤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表达缺陷会引起神经纤维瘤(NF),导致人体多系统损害,典型症状是患者皮肤出现牛奶咖啡斑,图1为1型神经纤维瘤的一个家系(无需考虑Ⅰ﹣3、Ⅱ﹣4、Ⅱ﹣5的配偶与该病的遗传)。图2为对该家系中Ⅱ﹣4的染色体检测的结果,Ⅲ﹣7与Ⅲ﹣8的检测结果与Ⅱ﹣4一致。
41.据图2分析,该家系中NFI的发病原因是   。
A.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三体
D.基因丢失
42.图1中患者Ⅱ﹣4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均表现正常,推测Ⅱ﹣4患病的原因是   。
A.Ⅰ﹣1发生了体细胞变异
B.Ⅰ﹣1发生了生殖细胞变异
C.Ⅱ﹣4发生了体细胞变异
D.Ⅰ﹣4发生了生殖细胞变异
43.图1中若Ⅲ﹣7的配偶无异常,他们生下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_____。
1型神经纤维瘤(NFI)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在另一个家系中,母女二人均患有视神经纤维瘤并且眼睛无虹膜(PAX6)。检测发现该家系中夫妇二人及女儿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均正常,母亲的11号、17号染色体上带有PAX6和NF1突变基因,父亲无突变基因。
44.对母亲所携带的PAX6突变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编码的蛋白质第38位由编码精氨酸变成了色氨酸。这种突变的原因是_____。
45.该家系中的NFI、PAX6突变分别为_____、_____(显性/隐性)。
46.综合MF1遗传的特点,为确保患者后代正常,产前检查项目应包含   。
A.染色体分析
B.基因检测
C.性别鉴定
D.B超检查
47.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ST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主要症状为面部畸形,精神及运动发育迟缓等,发病率为1/100000~1/125000,且无性别差异。该疾病与CREBBP基因的突变有关,发病机理如下。
请回答:
(1)该遗传病是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替换/增添/缺失),引起基因__________改变而造成的。
(2)该遗传病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3)研究人员发现某患儿的一个CREBBP基因发生突变,其父母的CREBBP基因都正常,可以推断RSTS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
(4)若这对夫妇想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侧重使用__________(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手段,原因是__________。
48.如图是某雄性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部分时期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____________。
(2)③中有______条染色体,此时期每条染色体中有______个DNA分子。
(3)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
(4)按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④的正确排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
49.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1年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多样性。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两个物种间的进化宛如进行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_____________的个体,且一般不把所有猎物都吃掉,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种群发展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
(2)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五台山从山脚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群落中动物分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小五台山已经成为科研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法调查该地区褐马鸡的种群密度,请写出该方法使用时在时间和空间选择上的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
50.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D、d来表示。答问题∶
组合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一 紫花×白花 405 411
二 白花×白花 0 820
三 紫花×紫花 1240 413
(1)表中能判断显隐性的关系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显性是_____________。
(2)组合一中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紫花_________;白花_________;组合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组合一的交配类型是_________。
(4)组合三中的F1显性类型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5)组合三中,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1.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有关信息如图。图Ⅱ中的甘、天、色、丙表示甘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和丙氨酸;图Ⅲ为中心法则图解,a~e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Ⅰ中表示的过程发生于__________(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图中有两个核糖体参与,当图示的过程完全完成后,两个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Ⅱ所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的方向是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向左”),该过程的场所、模板和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填字母)。甘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和丙氨酸四个氨基酸聚合后,要形成3个肽键。
(3)正常人体细胞中,图Ⅲ所示的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__________(填字母)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当人体细胞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才会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字母)。
52.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
53.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_______。
(2)该研究人员以细胞为材料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_______。
(3)为了使片段甲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染色体样品中的W基因结合,需要通过某种处理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_______。
(4)该研究人员在完成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这种酶是_______。
5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55.人类“生命天书”有一“套”,这套书有24“本”。组成这套书的“文字”有四种基本“笔画”,每两个笔画形成一个“偏旁部首”,每三个“偏旁部首”形成一个“文字”。
每本“生命天书”中含有几千个关于人类生命的结构、功能、生老病死的“信息”,每条信息由几千个“文字”组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首先要破译这套天书中所含有的10亿个文字中的30多亿个偏旁部首的排列顺序;然后再破译书中每条信息的具体含义,即具体功能。
(1)人类“生命天书”有“24本”,每本“天书”是指一条__________,这套书为什么是“24本”?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天书”中的“信息”是指一个__________。
(3)“生命天书”中的四种“基本笔画”是指__________。
(4)“生命天书”中的每个“偏旁部首”是指__________,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命天书”中的每个“文字”是表示三个特定排列的__________,这个特定排列的物质为什么是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
56.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解全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进行的场所主要在细胞的________内。
(3)图中②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进行的场所主要在细胞的________内。
(4)图中③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图中④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⑤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细胞内的________。
57.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变为_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_(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了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占________。
59.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式生物,其翅型具有长翅/残翅、弯翅/直翅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某小组围绕着果蝇翅型进行以下实验,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 亲本表现型 F1表现型及比例
① 长翅红眼♀×长翅棕眼♂ 长翅红眼:长翅棕眼:残翅红眼:残翅棕眼=3:3:1:1
② 卷刚毛弯翅♀×直刚毛直翅♂ 直刚毛直翅♀:卷刚毛直翅♂=1:1
③ 缺刻翅♀×正常翅♂ 缺刻翅♀:正常翅♀:正常翅♂=1:1:1
(1)由实验①可知,果蝇长翅对残翅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有同学作出假设:控制翅长和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且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为验证该假设,可将亲本中的长翅红眼雌果蝇与F1中的____________雄果蝇杂交,当后代中长翅红眼:长翅棕眼:残翅红眼:残翅棕眼=____________时,即可证明该假设成立。
(2)由实验②可知,若控制卷刚毛/直刚毛、直翅/弯翅的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F1雌、雄果蝇杂交,F2中卷刚毛弯翅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实验③中,不考虑基因在X、Y同源区段上,若控制正常翅/缺刻翅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雄性个体中X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导致胚胎致死。据其结果,可判断“亲代雌果蝇缺刻翅的出现是由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的假设均不成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针对这一问题,你还能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
60.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2N=4)精原细胞的分裂模式图,图乙表示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DNA的变化,图丙表示相应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不属于该动物的分裂模式图是细胞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②对应图丙__________时期,该时期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从染色体角度分析细胞⑤与细胞①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对应图丙的__________时期。
(4)若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Y,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AXbXb的精子,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1.现有两个纯合的小麦品种:抗病低产和感病高产品种,已知抗锈病(T)对感锈病(t)为显性,高产(D)对低产(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小麦锈病由诱菌感染引起,一个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一个株系。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可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其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
(2)用这两个纯合品种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通过______试验淘汰感病植株,然后只收获高产植株的种子。甲、乙两同学设计了不同的采收和处理方案:
甲同学:单株采收,下一年单独种植得到若干个F3株系(单采单种),收获无性状分离的株系的种子。
乙同学:混合采收,下一年混合种植得到一群F3植株(混采混种),淘汰感病和低产植株,混合采收剩余植株的种子。
①理论上,甲同学采收种子的株系占全部F3株系的__________;乙同学采收的种子基因型有______种。
②甲同学的方法获得的种子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按乙同学的思路,如果继续提高种子中DDTT基因型的比例,就能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那么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两个抗旱基因成功整合到新品种的染色体上,要保证抗旱性状稳定遗传,推测这两个基因的位置应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
62.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类药物的市场需求很大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及以下信息,提出一条提高青蒿素类药物产量的研究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1)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也是很好的抗疟疾药物,并且它的药物活性比青蒿素的高很多;
(2)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在黄花蒿产生青蒿素的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如FPS酶)起决定性作用;
(3)野生黄花蒿在生长过程中,处于花蕾期时体内青蒿素含量最高;
(4)研究人员在对黄花蒿进行组织培养时,发现它的愈伤组织中没有青蒿素,但是由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的芽和苗中均有青蒿素;
(5)四倍体黄花蒿体内青蒿素的含量比二倍体高38%,但四倍体植株比二倍体植株矮小很多。
63.下图所示为一段DNA空间结构和平面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DNA分子具有规则的____________结构,从图乙中可以看出DNA是由____________条平行且走向____________的长链组成的。在真核细胞中,DNA的主要载体是____________。
(2)图乙中1代表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_。与图乙中碱基2相配对的碱基是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由3、4、5组成的结构名称为____________。
(3)不同生物的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的比值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若在一单链中=n,则在另一条互补链中其比例为____________,在整个DNA分子中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64.已知某二倍体植物雌雄同株异花(植株上既生雌花,又生雄花),在自然情况下自交和杂交皆可,该植物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某科研组做了两组杂交实验:实验一:甲(红花高茎纯合子)与乙(白花矮茎纯合子)进行杂交,获得F1植株。
实验二:丙(白花高茎)与丁(白花矮茎)进行杂交,获得F1植株。
(1)该科研组继续用实验一获得的F1(作为父本)与实验二F1中白花高茎(作为母本)进行杂交,杂交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发现F2表现型及比例均接近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3∶1∶1∶1。该小组推断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填“雄”或“雌”)配子致死。为了验证该推断,该小组可利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F1植株与白花矮茎植株设计___________试验,并统计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来达到目的。
(2)结合以上致死现象,科研团队尝试采用转基因的手段对实验一F1进行基因(i)导入到基因组的操作(注:只有一个基因i导入,且与A/a、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已知含有基因i的上述致死配子具有正常活性,实验一的F1作为父本与白花矮茎杂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
65.叶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伞花山羊草的染色体上携带抗体基因能抗叶锈病。伞花山羊草不能和普通小麦进行杂交,只能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二粒小麦杂交。这三种植物的染色体组成如下表所示:
植物种类 伞花山羊草 二粒小麦 普通小麦
染色体组成 2x=14,CC 4x=28,AABB 6x=42,AABBDD
注:x表示染色体组,每个字母表示一个(含有7条染色体的)染色体组
I、为了将伞花山羊草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入小麦,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杂种P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正常产生生殖细胞,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___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
(2)杂种Q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因无法配对而随机地趋向某一极,这样形成的配子中,有的配子除了含有ABD组全部染色体以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当这样的配子与普通小麦的配子融合后,能够产生多种类型的后代,选择其中具有抗性的后代——杂种R,必然含有携带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
(3)研究人员采用射线照射杂种R的花粉,目的使携带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能_________到小麦的染色体上。经照射诱变的花粉再授粉到经过_________处理的普通小麦花上,选择抗叶锈病的子代普通小麦,经_________可获得稳定遗传的抗叶锈病普通小麦。
II、小麦品种是纯合子,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子(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子),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全部位于中带位置 全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不正确 不论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其第一代用解旋酶处理后,都有一半的单链含15N,一半的单链含14N,离心后都有一半单链在重带位置,一半单链在轻带位置
【解析】
【详解】
亲代大肠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后,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故全部位于中带位置.亲代大肠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Ⅱ)后,全保留复制的话,4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5N-DNA、另外3个DNA是14N-DNA,故 3/4在轻带位置, 1/4在重带位置;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另2个DNA分子全是14N-DNA,故一半在中带位置,一半在轻带位置.
(2)第一代(Ⅰ)的DNA用解螺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半保留复制和全复制形成的DNA链中2条14N,2条15N,则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
【考点定位】
DNA分子的复制
2. 乙 GgDDii 3紫:1红 5紫:3红:40白 杂草 害虫 物质循环 凌晨 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 光照 无机盐 营养结构 物种多样性
【解析】
【详解】
Ⅰ.分析表格:杂交一:紫色×红色,子一代全部紫色,子二代3紫:1红,说明紫色对红色是显性,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自交,亲本为iiDDGG、iiDDgg,子一代为iiDDGg;
杂交二:紫色×白色,子一代全部是紫色,子二代9紫:3红:4白,说明子一代有两对杂合子自交,子一代紫色是双显性个体,亲本为iiDDGG、iiddgg,子一代是iiDdGg;
杂交三:紫色×白色,子一代全部是白色,子二代12白:3紫:1红,说明子一代有两对杂合子自交,子一代白色是双显性个体,亲本为iiDDGG、IIDDgg,子一代是IiDDGg。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I对G是显性,G对D是显性,如图乙所示。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杂交一的子一代基因型是iiDDGg,与杂交二的子一代iiDdGg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色:红色=3:1。
(3)杂交三亲本为iiDDGG、IIDDgg,子一代是IiDDGg,子二代白色花植株为1/3IIDD__或2/3IiDD__,其自交后代白花占1/3+2/3×3/4=5/6,红花占2/3×1/4×1/4=1/24,紫花占2/3×1/4×3/4=1/8,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紫:红=20:3:1。
Ⅱ.(1)会吃杂草和害虫,杂草对水肥有利用,害虫的减少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水只压强减小,溶氧量下降,往往出现在傍晚。
(3)由于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使浮游动物减少,浮游植物数量增多。
(4)稻苗生长旺盛期,稻苗比浮游植物高,浮游植物获得的阳光减少,同时稻苗与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关系,使浮游植物获得的肥料减少.施肥对浮游植物增加不明显,说明此时浮游植物的生长不是肥料限制引起的。
(5)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外生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光照及矿质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均是有影响的。
3. 红花 高茎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2、甲组实验:红花×红花→红花:白花≈3:1,说明红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乙组实验:高茎×高茎→高茎:矮茎≈3:1,说明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性状。
【详解】
(1)由分析可知,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红花对白花是显性。
(2)甲组合:高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1:3:1=(1高:1矮)(3红:1白),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乙组合:高茎红花×高茎白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3:3:1:1=(3高:1矮)(1红:1白),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丙组合:高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3:1,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丁组合: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红花:矮茎红花≈1:1,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戊组合:高茎白花×矮茎红花→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1:1:1:1=(1高:1矮)(1红:1白),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然后应用正推法及遗传图解解释遗传学问题。
4. 平行 DNA 蛋白质 不是
【解析】
【分析】
1、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2、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详解】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3)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点睛】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5. 矮茎豌豆 去雄 花未成熟前(或者花蕾期) 人工授粉 套袋 红 1/4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考点基础,依据教材知识即可作答。
【详解】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故是矮茎植株;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是去雄;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为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去雄应在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
(2)操作②叫人工授粉,处理后必需对母本进行套袋处理,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杂种Aa表现为显性性状红花,长出的豌豆自然状态下自交,故Aa自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红花:白花=3:1,故白花概率为1/4。
【点睛】
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步骤: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
6. TTdd  1/3 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低温诱导)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数目成倍变化)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晚熟=2:1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晚熟=3:1
【解析】
【详解】
从题意可知,理想的基因型就为纯合子的抗病矮秆为TTdd,以TtDd自交后代中,TT占1/4,Tt占2/4,dd占1/4,所以在抗病矮秆中纯合子占1/3;杂交育种通常把符合要求的性状个体进行连续自交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加快育种进程通常采用单倍体育种,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培养的幼苗,使染色体加倍为纯合子,出现所需的性状就是优良品种,所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原理;对于植物通常采用自交的方法,通常看其后代表型,如果有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表型比为2:1;如果后代没有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表型比为3:1。
7. X F1中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不相同 雌雄果蝇均为灰体;雌雄果蝇均有灰体和黄体 将F1中的黄体雄蝇与亲代灰体雌蝇杂交
【解析】
区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联,若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则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
(1)分析题干信息:用一对灰体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雌蝇:灰体雄蝇:黄体雄蝇=2:1:1,可知子代中黄体只在雄蝇中出现,即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不相同,故控制果蝇黄体和灰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题干可知,一对灰体果蝇杂交,后代出现了灰体果蝇和黄体果蝇,可知黄体为隐性性状,灰体为显性性状,由(1)知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遗传。假设控制果蝇的灰体和黄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为A、a,可以确定黄体雄蝇的基因型为XaY,而灰体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为XAXA或XAXa,令其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为灰体雌蝇︰灰体雄蝇=1:1(雌雄果蝇均为灰体)或者灰体雌蝇:黄体雌蝇︰灰体雄蝇︰黄体雄蝇=1∶1:1: 1(雌雄果蝇均有灰体和黄体)。
(3)若想获得子代为黄体雌蝇,则雌蝇要为杂合子,雄蝇应为黄体。根据题干信息,亲代灰体雌蝇为杂合子,子一代有符合要求的黄体果蝇。故实验思路为亲代灰体雌蝇与子一代黄体雄蝇交配,获得子二代。观察并记录子二代表现型,即可获得黄体雌蝇。
【点睛】
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断这两对基因的位置、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验证。
8. 逆转录 逆转录酶 mRNA 转录 RNA聚合酶 ③多肽(或蛋白质) 小鼠上皮细胞 病毒RNA
【解析】
【分析】
判断核酸的类型是DNA和RNA,可根据其碱基组成或五碳糖类型进行分析。判断遗传信息传递的具体生理过程,可根据模板、原料和产物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详解】
(1)①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且含有碱基U,应为RNA分子;产物X含有碱基T,应为DNA分子。因此,试管甲中模拟的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催化。
②产物X为DNA分子,产物Y能与核糖体结合,为mRNA分子,因此试管乙模拟的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③病毒的外壳是蛋白质,而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为蛋白质。
(2)病毒侵染小鼠上皮细胞后,以自身的核酸( RNA)为模板控制子代病毒的合成,而合成子代病毒所需的原料均由小鼠上皮细胞提供。
【点睛】
“二看法”判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1)“一看”模板
①如果模板是DNA,该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转录。
②如果模板是RNA,该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RNA逆转录或翻译。
(2)“二看”原料
①如果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DNA,该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逆转录。
②如果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RNA,该生理过程可能是转录或RNA复制。
③如果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或多肽),该生理过程是翻译。
9. 对照 第二、三、四组为R 型+S型,第五组为R型 减法 不大 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无论保温时间长短都只分布在上清液中 不能 他们的实验只是证明了肺炎链球菌和噬菌体中DNA 是遗传物质(或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解析】
【分析】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有: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和体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得出: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生S型菌,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艾弗里通过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
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1)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第一组将S型细菌提取物,不进行处理,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作为对照组;
酶具有专一性,要证明DNA是转化因子,应只有加入DNA酶的一组不能转化,只有R型菌,对照组和加入蛋白酶、RNA酶及酯酶的组,由于都存在DNA,都可以发生转化,即培养基中都有R型+S型。
在这组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都特异的去除了一种物质,所以从自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该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
(2)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无论保温时间长短都只分布在上清液中,所以保温时间的长短对该组实验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
(3)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中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点睛】
本题是对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的综合考察,学生需要牢记三个实验的步骤及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进行答题。
10. S DNA、蛋白质、多糖 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放射性检测 沉淀物 1/2n-1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难度较易,需要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知识的掌握并牢记。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2)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进一步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个步骤,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③离心分离,④放射性检测;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沉淀物菌体中;
(4)噬菌体的连续复制n次后,得到2n条DNA,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有2条,所以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子代噬菌体个体应占总数的1/2n-1。
考点: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11. 矮茎豌豆 去雄 花未成熟前 人工授粉 套袋 红 套袋,授粉,套袋
【解析】
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步骤: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再套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解题要点是识记杂交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详解】
(1)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所以在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图中去雄的植株是母本,即高茎豌豆;提供花粉的植株是父本,即矮茎豌豆。操作①叫去雄,去雄过程要在花药未成熟前进行,且操作要干净、全部、彻底。
(2) 图中操作②叫人工授粉,即待雌蕊成熟时,采集父本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此操作后要对母本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3)杂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表现为显性性状,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红花。
(4)玉米这样的单性花的植物,在做上述的杂交实验时,首先要对母本套袋处理,然后进行人工授粉,再进行套袋处理,以防止其他花粉受粉,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
此题易错点有:1、豌豆是天然的自交(自花授粉)植物,必须适时用合适的方法去雄;
2、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均表现为显性性状。
12. 矮茎豌豆 高茎豌豆 去雄 自然传粉 人工授粉 套袋处理 3:1 DD、Dd、dd 1:2:1
【解析】
【分析】
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①为去雄过程,②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
(1)据图可知,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矮茎豌豆作为父本提供花粉;接受花粉的高茎豌豆为母本。
(2)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叫去雄,由于豌豆是闭花授粉,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自花传粉(自然授粉或雄蕊成熟)之前进行。
(3)操作②是人工授粉,处理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进行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4)若亲本皆为纯合体,则F1为杂合子(假如基因型为Dd),F1自交,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1∶2∶1,分离比为高茎(D_)∶矮茎(dd)=3∶1。
【点睛】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
13. 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色素正常 正交反交 4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基因突变、遗传规律,考查对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特点的理解和遗传实验方案的设计,解答本题,可根据密码子是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判断基因中缺失一个碱基对可能造成的影响。
(1)E和e是等位基因,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e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可能导致mRNA中终止密码提前出现,使翻译提前终止,也可能导致突变位点及以后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均发生改变。
(2)①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显隐性未知,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遗传方式,可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即选择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色素正常的雌雄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
②若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只发生在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则女性体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上均含有致病基因,在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共含有4个致病基因,用荧光分子标记法检测,应有4个荧光点。
【点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方法:
(1)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即:
(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只需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基因的位置,则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纯合个体杂交方法。即:
14. 避免混入别的花粉 Gg GG或Gg 将紫红粒玉米和黄粒玉米培养成植株,分别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后代玉米粒的颜色
【解析】
【分析】
从杂交实验示意图可以看出,实验Ⅰ为植株A自交,结果为紫红色:黄色≈3:1,可确定紫红色为显性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Ⅱ为植株B自交,结果为黄色玉米粒,可确定植株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Ⅲ中植株A和植株B杂交,得到后代紫红色:黄色≈1:1,为测交实验,可进一步确定上述遗传因子组成的推断是正确的。
【详解】
(1)在进行传粉实验时,为防止混入别的花粉,常需要将雌、雄花序在人工授粉前和授粉后用袋子罩住。
(2)根据分析,植株A和植株B的基因型分别为Gg、gg。授粉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GG或Gg,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gg。
(3)若只进行授粉Ⅲ一种实验,根据表Ⅲ中实验结果,将紫红粒玉米和黄粒玉米分别培养成植株,分别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自交),观察后代种子的颜色,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为显性,另一亲本为隐性。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规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杂交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显隐性性状,识记假说演绎法中验证假说的实验方法以及优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准确答题。
15. 三角形 性状分离比 两 自由组合 测交 3:1 AaBb aabb 8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分离比的变形。考生解题时要能够根据实验结果确定aabb为卵圆形,其它均为三角形。分析题图:F2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角形和卵圆形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由此还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三角形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_,卵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据此答题。
(1)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杂交,F1均为三角形,由此可推知果实形状中的三角形是显性性状;对该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F2的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01∶20≈15∶1,所以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15∶1。15∶1是9∶3∶3∶1的变形,据此推测荠菜果实形状由两对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为双杂合子,卵圆形果实是双隐性纯合子,其余均表现为三角形果实。可以测交实验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将F1与产卵圆形果实的荠菜测交,预期实验结果后代三角形果实植株∶卵圆形果实植株=3∶1。
(2)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及第(1)小题的分析,可推知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3)图中F2卵圆形果实荠菜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卵圆形果实,这样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F2三角形果实荠菜的基因式为A_B_、A_bb、aaB_,所以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共有8种基因型个体。
16. bbYY、BByy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黑颖∶黄颖∶白颖=2∶1∶1 1/3 BbYY、BbYy、Bbyy 将待测种子分别单独种植并自交,得到F1种子 F1种子长成植株后,按颖色统计植株的比例 F1种子长成的植株颖色全为黄颖 F1种子长成的植株颖色既有黄颖又有白颖,且黄颖∶白颖=3∶1
【解析】
【分析】
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由图分析可知,F1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F2的黄颖基因型为bbYy和bbYY,白颖基因型为bbyy。
【详解】
(1)从图解中可以看出,黑颖是显性性状,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子二代比例接近12∶3∶1,所以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bbYY、BByy。F1基因型为BbYy,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Yy∶Bbyy∶bbYy∶bbyy=1∶1∶1∶1,表现型为黑颖∶黄颖∶白颖=2∶1∶1。
(2)图中F2黑颖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YY∶BByy∶BBYy∶BbYY∶BbYy∶Bbyy=1∶1∶2∶2∶4∶2,其中基因型为BBYY、BByy、BBYy的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后代表现型仍然为黑颖,占1/3;其余三种基因型(BbYY、BbYy、Bbyy)的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
(3)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所以黄颖植株的基因型是bbYY或bbYy。要确定黄颖种子的基因型,可将待测种子分别种植并自交,得到F1种子,然后让F1种子长成植株后,按颖色统计植株的比例。如果F1种子长成的植株颖色全为黄颖,则该包种子基因型为bbYY;若F1种子长成的植株颖色既有黄颖又有白颖,且黄颖∶白颖=3∶1,则该包种子基因型为bbYy。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黑颖、黄颖、白颖个体的基因型,根据实验内容判断亲本、子代基因型,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17.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 转化因子 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
(1)图中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探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
(2)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然后再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以便确定转化因子的成分。
(3)依据上面图解的实例,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假设是DNA是遗传物质,或者说是DNA是转化因子。
(4)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做法是加DNA酶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实验结果是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进而说明了没有了DNA,则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上述两步实验只是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因为没有单独的观察蛋白质、多糖等的作用,故不能得出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为此在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以便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实验结果是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菌落,这就能得出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点睛】
熟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本题,本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其他的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以便得出结论。
18. 不能 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解析】
【详解】
(1)常染色体杂合子测交情况下也符合题干中的比例,故既不能判断控制黄体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表现为隐性。
(2)设控制灰体的基因为A,控制黄体的基因为a,则同学甲的实验中,亲本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aY,而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故亲本灰体雌蝇为杂合子,即XAXa。故:P:XAXa(灰雌)×XaY(黄雄)→F1:XAXa(灰雌):XaXa(黄雌):XAY(灰雄):XaY(黄雄)=1:1:1:1,F1代果蝇中杂交方式共有4种;其中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与亲本相同,由(1)可知无法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而黄体雌蝇与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中,子代均为黄体表型,无性状分离,亦无法证明同学乙的结论。故应考虑采用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的杂交组合。即F1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XAXa(灰雌)×XAY(灰雄)→F2中XAXA(灰雌):XAXa(灰雌):XAY(灰雄):XaY(黄雄)=1:1:1:1,可知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灰体与黄体比例接近1:1。F1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XaXa(黄雌)×XAY(灰雄)→F2中XAXa(灰雌):XaY(黄雄)=1:1,可知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全为黄体。
19. 对照 半保留复制 1 酶、能量 不是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14N-DNA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离心后位于试管中轻带的位置,15N-DNA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离心后位于试管中重带的位置,将C、D、E的实验结果与A、B对比,可确定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的单链是否保留。
【详解】
(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14N和15N DNA的离心结果,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结果形成对照。
(2)从结果C、D看,新形成的DNA保留了原来亲代DNA的两条链,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经过60 min后,DNA复制了3次,共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是15N/14N,其余6个DNA分子为14N/14N,所以结果E中所有DNA分子都含有14N。
(3)复制过程需要模板DNA、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酶和能量等条件。
(4)结果C中的2个DNA分子均为15N/14N,解旋后形成的单链为2条重链15N和2条轻链14N,离心后分别出现在重带和轻带,
(5)结果G表明原来被15N标记的DNA的两条链没有分开,因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半保留复制。
20. bbXEY BbXEXe 4 一 X和Y染色体没有分离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两对基 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可以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分析,然后两对相对性状再组合起来解决问题。
【详解】
(1)两对性状分别分析,先看有色与白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再看有色当中,紫眼与红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F1中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就紫眼-红眼而言,因为F2紫眼:红眼=1:1,故F1→F2还是一个测交实验。因此:
(2)F2红眼果蝇基因型有BBXeXe、BbXeXe、BBXeY、BbXeY这4种。
(3)偶然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并且已知其母本减数分裂正常,这说明该异常果蝇是由正常卵细胞X和异常精子XY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异常精子是由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正常分离而移到同一极所致。
【点睛】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规律以及减数分裂知识的综合运用。
21. 灰色 RRXTXT、rrXtY 1/6 1/4

若后代全为灰色鼠,则该灰色短尾雄鼠基因型为RRXTY;若后代出现黑色鼠,则灰色短尾雄鼠基因型为RrXTY
【解析】
【分析】
灰色短尾鼠与黑色长尾鼠杂交,F1均为灰色短尾鼠,据此可判断灰色短尾为显性性状。F2 中雌鼠全为短尾,雄鼠中一半长尾,一半短尾,据此可判断尾形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鼠的毛色中显性性状是灰色。
(2)F2 中灰色与黑色之比为3∶1,雌鼠全为短尾,雄鼠中一半长尾,一半短尾,据此可判断F1基因型为RrXTXt、RrXTY,亲本灰色短尾鼠与黑色长尾鼠的基因型分别是RRXTXT、rrXtY。F2灰色短尾鼠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3)一只杂合的灰色短尾雄鼠RrXTY与一雌鼠杂交,所有子代均正常发育,子代表现型为灰色短尾雄鼠的比例为 3/16=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