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窦娥冤》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窦娥冤》同步练习
1.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借代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2.下列关于元杂剧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的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杂剧剧本由曲词(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指演员的动作等)构成。
C.杂剧角色大致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四类。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顷刻 (qǐng) 哥哥行(háng) 错勘贤愚(kān)
B.处决(chǔ) 瀽水(jiǎn)) 刽子手(kuài) 湛湛青天(zhàn)
C.盗跖(zhí) 埋怨(mái) 鼓三通(tòng) 亢旱三年(kàng)
D.罪愆(yán) 亲眷(juàn) 空嗟怨(jiē) 上朝取应(yìng)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幕开场是招众人唾弃的程婴四处浪荡乾坤,前来认父的赵武极其失望;得知真相的赵武在众人帮助下杀死屠岸贾,重入宫殿。
B.由于出现了雾霾天气,专家建议有晨练习惯的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最好不要外出,如果外出活动,应该忍气吞声,用鼻子呼吸。
C.每到周末或放假,孩子们常常会相约去看电影,但是现在电影院播放的大多是适合成年人看的电影,适合孩子们看的却凤毛麟角。
D.拉登之死,为美国反恐战争画上阶段性句号铺设了台阶,为美军顺水推舟地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了理由,事实上美国也这样做了。
5.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戏曲形式。又称“北曲”或“北杂剧”。在元代,杂剧的成就远高于散曲,所以,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_。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融合了诸宫调等多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综合性的戏剧样式。
6.《窦娥冤》全称《________》,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________”的民间故事。全剧共________,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________,第二折是故事的________,第三折是情节的________,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7.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9.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主要角色有________(男主角)、_____________(女主角)、_____________(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_____________(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等。
10.元杂剧剧本通常由_____________(杂剧的主要部分)、_____________(剧中人的说白)、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11.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12.《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写出本节课的疑难和发现的问题或新的解法新的看法。
(1)《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2)《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3.【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14.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________与________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________和大胆的________,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________”二字概括其特色。
15.作家作品。
(1) 关汉卿,号______,金末元初大都(北京)人。_________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的__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名,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关汉卿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传很广。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_____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_____!”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17.下列对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指无缘无故就触犯了刑法,表明了主人公对当时黑暗的司法制度的不满,也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无处伸的痛苦。
B.[滚绣球]开头两句表明窦娥信奉鬼神的力量,而后面又说“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说明窦娥因冤生怨、情绪波动,故认识前后不一致。
C.刽子手催促“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可是窦娥偏偏提出要绕远道而行,而且把它看得如此重要。既表现了窦娥的善良,也激起观众和读者的兴趣。
D.[滚绣球]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18.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绣球]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B.[滚绣球]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为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做了反衬。
C.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既写出了窦娥身世的不幸,也为后文窦天章为窦娥平冤埋下伏笔。
D.选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征。
19.请分析一下[滚绣球]这支曲子中窦娥的情感变化。
20.从选段来看,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皆瞧见,这就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21.下列对这部分戏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耍孩儿”一曲中,窦娥以“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倾诉自己的冤枉和悲惨之情,希望刑场上的人能够替她伸冤。
B.“一煞”一曲是对亢早三年誓愿的解说,窦娥把矛头直指统治者,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
C.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了窦娥蒙冤受屈的满腔怨气以及抗争精神,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也达到了最高点。
D.剧中的人物说白语言简洁、流畅,既有对唱词内容的必要提示,又有对唱词重点内容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22.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死后就有两桩立即应验,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灌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23.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元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舞台说明和剧名等构成。
C.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24.下列对曲词【滚绣球】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日月”“鬼神”“天地”等,显得通俗易懂。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运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支曲子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高亢激昂,酣畅淋漓,体现了曲词浓郁的抒彩。
25.窦娥临刑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这一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6.本曲中有两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本);而在《古名家杂剧》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古本)。试分析其优劣。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的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节选)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哈姆莱特(节选)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27.阅读《窦娥冤》和《哈姆莱特》节选部分,分别概括窦娥与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8.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的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节选语段的【二煞】为例,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29.相比于关汉卿《窦娥冤》的“本色派”语言风格,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内心独白则充满了诗情。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化表达”特点。
30.《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试析语段中窦娥与哈姆莱特的反抗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31.对(端正好)一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揭露了元代严密的法网和封建吏治的黑暗残酷。
B.“叫声屈动地惊天”在结构上呼应题目“感天动地窦娥冤”,从内容上说明冤屈之大。
C.“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暗示了本折戏中窦娥伏法,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
D.“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反映了窦娥的抗争精神。
32.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绣球]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B.[滚绣球]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为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做了反衬。
C.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既写出了窦娥身世的不幸,也为后文窦天章为窦娥平冤埋下伏笔。
D.选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彩的特征。
33.从选段来看,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34.(滚绣球)中的两句唱词,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文字表述,试分析其优劣。
版本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版本二:“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窦天章云)带那蔡婆婆上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做出这等事来?(蔡婆婆云)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窦天章云)这等说,你那媳妇就不该认做药死公公了。(魂旦云)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天章云)端云儿也,你这冤枉我已尽知,你且回去。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魂旦拜科,唱)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下)
35.对于这折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梅花酒]既是回答窦天章的问题,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质问,并以三大誓愿应验证实了冤情。
B.“你道是咱不该”中“不该”指的是“认做药死公公”,再次引出了窦娥对冤情的怨愤和倾诉。
C.[鸳鸯煞尾]一曲表明窦娥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刻,因此劝他杀尽贪官污吏为“万民除害”,而不说“为朝廷效力”。
D.本选文的曲词与道白搭配得非常好,曲白相生,通俗自然,道白引出曲词,曲词解释道白,推动情节发展。
36.在本折中,除窦娥申诉冤情外,她的哪些品性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
37.作者借窦娥之魂的口唱出:“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38.作者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此处又让窦娥的冤魂申冤并雪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什么一再这样处理?用两点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狱 卒 提关汉卿!
禁 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 吏 (制止)别难为他。关汉卿,你坐下吧。
  (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 吏 怎么样 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 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她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 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 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 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 吏 谈谈吧,对你或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 (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 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 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 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 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 (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 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有删改)
39.“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文段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40.叶和甫说的“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中的“不幸”指的是什么
41.“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选段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42.《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任写两点即可)
43.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副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鲜明,①______________,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同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③________________,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45.解释词语。
(1)功名未遂:
(2)阑珊:
(3)灭罪修因:
(4)魄散魂飞:
(5)杳无音信:
(6)古陌荒阡:
46.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请分别用一句话解读祥林嫂、窦娥的女性形象。要求用语简洁,不超过40字。
例:葛朗台太太:只相信“幸福只有在天上”,所以是那样忍让、善良和超脱。
47.《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辨别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 )
A.鼓三通、锣三下科;行动些,行动些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很是孝顺,对婆婆全心全意。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救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她不听张驴儿的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_____,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_____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4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4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5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至、巧舌如簧、询问、压迫
B.无微不至、花言巧语、质问、压抑
C.无微不至、花言巧语、询问、压迫
D.无所不至、巧舌如簧、质问、压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5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意思是“还要什么白车白马,送我到那偏僻的荒野”,这是反问句,没有使用借代。
故选D。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王实甫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为郑光祖、白朴、关汉卿、马致远。
故选D。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需掌握汉字字音的能力。
B.“刽”应读guì;
C.“埋”应读mán;
D.“愆”应读qiān。
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A项,浪荡乾坤: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此处是说程婴四处流浪,望文生义。
B项,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句中是说外出活动的呼吸情况,属于望文生义。
C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句中用于电影,错用对象。
D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符合语境。
故选D。
5. 元杂剧 说唱 音乐 舞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6. 《感天动地窦娥冤》 东海孝妇 四折 开端 发展 高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银子,不得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的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被赛卢医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那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窦娥始终未同意。张驴儿就将毒药下在羊肚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睡觉时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选的本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7.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孝妇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是作者成功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表现了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作品的精华和高潮部分。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窦娥三桩誓愿涉及的四个典故:
第一桩,“血溅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
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 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  
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8.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9. 末 旦 净 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元杂剧的角色包括: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如张生,陈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监斩官。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年轻的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
净:俗称“花脸”“花面”,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如《窦娥怨》里的公人,张飞,李逵。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正末、正旦是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此题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填写相应的角色即可。
10. 唱词 宾白 科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元杂剧剧本通常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即唱词,是杂剧的主要部分;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四种;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元杂剧中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11.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段落情节的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三桩誓愿分别是“雪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第一桩誓愿是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三桩誓愿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
但是,这三桩誓愿中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的一面。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表达了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批判,他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这种反抗应该说十分强烈,表达了作家变革现实的愿望;但是窦娥最终的昭雪却只能依赖“上天”,这就反映了作者阶级的矛盾性,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局限。
12.《古名家杂剧》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曲选》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名家杂剧》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曲选》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指责和否定。
总之,相比而言,《元曲选》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名家杂剧》本的不足之处。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句采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第二句范围语气更强烈,第一句中的第二个分句“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是对天的祈求,第二句中的第二个分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则是一种谴责与否定,这样的表达更为直接有力。
第二句指斥天地,径直指向了昏愚透顶的封建统治者,具有震惊人心的强大力量,窦娥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丰富和深化了主题;该句的愤激之词,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直接突显窦娥不屈服于反抗势力的一种精神态度,使得窦娥的形象更为鲜明。
13.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
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
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性格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根据【叨叨令】中“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是什么意思?(正旦唱)怕只怕在前街里被我婆婆看见。(刽子手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正旦说)我婆婆如果看见我披着枷锁去法场挨刀子呵,(唱)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求哥哥,在我临死时就给我行个方便”可知,她之所以要求走后街,是怕婆婆看见自己要受刑,会伤心痛哭。正如刽子手所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这一情节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婆婆伤心。
对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从她的性格善良温顺,却遭遇如此不公,被贪官屈打成招的命运方面思考。越是善良无辜的人,命运越悲惨,越令人同情她,也更启发人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好人命不长,从而揭露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升华主题。
14.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想象 夸张 本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窦娥冤》中,作者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好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僧,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15. 已斋叟 元代杂剧 创始人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 《救风尘》 《单刀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回答该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相关知识,如“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16.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延、勘、辨、突、跖。
17.B
18.D
19.窦娥先是对天地鬼神由敬畏幻想到悲愤质问,进而揭露指责,到最后否定控诉,表达了窦娥对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强烈不满,而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则表现了窦娥对人生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无奈。
20.选段表现出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一是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开头两句表明窦娥信奉鬼神的力量”“故认识前后不一致”错误,“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是通过诅咒日月鬼神的不公道,诅咒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
D.“委婉曲折”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
由“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可知,窦娥最初对天地鬼神都存有敬畏之心;由“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可知,因为受到不公待遇,窦娥开始悲愤质问;
由“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可知,窦娥对天地不公进行了揭露职责;
由“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可知,最终窦娥对天地否定控诉。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了窦娥对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强烈不满。
由“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出窦娥面对不公平的现实无可奈何,表现了窦娥对人生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无奈。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性格的能力。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的一面。一方面,面对社会不公,面对社会黑白部分、是非颠倒的现实,窦娥开始了强烈的反抗,由“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可知,她质问天地为何不公,指斥天地不辩黑白,表现了她强烈的反抗精神。
另一方面,窦娥又十分善良,由“(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可知,窦娥自己性命尚且不保,却担心婆婆看到自己披枷带锁会让婆婆伤心,可见其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21.A
22.以死后两桩誓愿立即应验来凸显窦娥的冤情,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戏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希望刑场上的人能够替她伸冤”错。“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典故表现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她不甘心含冤死去,坚信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会在世上泯灭,她要像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样,把自己天大的委屈昭告于世。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凸现了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血溅白练,窦娥让刑场上的人看到了她的冤枉;六月飞雪,窦娥让山阳县的百姓知晓了她的冤枉;亢旱三年,窦娥让楚州人民目睹了她的冤枉。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冤情的范围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最终窦娥的冤情天下皆知。
三桩誓愿死后就有两桩立即应验,说明窦娥确实是被冤枉的,这样能让在场的人立即知道窦娥的冤情;刚刚发下的誓愿立刻应验,也表明窦娥冤情之重;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得窦娥之冤呈现出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3.C
24.B
25.不能删去。①这正体现了窦娥难以舍别婆婆的感情,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表现了她的善良;②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
26.《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总之,元本更能突出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塑造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错,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元杂剧中无“生”“丑”角色。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错。盗跖和颜渊分别借指坏人和好人,不是“象征”。
故选B。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该情节的作用,也就回答了删除的原因。
根据“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灌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分析,体现了窦娥难以舍别婆婆的感情,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表现了她的善良。
根据“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分析,窦娥为了不连累婆婆屈招了,以致被押往刑场问斩。窦娥临刑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可见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26.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要明确《元》本中这句话比《古》本中的语句好,然后比较这两句的不同之处,分析好的原因。
《元》本中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前句“何为地”用的是反问句,质问“地”不分好歹,语气强烈;后句“枉做天”直接指斥“天”错勘贤愚枉,“天”真是太糊涂,贤愚不分,好坏不辨,立场坚定地否定了“天”有力量。所以,这样的语句更能突出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
《古》中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前句“难为地”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的反问句语气强烈;后句“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
综上分析,《元》本中这句话比《古》本中的语句好。
27.窦娥:孝顺善良,勤劳勇敢,刚强不屈。哈姆莱特:善良理性,富有人文主义情怀,却又迷惘若失,纠结痛苦。
28.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②“喷如火”“滚似绵”,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③“暑”与“雪”,“火”与“冰”的强烈对比,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
29.①多用短句,兼有排偶,节奏起伏变化,有诗歌的韵律。②多用隐喻、象征来阐明事物。用“毒箭”来形容命运的多舛,用“小小的刀子”来形容死亡,用“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来形容死后的灵魂世界等等,含蓄隐晦,具有梦幻般的美感。③多用含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抒情气氛浓厚。例如“鞭挞”“讥嘲”“凌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黑暗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控诉。④对生存与死亡的辩证思考,对死后灵魂安于何处的疑问,都指向人生的终极命题,饱含诗人的哲思。
30.(1)窦娥:“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窦娥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了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窦娥不是只会软弱妥协的传统女性,她敢于挑战权威、宣扬正义,闪耀着独立刚强的人格光芒。当时的社会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冤屈呼告无门,窦娥以死明志,不屈斗争,饱含着底层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出身高贵,有着高尚的品格与超人的智慧,但命运的无情打击让他对黑暗现实失望不已。他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想让所有受污染的灵魂重新回归,但他痛苦挣扎于暴力复仇的方式。理想主义化身的哈姆莱特经历着现实带给他的幻灭感,他拥有天生的“反抗”的精神,只是,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让他的斗争之路困难重重。
【解析】
【分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侧面烘托进行分析。
由“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可知,窦娥在婚后尽心服饰婆婆,在自己已经要奔赴刑场时,还担心婆婆,安慰她不要烦恼,可见她孝顺善良、勤劳。由“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可知,窦娥面对死刑发下誓愿,不向恶势力低头,可见她刚强不屈。
由“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可知,哈姆莱特善良理性,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可知,哈姆莱特面对选择迷惘纠结,不知该如何选择。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手法的能力。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修辞,写窦娥发下誓愿后面对刽子手的疑问,用强烈的语气反驳,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将“怨气”比作滚滚火球,将雪花比作“绵”,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窦娥满腔怨愤,写出她内心的愤恨,冤屈之重。
“暑”的热与“雪”的寒,“火”的热与“冰”的寒形成强烈对比,六月暑天下雪,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典故,邹衍被蒙骗的燕惠王下令把邹衍关了起来,不由悲痛大哭,恰好天下大雪,以此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
2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本语言的“诗化”表现在哪里,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如: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画面美,诗歌的情感美等。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等多为短句,“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等运用排偶,使文章具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用“毒箭”来形容命运的多舛,用“小小的刀子”来形容死亡,用“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来形容死后的灵魂世界等等,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营造了诗歌的意境,让文本有了诗歌梦幻的美感。
文章抒情强烈,有多处直抒胸臆的句子,“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等句子抒发了哈姆莱特对于黑暗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控诉,具有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
文章思考的问题深入,哈姆莱特迷惘于生存还是死亡,纠结于死后灵魂到底如何安顿,“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等句子都指向人生的终极命题,饱含诗人的哲思。
3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探究文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面对死刑,窦娥发现三庄宏愿: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这些愿望违背常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现了窦娥面对迫害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挑战,敢于斗争的精神。她叱天骂地,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愤怒的控诉,并把怨恨指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而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自然界顺应正义的呼唤,发生了反常的现象,这表现了窦娥的冤枉,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抗议。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面对父亲去世,仇人当政,哈姆莱特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他具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但他的“反抗”的精神和强大的黑暗现实相差悬殊,这让他的斗争之路困难重重。
31.C
32.D
33.选段表现出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一是具有善良贤孝的美好品质。
34.《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第二句则是对天面对面地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解析】
【分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暗示了本折戏中窦娥伏法”错误,“暗示”一说不当,后面刽子手说“你如今到法场上面”,可见此时已在法场;“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理解不正确,此句体现不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故选C。
3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委婉曲折”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故选D。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刑场上,窦娥愤怒地控诉,“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地的质问展现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因为“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这展现出人物善良贤孝的特点;从窦娥最后对婆婆所说“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也可以看出人物的善良孝顺。
3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先看《元曲选》中的句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两句带有强烈的呼告语气,窦娥呼天抢地、指天骂地,既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世道的愤怒控诉,也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再看《古名家杂剧》,“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前一句是陈述句,与《元曲选》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相比,没有“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后一句“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中的“哀告”是对天的祈求,而《元曲选》中“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中“枉做天”则是对天的否定和指责。故《元曲选》中的句子更能凸显窦娥的反抗精神。
35.C
36.在戏剧的结尾部分,窦娥请求父亲收养蔡婆婆,同时告诫父亲为民除害,替天子分忧,表现了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性。
37.起到深化和拓展主题的作用,说明那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
38.①增强控诉力量,解释社会黑白颠倒的本质。②寄托了人们除恶雪冤的美好愿望。
【解析】
【分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戏曲内容的能力。
C.[鸳鸯煞尾]一曲窦娥确实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对父亲说的话也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但不能说她“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刻”。
故选C。
3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节选的部分看,窦娥除了申诉自己的冤情,还希望父亲“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可见她十分善良,不仅要自己沉冤昭雪,还希望让其他百姓也不要遭受到这等祸害;而要求父亲收养蔡婆婆,则体现了窦娥的孝顺与善良,即使自己已然死去,依然不忘孝顺婆婆,记挂婆婆的后半生如何度过。
3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这句台词与课文节选部分窦娥指天斥地的台词一样,是窦娥对封建社会官场的深刻认识,“就中无个不冤哉”表现了冤狱的普遍性,揭示了社会和官场的黑暗,也深化了戏剧的主题。
3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此题意在引导我们理解戏剧的表现手法,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一是情感的必然,窦娥如此善良、孝顺,却遭遇到极度的不公,作者对窦娥十分同情,也痛恨这黑暗的社会,渴望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打破这腐朽的世道,因此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而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则证明窦娥的冤屈之大。
窦娥的冤魂伸冤,则进一步寄托了作者希望冤案昭雪的希望,满足看戏曲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
39.节选文字中的冲突: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矛盾冲突,王著等人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还有主人公面对名利诱惑及生死抉择的内在矛盾。
40.王著同一位僧人刺杀阿合马和郝祯惊动了元朝上下,让许多坏人胆战心惊。
41.①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出《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②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具有浩然正气。③关汉卿疾恶如仇,他把劝说他的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些都体现了关汉卿面对诱惑、迫害和阻挠不妥协、不退让的“铜豌豆”的性格特质。
42.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解析】
39.
本题考查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的能力。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剧冲突中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剧本内容,梳理主要情节;然后找出涉及的人物,并明确人物关系;再结合具体内容,认真分析人物与人物或人物自身所存在的分歧、争斗、冲突等;最后整理答案,分点作答。
题干问的是“节选部分中有哪些矛盾冲突”,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冲突是戏剧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个人心理的矛盾,根据文本依次进行概括即可。要注意人物的阶级立场和主要语言。如关汉卿与阿合马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冲突,与文痞叶和甫为代表的帮凶、帮闲的冲突,以及关汉卿面对名利诱惑和生死抉择的内在矛盾冲突。文中的叶和甫是关汉卿是矛盾的另一面,没有叶和甫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了矛盾冲突;设置了叶和甫就有了斗争的对立面,事实上,剧作者是用叶和甫来反衬关汉卿的。在与杂剧界的败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叶和甫的尖锐冲突中,则鲜明反衬出了关 汉卿的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勇气和节操。
40.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要结合语境去分析“不幸”的内涵。从选文中看,“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指出“这事件”的代指意义即可。联系上文“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可得出答案。
41.
本题考查分析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题干问的是“选段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这是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铜豌豆”的特点,“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即具有一种“硬”的特质,然后根据文本概括能够体现关汉卿“铜豌豆”性格的事件即可。如叶和甫在牢中劝说关汉卿认罪,以减刑和赠金为诱饵,而关汉卿早就看透了叶和甫无耻文人的嘴脸,不屑与他再多费口舌,将其打倒在地。由关汉卿与叶和甫的对话可知,关汉卿写作《窦娥冤》振奋民心。又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过程中,流言向他袭来,他毫不理会,坚持创作《窦娥冤》,坚持演出;如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面对狱卒,他“昂然不跪”,无耻文人向他发出规劝,他毫不动心,而且把他打倒在地,这充分展现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豌豆”的大无畏精神。
4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设题,然后要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再看文中塑造关汉卿的时候使用了哪些技巧,这些技巧体现出关汉卿什么特点。塑造人物的技巧主要包括两大类,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正面描写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衬托指借助他人的言行进行衬托。
从文中来看,文章既有对关汉卿的正面描写,也有对关汉卿的侧面衬托。从正面描写来看,有语言、动作、神态,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这些都是语言描写;如“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是动作描写;如“诧异”“鄙夷地”“怒”“怒火难遏”,这些都是神态描写。从侧面衬托来看,文中除了塑造关汉卿的形象,还塑造了狱吏和叶和甫的形象,狱吏对关汉卿的态度突出了关汉卿的人格魅力,而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则反衬出关汉卿的刚正不屈。考生围绕这两大方面分析就可以了。
【点睛】
考查对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43.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延三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对联仿写的能力。
补写下联,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仗工整;其次在内容上要符合窦娥的冤情,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她咒骂天地,并立下三桩誓愿,这些都表明了窦娥与命运的抗争和她的悲愤之情,所以下联可以为“刚烈争抗 悲愤动地旱延三年”。
44. 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 适合于舞台演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所在句子说“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鲜明,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说明这里需要我们填不同于“强烈的艺术韵味”的另外一种语言特色,结合后文的“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此处可填“既富有生活气息”。
第二处,前文说“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后文一个“同时”,说明此处需要填写关汉卿“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的另外一个特点,结合后文的“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说明此处需要填“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综合考虑,可填“又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
第三处,仔细阅读文段,发现文段主要写“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此处应填关汉卿戏剧的作用,后文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结合关汉卿戏剧主要就是舞台演出的特点,此处可填“适合于舞台演出”。
45.(1)功名未遂:功名未成。
(2)阑珊:将尽,衰落。
(3)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4)魄散魂飞:形容非常惊恐。
(5)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6)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并理解词语(成语)的能力。
(1)“功名未遂”中“遂”意思为“达到,实现”,故解释为:功名未成。
(2)“阑珊”意思是衰落、凋零,将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出自唐·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3)“灭罪修因”中“罪”意思为“罪孽、罪过”,而“因”意思为“福分”,故解释为: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4)“魂飞魄散”本意为: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现在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5)“杳无音信”中“音信”意思为“消息,回信”故解释为:没有一点消息,下落不明。
(6)“古陌荒阡”中“陌”可理解为“东西小路”,“阡”可理解为“南北小路”,故解释为:荒郊野外。
46.祥林嫂:为免遭被“锯开”的痛苦,试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但最终“以死去撞地狱的门”。
窦娥:怨天咒地,向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例句给出了葛朗台太太的解读,作为一个吝啬鬼葛朗台的妻子,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所以说,她只相信“幸福只有在天上”,所以是那样忍让、善良和超脱。
对祥林嫂的解读要突出祥林嫂试图用灵魂拯救自我,突出精神内涵和人生悲惨命运等角度进行具体表达;对窦娥的解读要突出窦娥的处世精神以及咒骂天地的勇气等角度进行具体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4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
B.“埋怨”意义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
C.“行(hánɡ)”,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有时加“行”字,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推辞”,意义同于现代;“主意”,想法。
D.“咱”,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说话”,话可说;“陌”“阡”意义与现代相同。
故选A。
48.A
49.B
50.B
【解析】
48.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前后注意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后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两处语病:一是“具有”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再来看选项,
B项,“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该为“‘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与“具有”搭配的宾语,在“其志”后加“的性格”;
D项,“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为“‘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故选A。
4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
A项,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是她柔顺善良性格的体现,应属于上文讲的是窦娥的性格之中,排除A项;
CD项,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个方面,排除C、D两项;
故选B。
50.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句中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
第二处,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
第三处,询问:征求意见;打听。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句中形容窦娥对“天地”的责问,应选用“质问”;
第四处,压迫:①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②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句中形容窦娥内心深处的怒火,应选用“压抑”。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