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2、结合老子文章的特点,领会庄子《逍遥游》文章背后深刻的寓意。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庄子潦倒的生活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庄子独特的思想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自然孕育生命,生命消亡后归于自然,不需外物装饰。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惠子简介惠子是魏国宰相。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是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因为惠子的观点只是“人的主观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一样”,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庄子的观点,则是更进一步,是探讨怎样做的问题,“人的主观认识可以与客观事实不一样”。三、课文解析1.这篇文章讲了几个故事呢?两个故事,谁先发问的呢?惠施2.在五石之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惠子的态度是什么呢?庄子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惠子用“五石之瓠”的故事跟庄子探讨“大葫芦”究竟有什么用。惠子认为“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因其无用而掊之” 五石之瓠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非常相似。庄子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表示不认同,所以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庄子则批评了惠子的固陋,“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强调了是惠施本人不擅长使用大的东西。3. 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中,吴王之客是怎样利用不龟手之药的,从文中找出客能得到吴王封赏的原因。吴王之客则是将其购买之后,用来取悦吴王,冬天与越国打仗的过程中,使得吴军的手防止皴裂。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只看见世俗的小利,并不能看到背后的大用。两者用的方法不同。-则所用之异也。道理:转换着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的价值。4.两者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类比。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把葫芦打破了。这种做法与“世世代代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的宋人相似。批评讽刺只能看见事物世俗功利的,却看不见缺乏世俗意义的事物背后的“用”揭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5.吴王之客和庄子的做法,谁更厉害?凸显了自身精神的超拔,吴王之客眼光再高,也仅仅是功利的心机,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隐含精神的自由,大葫芦并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它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挥了“大用”。达到了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庄子注重的是一种无用之用。(联系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手法?以寓言说理。在大故事中蕴含着小故事,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类似《庖丁解牛》,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使梁惠王领悟了养生之法。7、为什么庄子要讲这么一则故事呢 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的根本点在哪里?需要放在《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去把握。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庄子认为“无用”是大用,因为大树虽然对社会无用,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全生、养亲、尽年是大用。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正是因为无用才保全了它的性命。“予求无所可用久矣”《人间世》儒家之弊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这是批判他儒家的内在动因。道家则认为人生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杨朱。8.走近庄子的时代,探究其思想成因。“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战国策》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庄子认为“无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径,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道家提倡的“全生避害”,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毛”,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永远不能再活。大体继承了老子,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庄子·秋水》:“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同“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有心而为)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强调自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过程中对命的默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