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汽化和液化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汽化和液化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2.2 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和沸腾通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
(2)知道蒸发现象、蒸发过程吸热。
(3)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蒸发的特点和蒸发吸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过实验总结出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水沸腾时的图片等。
【过渡】夏天,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让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汽化
【交流】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
答:由液态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①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
3)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
(1)沸腾
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
2)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C,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
4)满足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2)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千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3)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
2.液化
(1)液化的定义: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三)重难点精讲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沸点是指物体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但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理由:液体在挥发的时候产生蒸气压,当蒸气压(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的压力时,液体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
(4)当外界的压力增大时,必须升高温度才能使蒸气压增大以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当外界压力降低时,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就能够使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达到沸腾。
(四)归纳小结
【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
六、板书设计
汽化与液化
1.汽化:
蒸发与沸腾
液化
液化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就教材内容而言,水的汽化和液化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因为常见所以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从课堂开始课程就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 对于理解上的难点,也就是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本课采取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升华到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实操、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于汽化和液化本质的认识。 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