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 凝固图像。(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会查熔点表。(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5)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对比法,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的一种方法。(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四、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了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长江, 同学们可曾想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竟是各拉丹东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二)讲授新课1.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的特点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2)凝固的特点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规律: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熔点和凝固点熔点与凝固点是物质在其气压下液态-固态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凝固点(凝固点指的是物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温度值,熔点指的是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值).这是由于固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有规则排列因温度上升,热运动变得杂乱而活化,形成不规则排列的液体的一种现象,相反的过程即为凝固.对于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常称为凝固点或冰点,与熔点不同之处在于放出热量而不是吸收热量.其实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晶体和非晶体固态物质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组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晶体:①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②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③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它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它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有人把非晶体叫做“过冷液体”或“流动性很小的液体”。 晶体和非晶体之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2.熔化和凝固的应用(1)古代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投影商代的陨铁器物,春秋晚期的钢剑,河北沧州铁狮)这都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为世界的冶金史增添了光辉灿烂一页。现代的应用:利用冰熔化吸热来保鲜食品;利用冰熔化吸热给病人降温;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来制造塑料盒。(三)重难点精讲要明确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分清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凝固、熔化图象:晶体 非晶体熔化凝固(四)归纳小结【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解释。六、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1.熔化和凝固:(1)熔化的特点(2)凝固的特点(3)晶体与非晶体2.熔化和凝固的应用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冰与熔化为学生实验,学生兴致高。之前已经做过水沸腾实验,所用器材基本相同。学生实验操作较上次熟练多了。也知道实验的操作步骤,知晓实验过程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小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能井然有序的完成实验。且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效果很好。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本节课设计大量简单有趣的实验,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