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估测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3)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4)知道测量有误差,掌握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 过程与方法:(1)知道怎样对事物进行估测,并让学生练习。(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速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念。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有手表?介绍一下手表是如何表示时间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钟表来计时,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呢?【思考】 同学们对表的了解又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疑问——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讲授新课时间的测量(1)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人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钟表来计时,常用的钟表有: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式停表、电子式停表等.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的换算关系:1 h=60 min=3600 s。读数时,先看分针的整数分钟,然后注意分针与秒的范围,将分钟数加上秒数就是结果。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注意】 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3.刻度尺的使用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误差及其减小办法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测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3)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三)重难点精讲(1)正确使用刻度尺a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①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②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③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b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c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d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2)减小误差的办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的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四)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但要掌握长度与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方法,而且要知道怎样减小误差,使它们的结果更准确。六、板书设计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面,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