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 速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2. 过程与方法:(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速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念。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一)导入新课 两位同学从我们教室沿同一路线去操场,一位步行去,一位骑自行车去,正常情况下谁先到达?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汽车比自行车运动得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思考】 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角逐,是怎样排名的呢?我们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速度。讲授新课1.速度与物体运动(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2)目前我们学习的物体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②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2.速度公式及其应用(1)速度的公式:v=s/t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2)应用:过桥(隧道)问题;行程问题等。3.速度的计算(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v=s/t.4.运动快慢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比较我们一般采取:(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3)用路程除以时间,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三)重难点精讲(1)速度单位的换算:1km/h=1/3.6 m/s;1m/s=3.6km/h(2)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a.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b.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c.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四)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但要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而且要知道它的计算方法,以及怎样对两种运动速度比较大小。六、板书设计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面,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