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声现象一、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传播和声音是一种波。(2)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3)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4)了解人与觉动物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以及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运用。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难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三要素;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噪声、超声波和次声波。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是一种波。2. 声音的特征:响度、振幅和音色。3.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噪声的控制途径。4.人的听觉范围,次声波、超声波(二)题型、方法归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三)典例精讲例1、在哪些情况下,两个人不用通讯设备就无法直接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 )A.在行驶的地铁车厢内B.在漆黑的房间里C.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下D.一个人在空中静止,一个人在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解析】因为飞机速度超过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无法直接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故选D。例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解析】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不同乐器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音色辨别是何种乐器,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响度很大,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例3、通常人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噪声防治.下列措施中,属于从接收这一环节防治噪声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公路两旁植树C.在耳朵中塞一小团棉花 D.学校门口禁止鸣笛【解析】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公路两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C、在耳朵中塞一小团棉花,是从接收这一环节防治噪声,此选项正确;D、学校门口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故选C。例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解析】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符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四)归纳小结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声音是一种波。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振幅和音色。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3、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杂乱、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控制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4、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叫做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不同,像蝙蝠、海豚、飞蛾能听见超声波;而大象、鲸能听见次声波。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透几米厚的金属。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冲击。超声波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乳胶,颗粒极细,而且均匀。五、板书设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本质。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振幅和音色。3.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和环保角度的不同含义,控制噪声的途径。4.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和应用。六、作业布置完成单元检测七、教学反思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章重点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章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