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负心汉的反省之路—— 复活和雷雨 》组合教学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位负心汉的反省之路—— 复活和雷雨 》组合教学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两位负心汉的反省之路
--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人物形象比较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雷雨》与《复活》课文节选的具体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学习托尔斯泰通过心灵辩证法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曹禺如何利用戏剧语言来刻画周朴园个人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分析聂赫留朵夫是如何实现兽性的我战胜精神的我的过程。
2.分析周朴园在课文节选中是如何塑造精神纪念堂来进行自我忏悔的。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1.感受托翁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的宗教思想。
2.感受曹老通过周朴园最后的忏悔、皈依宗教来实现为整个家族的救赎。
教学重点 分析聂赫留朵夫、周朴园两者反省的过程。
教学难点 比较两者反省过程的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雷雨》和《复活》的全书情节。
2.上网查找资料,简要概括聂赫留朵夫和周朴园的个人经历以及最后的结局。
2.完成预习作业单
教学过程
导入:爱情,古往今来令人讴歌与追求,负心,古今中外遭人鄙弃与谴责。然而,在《复活》和《雷雨》两部作品中,由于托尔斯泰和曹禺两位艺术大师不约而同地在两个负心汉聂赫留朵夫、周朴园身上注入了一种反省意识,那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位负心汉是如何进行反省的呢?
1.小组讨论: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面对着曾经被自己诱奸过的喀秋莎,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一种变化呢?请同学按课文段落的顺序找到相关章节。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2)“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①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②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3)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4)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5)不过,说也奇怪,……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6)“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他不敢开口了。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7)59-62、67小节 精神的我逐渐战胜兽性的我。
2.教师引导:托尔斯泰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来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呢?
心灵辩证法
引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苏联文艺批评家凯尔迪什, 把 “ 心灵辩证法”的这种变化称为心理的 “ 涟式反应”。即人物的心灵本来如同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就是:人物的心灵本来如同一个安澜的湖面。忽然, 一块石头掉了进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湖上立刻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总结:托翁就是抓住了这湖面上所有的涟漪,将一连串的涟漪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出来,从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的那一刻起,他认识到自己的虚伪与懦弱,开始自我的灵魂拯救,尽管这是一个艰巨、痛苦的过程,但聂赫留朵夫在经历了多次艰苦 的心灵搏斗之后,走向了前进。托翁将这些心理过程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地反映了出来,让读者逐渐见证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3.小组讨论:在《雷雨》中,周朴园在三十前与鲁侍萍相爱,并且侍萍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周朴园最后屈从于封建礼教,将侍萍赶出周家,逼得侍萍投河自杀。这与聂赫留朵夫造成玛斯洛娃的悲剧有相似之处,那么难道周朴园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后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么?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
侍萍的下落
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俱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明确:周朴园多少年来纪念梅侍萍的种种表现是真的,不是装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曹禺语)。从种种细节中可以看出,家里保持着当年侍萍的生活环境、家具摆设、包括生活习惯,可见他内心对侍萍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
4.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分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此时的侍萍已经不是当年的侍萍了,而是鲁贵的妻子,四凤、周萍、鲁大海的妈妈,她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这样的考虑是处于他此时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家,所考虑到的问题,一下子又回到现实,变得冷漠自私起来。
5.周朴园一直都是以万恶的资本家形象存在于剧作中么?最终他的结局怎样呢?
虽然此时的周朴园用金钱打发侍萍,面对亲生儿子依旧露出资本家的狡诈面孔,但纵观整部剧作,周朴园最后在所有人面前坦白了对侍萍始乱终弃的真相,并且逼迫周萍认出他的亲生母亲侍萍,但是他的忏悔却暴露了四凤与周萍的兄妹关系,从而又导致了再灾难的到来。但是对他而言,也算是完成了“由恶向善”的改变。
6.两人反省的过程有什么不一样么?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看到玛斯洛娃堕落后的种种表现之后,越发感觉到了自己的全部罪恶,从此人性复苏了,走上了拯救玛斯洛娃的道路,同时在这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拯救,认为跟玛斯洛娃结婚是“叫自己改邪归正,把自己引导到另一个世界去,在那里成为一个有益的人”,聂赫留朵夫前后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复活从见到玛斯洛娃起,就一直向精神的我靠拢。
在《雷雨》中,三十年来,周朴园对自己酿成侍萍的悲剧并没有心安理得,真心实意地怀着悔过之心,他喜欢使用侍萍用过的家具,连摆设的方式也不改变,这三十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反省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只不过这种反省意识很淡薄,此时的他依旧是一个冷酷、虚伪、维护个人利益的资本家,所以当三十年后看到侍萍时,他会马上想到用金钱打发侍萍。但也恰恰因为侍萍的出现,周朴园的反省意识一点点浮出水面,乃至最后在所有人面前坦白了对侍萍始乱终弃的真相,并且逼迫周萍认出他的亲生母亲侍萍,完成了“由恶向善”的改变。
总的而言,托翁笔下的聂赫留朵夫和曹老笔下的周朴园这两个人物形象 。两人都经历了精神的“ 复活”的道路, 他们都有过“精神的” 和“ 兽性的人” 的斗争, 经受过道德、情感的谴责与折磨,最后实现了个人道德拯救。不同之处在于,聂赫留朵夫忏悔的意识从刚开始就非常强烈,他一直在努力为改变玛斯洛娃付出实际行动,而周朴园的忏悔从始至终是被动进行的,虽然他常常会怀念其与侍萍的点滴,但是并没有主动地去反省过自己当年的行为,当侍萍出现之后,他开始被迫去回忆起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之蘩漪与周萍的纠缠,周萍与四凤的相爱,这一切冲突最终使他不得已说出了真相,最后导致周家的分崩离析,而作为周家唯一的清醒者,周朴园则是在日后守着周家仅剩的两位疯癫的妻子,开始了自己的救赎。
7.两位塑造两位主人公时的思想来源依据是否有共同之处?
与西方基督教的忏悔意识有关,晚年的托尔斯泰一头钻进了上帝的圣殿 , 竭力探求一种宗教思想 , 以此作为探求社会出路的救世良方。 基督教毕竟宣传 “ 博爱”、 “平等” 、 和“ 亲睦”等思想 , 这正是托尔斯泰所需要的。最终,托尔斯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实现了“ 勿以暴抗恶 , 道德上自我完善”这一主张。
(引用曹禺的话:“我接触《圣经》是比较早的,小时侯常到教堂去。” “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边找出一条路来。)
曹禺也受到西方忏悔意识的影响 ,《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僭越阶级差别相爱 , 犹如基督教 《圣经 》中的夏娃与亚当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 , 犯下了 “原罪”。当一切悲剧爆发之后,自杀的自杀, 疯癫的疯癫。只留下痛苦的周朴园在心灵深处忏悔。 《雷雨》“序幕”和“尾声”中,昔日富贵华丽的周公馆已经变成了教堂附设医院。周朴园来探望住在医院里已经疯掉的繁漪和鲁侍萍,陪着她们,听修女诵读经文,听《B小调弥撒曲》,周家的罪恶由他带来,最后也只留下他忏悔着以前所犯下的种种罪恶,以期待实现灵魂的复活。
课后作业:
通过比较两位主人公的反省过程,你更欣赏哪一位人物的反省之路?谈谈你的理由。
预习作业:
比较人物 《复活》聂赫留朵夫 《雷雨》周朴园
在文中找出关于人物反省过程的描写(每部作品至少三处) 原文摘录 (精确到节数) 分析人物形象 原文摘录 (精确到节数)) 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两者反省过程的同与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