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皆在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与本课所述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这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形成一定的障碍。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四、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本课中,教师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出示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图片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红军老班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提问:这是一个老班长的故事,与这“鱼钩”有什么关系呢?
鱼钩又为什么会是金色的呢?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达到自读自悟,教师巡回辅导,组织学生做好三读:
一读略知大意。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读准课文。
出示本课重点词语: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三读体会情感。把感受最深或者有疑惑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准备交流阅读感受。
(本环节重在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悟文,通过三读的要求,加强学生自读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板块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梳理文脉结构,分段概括
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
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2、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 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3、品读重点句: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重点字词的研读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教会学生从字词的分析中学会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让之进一步感受文本感人的场面,领悟人物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读透课文的目的。
板块四、品味主题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2、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板块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板块六、总结与升华
1.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这鱼钩,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虽然,老班长走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金色的鱼钩,留下了那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希望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时常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要知道,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是无数战士们用血泪铸造而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总之,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 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呈现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
THANKS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