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3课 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古国的兴起和发展状况。2. 掌握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理解早期的国家形态和各阶层的不同生活状况。3.了解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视频:印度河文明与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城遗址泰姬陵阿格拉古堡阿旃陀石窟印度知名旅游景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定期泛滥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沛,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视频:印度河文明生产和生活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遣址看,这些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已发现的金、银、铜首饰有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等。纺锤和纺轮在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在遗址中发现了染缸。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小雕像、骨刻、绘画等, 其中护身符印章尤多,达2000余枚。从这些考古发现中你能知道关于哈拉帕文化的哪些信息?从事农业;手工业发达;自然崇拜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羯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埃 及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再次分裂出现城市国家BC2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小国BC15世纪前后BC6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BC3世纪半岛逐渐统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视频:婆罗门森严的种姓制度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禁锢印度人民的枷锁。各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它划分各个等级,使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并世代相袭它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猜一猜种姓制度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森严的种姓制度梵 天婆罗门(第一等级)吠 舍(第三等级)刹帝利(第二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祭司贵族国王、武士、官吏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职责:掌握神权职责: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职责: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嘴手腿脚森严的种姓制度3.实行种姓内婚制: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了种姓内婚制原则。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受到歧视,甚至惩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贯用语。如果不同种姓的人通婚,则被认为是犯罪。2.职业世代相传:《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的义务是“教育吠陀,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施舍物)。刹帝利的义务是“保护人民,给予施舍物,祭祀,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的义务是牲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及高利贷,农业。首陀罗的义务是无怨恨地为那些(上述的)种姓服务。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婆罗门法经和法典的规定,婆罗门社会地位最高,是第一等级;刹帝利是第二等级。这两个等级享有各种特权。吠舍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大众,是第三等级。他们必须施舍和纳税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首陀罗瓦尔是第四等级。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几乎被剥夺了一切权利。种姓制度的特点森严的种姓制度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耍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印度贱民还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如果父辈是蹬三轮的,小孩也基本会一样。如果父辈是捡破烂的,下一辈也会一直捡下去。除了极个别例子,像出身于卖茶水家庭的莫迪,凭借自己天赋和后天努力,逆袭成为总理,绝大多数贱民都深深地被种姓制度所框住,生而为贱民,世世代代为贱民。案例分析森严的种姓制度目的:实质:影响: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佛教产生背景01.种姓界限森严;02.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03.种姓实行内婚。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的特点:森严的种姓制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时间:公元前6世纪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教义:①主张“众生平等”。②宣扬“忍耐顺从”“因果轮回”,引导人们抛弃现实世界,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释迦摩尼创立佛教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妃及王宫释迦牟尼佛像(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5~约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社会动荡和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35岁的乔达摩·悉达多坐在一棵无花果树(后称菩提树,或菩树、觉悟之树)下开悟成佛,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佛陀说法佛陀坐像佛教的传播1)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4)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9)空即色、色是空。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8)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1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1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12)一切罪中,杀生第一,偷盗第二,淫欲第三;佛教谒语释迦摩尼创立佛教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建造新知讲解佛教的传播3世纪,阿育王,大力发展佛教,成为古印度的国教,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如何看待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这一主张表面上是要反对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蓝毗尼园印度佛教四大圣地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佛教的传播视频:佛教传播佛教的传播一、北方陆路:北传佛教:从古称犍陀罗经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再经河西走廊抵达中土,古称“丝绸之路”。佛教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路径又可分南北两条,其中又以南道为早。另外一条北道,以龟兹(今库车一带)为中心,由巴米扬开始一线向东传入。之后远传至韩国、日本,这条路线传播的教义内容史称“北传佛教”。 二、海路:南传佛教:从南印度经由海路,传至印尼、缅甸、柬埔寨和泰国等地,部份支派透过华南登陆,再进入中国南方发展,这条传播路径其实就是著名的海上丝路。又称为南传佛教,海上丝路: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广州、徐闻→大陆沿海航线→缅甸→印度→斯里兰卡 三、陆路:藏传佛教 :较晚期出现的传播路线,是从东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成为密宗佛教的主要传播路线。七~八世纪曾藉由中国传至日本,也就是日本东密的由来,传播历程佛教的传播佛教与中国敦煌莫高窟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佛教的传播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趋于鼎盛,并向外传播,终成世界性宗教。1.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对婆罗门的特权感到不满。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四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支持。)3.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佛教的传播视频:印度教的发展印度教的发展印度神庙崇拜三向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与世无争宽容平和印度教的发展教别 人数 占人口百分比全国总人口 1,028,610,328 100.00%印度教 827,578,868 80.46%伊斯兰教 138,188,240 13.43%基督教 24,080,016 2.34%锡克教 19,215,730 1.87%佛教 7,955,207 0.77%耆那教 4,225,053 0.41%其他宗教 6,639,626 0.65%未表明信仰者 727,588 0.07%古代印度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鼎盛:孔雀王朝佛教社会制度:种姓制度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教义:众生平等传播:向北、向南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佛教传播.mp4 印度教的发展.mp4 印度河文明与印度文明.mp4 印度河文明生产和生活.mp4 印度河文明衰落.mp4 婆罗门.mp4 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