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资源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知道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的和战等基本史实,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局面。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图中学史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自主学习
1.辽和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2.辽和西夏建立后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
3.辽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4.澶渊之盟有哪些内容?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西夏与北宋议和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展示图片: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契丹鸡冠壶》;文字资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让学生根据图片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契丹族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隋唐时期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那些变化?
契丹族是原生活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逐步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从而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10世纪初建立了契丹政权。
2. 学生介绍契丹政权(辽)建立的基本信息。
3.展示《西夏疆域图》,学生根据西夏疆域图了解党项族的生活区域,说说西夏政权建立的概况。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唐太宗时期归附唐朝,后由于受吐蕃的挤压,迁徙到甘肃、陕北和宁夏一带,称夏部,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
4.展示西夏货币、契丹货币、契丹文字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辽、西夏建立以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加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总结:辽、西夏建立后统治者都采取了创制本民族的文字;重视学习中原文化的措施来发展壮大自己。
5.学生根据北宋形势图制作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简图。
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出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辽于北宋的和战
1. 展示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图片,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燕云十六州,并结合课本相关史事了解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燕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一带,处于农耕和游牧分界线以南,是中原政权的北部屏障,对北宋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宋辽之间关系的变化。宋太祖晚期:友好,互通使节;宋太宗:进攻失败,转攻为守;宋真宗:辽攻打宋(澶州之战),之后双方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着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学生思考:这种变化体现了宋代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2.材料研读
展示《澶渊之盟》内容: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归纳《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等。
合作交流
根据材料和《澶渊之盟》的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材料一 和约既是双方战略形势演变的必然发展,又是双方战役态势呈现对峙局面的必然结果。尽管双方都有得有失,但总的说来是比较公平的。
——杨国宜《“澶渊之盟”平议》
材料二 “自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据统计北宋耕地面积增加了68%左右) ——《宋史》
材料三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相妥协的产物。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澶渊之盟》换来了辽宋之间长期的和平,有利于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根据教材内容概括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分析西夏与北宋议和的原因及影响。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后宋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局面形成。
2..根据知识拓展结合所学,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但北宋给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北宋汉族政权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辽与北宋之间有阶段性的战争如澶渊之战,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宋保持着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后宋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局面形成。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