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在柏林教师寄语:实干家在沙漠里也能开垦出绿洲,懒惰者在沃野也不会获得丰收。【学习目标】1.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2. 理解小说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3.把握这篇微型小说长于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自主学习】1.背景透视本文选自《小说界》。这篇微型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奥莱尔,美国作家、记者。3.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后备yì( ) chī( )笑4.解释下列词语。嗤笑: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合作探究】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文中对老妇人的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样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精讲点拨】1.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2.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巩固检测】一、积累运用1、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外貌描写)B、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神态动作描写)C、“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语言描写)D、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环境描写)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人对新疆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深厚的兴趣,到了周末都想出去走走。B、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C、通过某明星逃税事件,使我明白了所有人,无论他官多大,或者多么有钱有名,都要有一颗谦卑之心,都不能蔑视法规。D、同学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仍然精神饱满地前进。二、课内精读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3、下列说法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A、设置悬念。文章多处设置悬念,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如:“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B、以大见小。小说没有正面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选取了后方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剪影,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C、对比。小姑娘的“笑”与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一、二、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彰显出了悲剧色彩。D、白描。文章开头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人物特点,廖廖数笔,勾勒出了人物鲜明的形象,初步展示出人物间的冲突。4、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 )A、老妇人神志不清。B、老妇人在数车轮的咔嚓咔嚓声。C、老妇人有三个儿子。D、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5、下列对描写老妇人身体状况的用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身体虚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B、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C、强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D、讴歌了普通老百姓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6、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情的严重。B、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C、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D、写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妇人举动的不理解。7、下列对第④段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渲染了极其沉重和悲哀的气氛。B、环境描写,渲染了极其紧张和危急的气氛。C、动作描写,渲染了极其沉重和悲哀的气氛。D、动作描写,渲染了极其紧张和危急的气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一枚古钱币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可爱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力,生活是很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②第二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聚会。有一天,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③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④“你不同意搜身 ”格兰汀问。雷勃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⑤“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 ”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⑥“我没有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⑦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身,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到雷勃的身上。⑧“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吧 ”格兰汀问道。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⑨直到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装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8.本文叙述了一件发生在朱古力斯格兰汀家的事情,请按要求把下面的横线填完整。时间: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___ ___经过:_______ _________结果:_____ _____9.第一段交代雷勃丧失了劳动力,生活很贫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0.当格兰汀的金币不见了时,人们为什么都赞成搜身?雷勃为什么不同意?(3分)11.简要概括雷勃的性格。(2分)12.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发挥你想象,补写故事的结尾。第15课 在柏林 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2.文中对老妇人的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样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身体虚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3.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精讲点拨】1.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这是老妇人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因受到巨大的刺激而发疯,反复数数是对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的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2.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巩固检测】一、1——2 AD 二、3——7 B DDCA【拓展延伸】8.本文叙述了一件发生在朱古力斯格兰汀家的事情,请按要求把下面的横线填完整。时间:一战后第二年的有一天 人物:朱力斯.格兰汀、雷勃、老战士们起因:聚会时朱力斯.格兰汀的一枚古钱币不翼而飞了。经过:人们各个把口袋翻开让格兰汀搜身,只有雷勃拒绝并退出了聚会。结果:雷勃的名声因此一落千丈。9.第一段交代雷勃丧失了劳动力,生活很贫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暗示雷勃的悲剧。正因为他穷,别人容易以为他拿了那枚金币,为下文埋下伏笔。10.当格兰汀的金币不见了时,人们为什么都赞成搜身?雷勃为什么不同意?(3分)人们赞成搜身揣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雷勃反对搜身,是他觉得搜身污辱了自己的人格,因为他自尊心很强。11.简要概括雷勃的性格。(2分)自尊心强,刚正不阿12.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发挥你想象,补写故事的结尾。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