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关于词的常识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3、背景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这首诗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听范读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整体感知默读圈点: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思考想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立 看问 忆 记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上阕下阕写景抒情诗歌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2.“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答案:寒秋,(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答案: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立寒秋图(1)、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这些词色彩绚丽,生机勃勃,构成了一幅寥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1)、作者独立于江边看到那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携来百侣同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感怀感往昔壮 志豪情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忆当年革命盛景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炼字)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①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 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③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湘江秋景图”。作品景色特点表达情感秋思萧索 寂寥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之情秋词秋高气爽 充满力量乐观开朗,豁达向上湘江秋景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豪迈昂扬积极向上1、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3、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4、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