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文明?中华文明?国家?早期国家?1.什么是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材料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页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文明”下一个定义。(参考答案: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材料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要素说;金属器、文字、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以及城市要素说;其它要素说。——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3页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文明起源的三大要素。(参考答案:文字、金属、城市)中华文明的特殊性材料 经过探源工程10年的工作,我们对文明形成的标志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认识,修正了以前有关文明的三个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农业的显著发展,要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并且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群体和分工;高等级制品的手工业资源和技术被王权控制;人口集中,一般是5000人以上规模的城市;强化的等级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最终导致王权出现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在考古学上的表现是出现了大型都邑等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高等级的宫殿、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且出现表明权贵身份的“礼器”。——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0期(参考答案:要素: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思考:我国对文明形成标志的新认识包含哪几大要素?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姜寨为例,描述此时期的社会状况。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琮黑陶︵蛋壳陶︶玉龙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化(距今5千年)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史称“万邦”时代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4页内容,概况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出现城墙、宫殿和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神庙等建筑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元谋人、北京人(火)渔猎采集,群居生活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龙山(蛋壳陶);红山、良渚文化(玉)原始农业,阶级分化中华文明起源材料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他将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从中原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这样一条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在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的诸文明火花中也是最早最光亮的地带,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04—127页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参考答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时间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2.标志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3.特点多元一体,中原中心中华文明是五千年or三千年?依据是什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其次,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2018年05月29日 科技日报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早期国家?材料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15页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封底思考: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早期国家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特点:早期国家是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二、早期国家概况思考:夏商西周建立了哪些政治、经济制度?提示: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思考: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何不同?分封制对象是哪些人?有何作用?宗法制核心是什么?有何作用?井田制有何特点?变化:传贤——世袭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中国的统治权力的传承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对于从事农耕的人们而言,稳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所以首领与其在几个权贵家族中流转。不如归于一个更强大的家族。从权力传承的角度讲,血缘承袭往往更稳定,而以选贤名目进行的禅让,实际上也许意味着诸强族大宗之间更为血腥的争斗。另外,战争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指挥决策权的绝对统一……这样统一的“王”就出现了。——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原因:加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军事斗争的需要思考:依据材料指出出现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思考:依据材料分析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合理性。按照商周宗法制的原则,殷商以“兄终弟及”为主,因此,殷王的兄弟大都留在王国内部,兄弟共同执政,因此容易发生王位的争夺。周的宗法以嫡长子继承为主,因此其余兄弟、庶兄弟都分封到各地方去做诸侯,但是它仍与王保持着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小宗是从大宗分出的,所以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样血缘关系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等级隶属关系。——白寿彝《中国通史》嫡长子继承制度能增强王权传承的确定性,有效减少王位传承过程中的争夺思考:依据材料分析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合理性。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分封互为表里——家国一体内外服与分封制度——地方分权依靠血缘维系关系——贵族政治……二、早期国家概况政治:夏: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王权与神权结合(占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政权与族权结合)经济:青铜器;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动)家国一体地方分权贵族政治……小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早期国家从部落到国家文明特征:文字、金属、城市中华个性: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多元一体国家特征:阶级、强制性权力系统早期体现: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的国家形态生产力发展家国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