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
1、 通过实验建立与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说明饱和溶液的条件。
3、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
4、?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说明饱和溶液的限定条件,了解结晶现象与结晶种类。启发、引导学生 讨论海水晒盐的原理,探究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2、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生活故事中的问题导入-活动探究-建立概念 -巩固总结。概念的建立共经历三次问题、探究、概念的循环过程。 首先?让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知识举出生活中的溶液提出茶水是最常见的溶液在喝茶时一杯茶可以加水几次才冲完。从这个现象引出第一个问题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种溶质呢?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及方案进行探究分别向20ml水中分次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最终都出现剩余。
六、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探究学生首次认识到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接着引出第二个问题能否将剩余的两种固体再溶解呢?学生接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提出用加水和加热两种方法,再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向氯化钠溶液中加20ml水将硝酸钾的溶液加热并将称出的剩余硝酸钾加入到溶液中。通过这次探究学生认识到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同时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对概念的深化理解。在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若继续降温或蒸发溶剂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一补充探究使学生又认识到结晶这一问题并且认识到结晶有降温和蒸发两种方法。最后提出第三个关于饱和溶液的问题,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呢?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饱和溶液是对某一种溶质而言即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至此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和思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最终形成较完整的认知体系。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问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 学会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八、教学媒体
PPT素材的选择和制作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视频】“天空之镜”【过渡】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在乌尤尼盐沼中主要成分是食盐,当食盐溶解在水中时,形成溶液,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观看视频聆听思考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为课题引入铺垫
初步确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提问】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哪种猜想正确呢?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如何设计实验呢?指导学生探究实验【ppt】活动与探究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猜测交流实验小结记录Ppt展示方案
初步完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提问】如何使烧杯中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有哪些方法?【过渡】边加热边增加溶剂的方案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是否可取?活动与探究⑵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板书:一定条件,一定量溶剂 思考回答实验利用投屏展示实验结果交流思考讨论交流记录 利用信息投屏能够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清晰地看到实验结果明确实验方向。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运用,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 【想一想】在实验(1)中,实验前有很多硝酸钾没溶解,溶液是饱和的,后来硝酸钾溶解了,溶液由饱和就可能转化为了不饱和。说明两者可以转化。板书:相互转化【追问】采用了什么方法?【提问】不饱和溶液如何变为饱和溶液呢?猜测有哪些方法?请用实验来验证一下,降温能否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⑶完成【我能行】 讨论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实验交流ppt展示交流方案思考回答 体验两种状态的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为解释课前疑问做铺垫。PPT能够展示的更丰富巩固所学知识。
进一步确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提问】在一定的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否再溶解其他的溶质? 【过渡】该溶液中有固体没溶解,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现把里面的清液倒入一小烧杯中,得到的溶液是否饱和呢?活动与探究⑷引导学生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完整概念【ppt】 思考回答实验交流思考回答实验交流对比整理 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理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钻研精神。利用对比学习法,逐步完善理解两个概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问题】在盛有15mL水的烧杯中,在加入第2包后,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总结】ppt 回忆思考讨论回答 借助自己完成的实验,引出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完成【我能行】 思考回答 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解释“天空之镜” 【解疑】现在,请各组的同学重新观察试管中析出的固体,从外观上看和乌尤尼盐沼中的物质是否比较相似呢?现在谁能来解释一下“天空之镜”形成的原因? 思考总结回答观看视频 利用信息技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空之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PPT教学?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局面。本课中充分展现了实验和教育信息技术结合,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及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