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五分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二、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三、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四、美读感知——以声传情(1)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2)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3)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叠词作用:音乐美 、增强情感。(二)赏意象 品愁情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探讨明确: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引申探究: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2)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3)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4)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5)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黄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雁 长空雁叫霜晨月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17)淡酒 秋风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梧桐 细雨(三)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相思 闲愁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闲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们领会到是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七、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八、结束语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教后反思】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不足: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3.探究问题时候,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反馈练习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