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蜀相》
统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他的诗句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我们初中学过他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代表作:
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岁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代表作:《登高》《蜀相》《登岳阳楼》
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整体把握:
1、翻译诗歌大意。
2、内容整体分析:
本诗为怀古咏史诗。
前两联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
后两联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3、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 为什么
4、比较阅读: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以下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品一品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寂寞和感伤
寄寓
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独自
——白白地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1.释字意:“自”与“空”是诗眼。“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的意思;
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
3.点作用: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也包括着诗人自己。这一句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
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 为什么
怀古咏史常常是怀古伤今,杜甫写诸葛亮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颈联表达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凭吊蜀相诸葛亮,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
挖掘二者连接点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人物
角度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比较阅读: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背景: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
情感: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情感: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感谢聆听 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