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5.1透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5.1透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学校: 学科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5.1透镜 计划学时 1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要从透镜的外形和透镜对光的作用两方面来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使学生学习观察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意识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通过现象了解光路的可逆性,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通过观察,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能初步领略透镜对光的神奇作用,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认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解决措施: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明确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由日常生活中和现象引入,对透镜的认识由外观到其特征概念,从对光线的一般偏折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到三条特殊光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只是从理论加以介绍,特别重视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术语名词和偏折规律。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学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依据的理论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能从外观及对光线的作用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观察和研究透镜的基本方法。通过认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特点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透镜的分类 知识目标 图片、文字 播放、总结 下载
焦点,焦距,三条特殊光线 知识目标 图片 播放、讲解 下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U一、导入新课 2分钟 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学生观察并回答:平面镜能成像,光不能透过;近视眼镜片不能成像,能让光透过。聆听、思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授 (一)透镜的种类 3——5分钟 透镜的种类【活动1】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学生垫面巾纸摸透镜。学生边试验边思考问题。小组交流,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 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教材上有的定义直接在教材上画出,发挥了教材的作用的同时节约了记笔记的时间。
(二)主光轴和光心 2——3分钟 (二)主光轴和光心【活动2 】画透镜,认识主光轴、光心。教师引导学生画透镜,强调什么是主光轴、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教师巡视指导。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学生自己动手画透镜,主光轴,光心,明确光心的特殊之处。 请一位学生回答:光心是透镜的中心,光心在透镜上学生集体说出光心的重要性质: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很容易找到光心,但光心的位置与后边学习的焦点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追问光心在哪,强调了光心在透镜上,防止与焦点混淆。通过自己动手画和找,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助于理解光心的性质。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5——20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引导学生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所成的像有什么点?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板书: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活动3 ]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在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焦点的基础上,提问凸透镜的焦点在哪?老师边指着演示实验中的焦点,边强调透镜的焦点在主光轴上,在透镜外。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提问: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演示实验2: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谁能最快说出谁到谁的距离是焦距,用什么表示?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小结: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演示实验3:利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会聚的标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否靠近主光轴。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演示实验4 :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凹透镜。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活动4]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引导学生小结: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演示实验5:利用激光笔和凹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认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回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结合导学案从教材中找到并圈出焦点和焦距。请一位学生回答: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用F来表示。学生说出:把实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学生在导学案上标出焦距。在老师引导下小结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猜想、交流、讨论学生集体回答,大部分学生说不会聚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小组交流后请一位学生回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因此凸透镜对不平行光线也起会聚作用。根据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学生很容易猜想回答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认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回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学生观察并说出:折射光线不相交,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学生说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小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小组交流后请一位学生回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因此凹透镜对不平行光线也起发散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中的猜想能力,猜想并不是瞎猜,要有根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焦点上。引导学生对会聚的理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为接下来学习凸透镜对不平行光是否会聚有了一个判断标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片面的理解会聚,就靠死记硬背的学习物理,把这个图背下来去应付考试。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教材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强调焦点在透镜外,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分析现象说明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很信服,效果好。让学生把教材上的文字转化成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焦距。通过两次对比实验,加强对会聚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和PPT让学生直观的看见,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在另一侧并交不相交。引导学生在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基础上,解释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两次对比实验,学生很直观的看见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再次突出重点。
四、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 3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 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当堂检测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3-5分钟 PPT展示相关练习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布置作业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分钟 必做题:优化设计P52--53轻松尝试1--6; 能力提升1--9;选做题:优化设计P53探究创新第10题。
课堂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透镜》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第四章的光线、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主要研究的是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我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凸透镜、凹透镜、光心、主光轴、焦点、虚焦点、焦距、会聚、发散等概念的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教学以及认识三条特殊光线。 在这一节中,开头我使用了平面镜、球面镜和放大镜、眼镜的不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感知透镜的结构差异方面,让学生亲手触摸透镜,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紧接着用作图法说明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通过让学生拿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理课本上的字,分析所成的像,进而引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也有区别。在实验教学这一部分,使用了激光演示仪,采用大的透镜,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通过实验教学明确焦点、虚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与两天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远离了。通过实验教学强调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讲解清晰,过程流畅,学生的学习气氛较好,以下主要阐述本节课后我的一些思考,谈谈我的不足。 首先,本节中的难点之一是对于刚接触透镜的学生而言,要理解实验中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实验现象较难,主要障碍在于:将“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混淆,将“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混淆。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排除课堂时间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这样实验现象直观,明显,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难点的理解。 第二,在概念理解时,要强调与主光轴不平行的一束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也要会聚成一点,这一点不再在主光轴上,而在焦平面上(经过焦点且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激光演示仪演示出来。 第三,对于认识三条特殊光线的认识上自己强调的不够,只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图,教学中主要突出在对透镜对光的作用上,在今后的教学上建议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性重点强调三条特殊光线,加深学生的认识。
学生自主实验探究
课件
展示图片
开始
全课结束
学生讨论思考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探究
课件
教师展示光路图
学生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